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日本自卫队的发展壮大
第一节 军事地理对日本自卫队整军计划、战略指导思想的影响
军事地理是与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事实、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统称,是国家和军队统帅与总参谋部以及各级司令部必须研究的内容,中国古代称“地利”。军事地理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军队建设、装备发展等都有着重要影响,中国成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对地理因素影响军事行动极为生动的概括。近现代以来,虽然战争已经从二维平面走向了三维立体,远程空中打击武器更是可以跨越地理障碍对敌方的纵深战略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但是地理因素在军事方面的影响仍然很明显。对中国人来说,了解一衣带水的日本军事地理情况,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其自卫队建设、军事战略和装备发展。
扼守海上要冲的四峡两岛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的太平洋岛国,本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组成,另有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3000多个小岛,东西宽300千米、南北长达3500千米,陆地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西面隔东海与中国相望;西北隔对马海峡、日本海与韩国相望,隔日本海与朝鲜相望;北面隔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俄罗斯相望。
整个日本列岛构成一道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狭长弧形,横置在俄罗斯远东东南部、中国与韩国东部沿海海区的正面,既可扼制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国东出太平洋的通路,又能控制美国通向朝鲜的海、空航线,也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安全有重要影响,因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4条海峡(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对马海峡、大隅海峡)和2个海岛(北海道和冲绳岛),扼守着中国、韩国、俄罗斯东出太平洋的海上咽喉。
宗谷海峡,也称拉彼鲁兹海峡,位于日本北海道与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之间,连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北出鄂霍次克海,前出太平洋与白令海的必经之地。海峡南北最窄处约43千米,水深约30-60米,最深约118米。南岸地势低平,岸线平直,北岸地势陡峻。宗谷海峡有两股海流,一是来自日本海的对马暖流分支从海峡南岸流出;一是从鄂霍次克海南下的寒流沿海峡北岸流入日本海。
宗谷海峡冬季多流冰,冬春多大风,夏季有浓雾,航行条件较差,但海峡西宗谷湾内的稚内为不冻港,可停泊巨型轮船和舰艇;海峡阿尼瓦湾北岸的科尔萨科夫是俄罗斯远东良港之一,也是俄罗斯极为重要的海空军基地。
津轻海峡位于日本本州岛与北海道岛之间,东西走向,长约130千米,南北宽18-75千米。海峡中间开阔、两端狭窄,东端宽约20多千米,西端宽只有18千米。海峡岸线曲折,多岬角和港湾。东深西浅,西部最浅处133米,东部最深处449米。中央水道一般水深200米,最深处521米。海峡横向海底也是高低悬殊,如从龙飞崎到白神岬间,延伸着两个突起部分,其间为深度280米、350米、450米的三个海底洼地。日本海同太平洋间海水通过津轻海峡进行交换。日本海中暖流汇集于津轻海峡然后流出。从海峡流出的海流同来自白令海的寒流在外海相遇,使海峡附近不仅有从海中深处带至表层的营养盐类,而且有来自热带性和寒带性的浮游生物,为重要的渔业基地。
由于津轻海峡西连日本海,东通太平洋,因此对日俄两国都显得非常重要。对日本来说,津轻海峡是日本东部沿海航行到西部的必经之地。由津轻海峡北上,直通鄂霍次克海及阿留申群岛;对俄罗斯来说,津轻海峡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前出太平洋的捷径,南下就是夏威夷群岛和太平洋。峡口两岸设有侦测监视网。南岸有大凑军港和青森港;北岸有函馆港。函馆港为日本海上自卫队基地队驻地。
