全国水库移民工作典型案例汇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实施“移民”变“市民”安置方式

内蒙古自治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办公室

政策要点:

根据2006年《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第十三条,“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小城镇建设进行”。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实施一步到位的“移民”变“市民”安置方式。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实行“三化、五通、三配套”,解决了移民的居住、就业、生活、文教、娱乐等问题,切实推了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了移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一、背景与动因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内蒙古乌海市境内,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也是黄河内蒙古段唯一一座调节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集防洪防凌、发电、改善生态环境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建成蓄水后,将形成100多km2的水面,在黄河两岸形成一个集黄河、沙漠、湿地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同时,乌海市将以库区和城市水系建设为重点,围绕山水园林城市做好水文章,为乌海市及周边地区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由资源型城市向生态绿洲山水园林型城市转型奠定良好基础。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乌达段移民安置工作是整个安置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乌达库区涉及47.96km2(占总淹没区的42%),包括乌兰淖尔镇、滨海街道办事处和三道坎街道办事处部分区域,淹没区涉及居民住户2000余户6000余人(约占总淹没区人口的80%)。

二、经过与创新

乌达区移民安置工作涉及人数多,搬迁时间集中,安置任务十分艰巨。按照绝大多数地区移民安置办法,一般是从农村再移到农村,从农民再到农民。农村有句古语叫“搬家三年穷”,移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根本提高。由于淹没区距离城区最远只有15km左右,因此,乌达区结合实际,提出了“一步到位”安置法。直接将移民搬进城,一步实现从农民到居民的转变,为了使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乌达区多措并举,实现了库区“移民”到“市民”的转变。

(一)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实行“三化、五通、三配套”,解决好移民“住”的问题

“三化”:①便利化。在移民安置房建设选址上,充分考虑移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选取靠近乌达城区的地理位置,把安置房全部建在城区,且距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较近的区域,方便移民工作和生活。②楼房化。全部实行楼房化安置,实施了安置房“交钥匙”工程,由住建部门组织建设小区基础设施和住房室内装修等工作,对65岁以上、残疾、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优先选择一层、二层安置住房。③融合化。组织移民安置社区开展活动,丰富移民业余生活。通过活动加强了社区与移民的联系沟通,使移民能够更快更好地与城市居民相互融合促进,逐步适应城市生活。

“五通”:为确保征迁居民搬迁后直接入住,安置房小区内实现了道路通、管网通、供热通、天然气通、公交通。

“三配套”:乌达区高度重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征迁居民安置点周围配套了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每个小区都配套了活动室,着力改善征迁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二)妥善做好移民就业工作,解决好移民“稳”的问题

库区移民就业是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乌达区把安置移民就业当作提高移民生活水平的着力点,开辟了“多方面”“绿色”通道,切实做好移民就业工作。

(1)通过争取项目促进就业。把通过项目就业作为库区移民就业安置的一条重要渠道,积极从国家、自治区移民部门争取项目,使库区移民通过移民项目实现就业。通过农业创业园项目解决300人就业。

(2)加大移民培训和推荐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重点在择业观念、劳动技能等方面对移民进行培训,以培训促就业,提高移民的就业能力。同时,拓宽就业推荐范围,创新就业推荐方式,多渠道推荐移民就业。

(3)加大对移民在创业方面的指导和扶持。通过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和创业扶持,提高投资的成功率,避免因投资失败而返贫。

(4)在库区旅游业方面安置移民就业。积极联系旅游部门,今后引进在库区从事旅游、种植等开发建设企业时,协议中必须有安置一定数量库区移民就业的条款。同时,鼓励库区移民在统一规划管理下,依托乌海湖,发展个体餐饮业和旅游业。

(5)发展“飞地农业”解决就业。借鉴发展工业的思路,在巴音木仁、碱柜等周边地区,帮助移民牵线搭桥,租种土地,发展种养殖业,实现异地置业安置。

(6)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公益性岗位主要针对“4050”人员,这部分群体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缺乏,就业适应性差,是就业的困难人群,也是重点人群。乌达区积极开发库区园林绿化、养护等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人员就业。并对公益性岗位实行动态管理,经公益性岗位缓冲后,推荐到收入更高的岗位就业。