津轻海峡全年不封冻,是日本海北部唯一不冻的海峡。在1988年之前,北海道与本州之间的交通主要靠龙飞崎与白神岬间的轮渡。但是津轻海峡的复杂地形造成了汹涌波涛,严重影响日本两个最大岛屿间的交通运输。于是日本自1971年开始修建穿过津轻海峡的青函隧道(Aomori Hako-date Tunnel)工程,南起青森今别町,北至函馆知内町,隧道全长5 3.8 5千米,海底部分23.3千米。隧道高9米,宽11米,顶部至水面垂直距离240米,为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1988年3月,青函海底隧道通车运营,将本州与北海道连为一体,不但大大提高了日本南北交通运输能力,而且对于增强日本北部防御能力具有特别大的意义。
对马海峡,广义称朝鲜海峡,位于日本列岛西南端,对马岛与壹歧岛之间的水域,连接黄海、东海与日本海,是东亚海上交通要冲,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南下印度洋以及前出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22千米,最窄处41千米,水深50~100米,最深可达131米。海峡中部的对马岛将海峡分为东西两条水道,东水道为对马海峡,西水道为朝鲜海峡。东岸有日本海上自卫队佐世保基地,西岸有韩国釜山、镇海海空军基地。
对马海峡大陆架十分发育,峡底比较平缓。在水深30-50米和90-120米之间有两个平坦面,平坦面上多为砾石,特别是壹歧附近的深平坦面上砾石分布广泛。海底大部分为砂质堆积物,可采集到新生代的贝化石。对马岛与九州岛岸都是沉降式海岸,曲折蜿蜒,礁石、岛屿、港湾星罗棋布,有下关、福冈、北九州等天然良港。其中北九州规模最大,是西日本主要国际贸易港,与中国贸易往来频繁。黑潮的一支海流对马暖流从东海经海峡北上进入日本海,势力很强,使海峡气候温暖。
大隅海峡位于九州岛南部,连接太平洋与东海,是美国第7舰队经常通行的海上要道。日本领海法规定该海峡为特定海域,领海宽3海里,中央为国际航道。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24千米,宽约33千米,水深约80-150米。
两个海岛是北海道岛和冲绳岛。其中北海道岛是日本仅次于本州岛的第二大岛,位于日本列岛的北部,南北宽420千米,东西长540千米,面积7.8万平方千米。北海道北扼宗谷海峡,南控津轻海峡,是日本北部国防前哨,素有“日本北门锁钥”之称。岛上有千岁、丘珠、函馆等重要军事基地,而且日本陆自唯一的装甲部队——第7装甲师团也部署在北海道。
冲绳岛是琉球群岛最大的岛屿,位于琉球群岛的中部,整个琉球群岛自日本九州岛往西南延伸约1100千米到台湾东北,岛与岛之间的海峡是中国海军进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随着日本将战略重点向西南方向转移,作为琉球群岛中枢的冲绳岛战略位置越来越重要。
优势与劣势同样突出
日本列岛中包括大岛在内的岛屿面积都比较小,内陆地方距海岸基本上不超过100千米,纵深短浅。各岛屿为水所隔,易受分割、封锁,基本上无纵深可守。日本山脉纵横,山脉呈带状分布于日本国土的中央,将日本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在本州北部的山脉大多南北走向,构成军队南北机动的障碍。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1%,北部地区有些地方还分布了沼泽和湿地,森林覆盖率为67%。
日本的平原一般为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平原地幅狭小,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其中有战略意义和便于军事行动的关东、浓尾、大阪、越后、石狩等平原和北九州地区,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是战时影响战局的必争之地。同时,由于日本国土城市化程度高,抵御轰炸的能力十分脆弱。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军就是看准了这一点,对日本进行了时间短但猛烈的战略轰炸,严重削弱了日本继续战争的能力。