(7)实行“推荐就业二次终结制”。政府结合移民自身的情况采用推荐两次就业制度,如两次推荐均不满意,则以后由移民自主择业。同时,定期通过短信发布就业信息,让库区移民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三)创新帮扶的方式方法,解决好移民“贫”的问题

(1)社保方面。为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乌达区针对转移居民的社保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搬迁居民女满50周岁、男满60周岁的征迁居民缴纳养老统筹保险;女满40周岁、男满50周岁的征迁居民,要求必须缴纳养老保险费,其余人员鼓励其参保。乌达库区移民按照《乌海市城乡一体化征迁居民养老保险实施意见》(乌海政办发〔2010〕43号),办理养老保险参保的有717人。

(2)医保方面。乌达区针对转移居民的社保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2009年1月1日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区居民全部享受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但个人缴费仍按国家新农合标准执行,个人账户予以保留,缴费差额部分由财政补齐。按照《乌海市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乌医险医字〔2009〕24号),办理一次性缴纳5500元医疗保险的有524人。

(3)帮扶方面。按照《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乌达淹没区移民安置帮扶措施实施方案》,结合“解千家困,暖万人心”活动,积极筹集帮扶资金,解决库区移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坚持走开发式移民之路,扶持移民生产开发,提高移民发展后劲,确保移民实现“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4)物业费补贴方面。为切实减轻库区移民生活负担,对库区移民安置房物业管理费进行补贴,补贴期限为5年,第一年按100%补贴,之后逐年按20%递减,五年后取消补贴。

(5)子女就学方面。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快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在求学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要搬得出,稳得住,生活有保障。在中小学生就学安置方面,淹没区搬迁居民子女可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自行选择乌达区内的初中、小学就读。

(6)大学生帮扶方面。符合帮扶措施的搬迁移民子女为现有全日制在读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无力承担子女就读费用的,通过各种帮扶方式,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其中,如其子女为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高等院校在读生,属特别困难的搬迁居民家庭,每人每年资助8000元;属比较困难的搬迁居民家庭,每人每年资助4000元;属普通困难的搬迁居民家庭,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如其子女为全日制专科在读生,属特别困难的搬迁居民家庭,每人每年资助4000元;属比较困难的搬迁居民家庭,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属普通困难的搬迁居民家庭,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淹没区搬迁居民子女在乌海学院就读的,学费等相关费用全免;对于特别困难的搬迁居民子女,在学费等相关费用全免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

(7)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方面。设立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红十字会等有帮扶资金的部门,每年向该基金注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并将移民项目租金等收入也纳入该基金,再通过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通过该基金分步分类解决移民帮扶问题。

三、思考与启示

乌达区后期安置的启示如下。

(1)熟悉政策,按政策办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熟悉政策,执行起来才不会出偏差,才能顺利贯彻到群众中。

(2)领导重视,深入调研,精心部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决乌达区移民安置问题,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精心部署,也离不开工作人员不怕艰苦,深入调研。

(3)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是工作成效的力量源泉。只有关心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才能取得移民事业的辉煌。

(4)移民安置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移民工作,建立完善移民后期帮扶安置资金合理投入机制,切实加强协调配合,使移民安置工作能长期、正常、有序推进。

(5)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要避免出现“前重后轻”“前热后凉”的问题。乌达区在征迁任务结束后,拆迁工作组的工作机构撤销,但职责不撤,避免了“重拆迁、轻安置”,使拆迁时移民在遇到困难时有人帮、有人解决,拆迁后遇到困难有人管。

(6)乌达区加大移民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移民走出“故土难离”传统乡愁观念的束缚,注重宣传引导,做好答疑释惑工作,让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宣传枢纽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移民安置政策、移民安置中典型做法和工作中的新思路、新办法,使群众领会政策精神、明确政策界线,让移民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营造良好的移民安置氛围,充分调动移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