在日本数千个岛屿中,法律认定的有人岛屿已达到327个。这些岛屿大多面积狭小,经济性和社会性价值较低。虽然有人居住的岛屿上有大小港湾或机场,但与本土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构成了日本领域最外围的边境线。这些外海岛屿及专属经济区对日本发挥着十分突出的战略作用:一是连接韩国、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前哨阵地,可以为情报搜集、警戒监视网建设、防御阵地或据点部署提供保障。二是构成拓展防卫纵深的缓冲地带。通过小笠原群岛及最东端的南鸟岛、冲之鸟礁同本土间扩充近2000千米的纵深地带;通过西南群岛最西端的与那国岛、琉球和萨南群岛同本土间构筑1000千米以上的防御纵深;即使在北日本,通过散落在日本海的岛屿群,也可同本土间建立近500千米较浅防御纵深。三是形成应对紧急事态的前沿基地,特别是应对“周边有事”时防御作战及后勤支援的重要据点。四是确保周边大陆架资源开发及安全的重要据点。但这些岛屿和礁石由于远离本土,在安全保障上也存在着极大的脆弱性。特别是除了冲绳本岛以外的离岛,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防御能力。
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向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河流短且急促。日本拥有3万余千米的海岸线,海岸线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有利于建立海军基地和驻屯兵力。总体上,日本列岛缺少低缓而平坦的沙质海岸,适合登陆的地段只有20多处。但因海岸线太长,难以组织严密的海岸防御。日本沿海小岛及明暗礁石星罗棋布,对舰船航行有一定影响,成为登陆作战先期必须克服的障碍。日本近海海水较深,便于登陆输送工具向岸运动和火力支援舰艇的活动,但海岸气象条件较为复杂,有的季节有台风袭击,对实施登陆作战有较大影响。
日本四面环海的地理特点使其在军事上存在两大致命弱点:一是战略资源和产品市场严重依赖国外。日本99%的进出口依靠海上运输,原油进口通道自霍尔木兹海峡起经由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和台湾海峡,面临着潜艇攻击、海峡封锁、海盗袭击等许多危险。二是工业区高度密集。日本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大阪、神户,直达北九州一线,长达1000余千米,占全国面积的24%,却拥有全国人口和工厂总数的60%,工业产值75%,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设备能力95%,重化学工业产值80%以上,这种状况不利于战时生存、生产和保障持久作战。
军事地理对日本自卫队发展的影响
日本独特的军事地理对其自卫队建设有着重大影响。由于四面环海,日本特别重视海上力量和空中力量的建设,目的是利用海空兵力机动性强、反应快、作战威力大、不受地形限制的优势来弥补军事地理上缺乏战略纵深的弱点。
海上力量向来是日本最重视的军种。对日本来讲,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使得对手如果要对日本发起攻击,必须要从海上来。而日本要向外攻击,也需要强大的海军。从近现代史来看,海上力量对日本的崛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894年,日本海军打败了清朝北洋水师,随后又运输陆军在中国沿岸登陆,最终通过海陆军联手,在1895年春节将北洋水师基本歼灭,进而逼迫清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勒索了巨额白银赔款,为日本走向世界强权捞了第一桶金。1904~1905年,日本海军又先后在中国旅顺和对马海峡打败了俄国海军第一和第二太平洋舰队,最终帮助日本成为世界强权之一。
而日本在崛起后,虽然成为工业强国,但是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以及缺乏资源和能源的弱点使其经济被迫呈现出“两头向外”(即所需的资源和能源需要从海外进口、生产的工业产品需要向海外市场销售)的特点,进而使得本国的生命线完全依赖海上通道。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就针对日本的这个弱点展开了对日本的大规模海空封锁。日本当时虽然在海外占领地掠夺了大量的粮食、物资、原材料和能源,国内的军事工业体系也仍然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其海军在美国海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只剩勉强招架之力,海上通道逐渐被美国海军控制,结果导致海外掠夺的粮食、物资、原材料和能源运不进来,日本国内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工厂开工严重不足,而日本由本土向各战区运送兵力、装备、补给品的能力则迅速下降,战舰和飞机由于能源缺乏常常只有单程燃料,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防御能力,大大加速了日军败亡的步伐。
二战后,日本在组建海上自卫队时,根据自己的地理特点组建了四个用于机动防御的护卫舰队和5个用于近岸防御的地方队,主要扼守津轻、宗谷、对马和大隅海峡,在战时阻止苏联太平洋舰队东出南下。
苏联解体之后,日本在北部的军事压力顿减,海上自卫队逐渐将目光放到了崛起的中国身上,对西南方向的离岛和琉球群岛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兵力部署,试图利用这些离岛和琉球群岛来锁住中国海军前出太平洋。
在作战任务方面,日本根据太平洋战争的惨痛教训,将重点放在了反潜和扫雷上,以消除敌方利用潜艇和航空兵对日本极为依赖的海上交通线造成的威胁。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现在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其实力在亚洲首屈一指。目前,日本海自的主战水面舰艇是清一色的中大型驱逐舰,不但实现了导弹化、电子化、信息化和全燃气化,而且还编组了适合反潜作战的“八八舰队”。特别是随着采用直通甲板的日向级和出云级直升机母舰(日本海自称直升机驱逐舰)的建成服役,日本的海上反潜能力益发得到了提升。不仅如此,日本海自航空兵还装备有75架P-3C反潜巡逻机,并开始装备日本自研的新一代 P-1反潜巡逻机。就整体反潜能力而言,日本海上自卫队目前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海军。日本海自的扫雷能力则号称世界第一,这是因为其一直拥有数量众多的先进扫雷舰艇、扫雷直升机和扫雷具,并且频繁进行扫雷演习。
航空自卫队对日本的重要性实际上不亚于海上自卫队,因为在现代战争中,制海权受制于制空权的归属——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吃够了美国陆海军航空兵的亏,对航空兵重要性的认识非常深刻。而航空兵机动性强、反应速度快、作战威力大的优点也很适合四面环海的日本防御作战。在二战中,与日本地理特点相似的英国就是凭借不列颠空战的胜利,迫使希特勒放弃了入侵英国的“海狮”作战计划。有鉴于此,日本在战后组建自卫队时,就将航空自卫队列为独立军种,而不是像二战时期那样将空中力量从属于陆海军。
由于受到规模限制,日本航空自卫队一直采取“精兵”策略,力求以质量优势来弥补数量不足。为此,日本航空自卫队多年来一直从美国采购先进的战斗机作为主力战机,以保持对敌方的技术优势,防御敌方攻击机群在战时对日本本土的突袭。此外,日本空自还部署了数座大型远程预警雷达站,并从美国引进了数量较多的 E-2C、E-767J 等先进的预警机和大量美制防空导弹,与战斗机一起组建起了绵密的现代化防空体系,现在又准备采购美国的E-2D预警机。近年来,日本还陆续为空自换装了国产J/FPS-5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和美制“爱国者”PAC-3导弹,连同海自金刚级“宙斯盾”驱逐舰上的美制“标准”3反导导弹,初步构建起了防御弹道导弹攻击的反导体系。
日本陆上自卫队则强调机动防御作战,根据日本海岸线漫长、岛屿之间相互隔离的特点,日本陆自的坦克装甲车辆在设计上非常强调机动性。因为只有具备较好的机动性才能在日本多山的地形上灵活机动,才能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快速机动作战。另外,日本各岛屿间的桥梁或隧道在战时容易被摧毁,因此陆上自卫队的坦克主要通过空运或海运进行驰援,这样也需要降低坦克的重量来达到便于运输的目的。有鉴于此,日本的坦克装甲车辆在尺寸上比较紧凑,重量也比较轻,即使是最重的90式坦克的战斗全重也比欧美第三代坦克低5~15吨。日本坦克装甲车辆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都采用液气悬挂装置,因为液气悬挂可以增大火炮的俯仰角,有利于在山地间作战,而且行走的平稳性也好于扭杆弹簧。此外,液气悬挂还可以通过降低车高来变相提高坦克装甲车辆的防护能力。
由于日本多山的地形所限,陆自也没有像其他国家陆军那样追求机械化,而是普遍装备轮式车辆。在陆自的骨干作战力量——9个师团、6个旅团中,除部署在北部方面队的第7师团为全履带的重型装甲师(主要装备包括90式坦克、89式步兵战车、73式装甲车)、第2师团为轻型机械化师(主要装备96式8×8轮式装甲车和90式坦克)之外,其他各师团和旅团都是以4×4轻型轮式装甲车、4×4高机动车、卡车为主要装备的摩步师、旅。特别是战略机动旅团就连所辖装甲兵单位也从沿岸配备旅团的大队(营)减小为中队(连),而且装备的坦克也是重量比90式轻得多的74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