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堡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老爷庙

新中国成立前,在高家堡城外的东山坡上曾经有一个由关老爷庙、文昌庙、龙王庙、马王庙、牛王庙、姑姑庵等庙宇组成的庞大庙群。新中国成立后,除了龙王庙因被粮站占用,部分建筑物依然存在,其余的庙宇早已被拆毁,山坡上残砖断瓦,仅存一片废墟。

这些庙宇中最有名的是老爷庙,供奉的是“武圣”关帝。旧时,老爷庙前有两株参天古柏,如伞如盖,一出东城门就能望见,是城东的标志。

“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关羽以“忠义仁勇诚信”著称于世,死后为世人所缅怀敬仰。历代共有16位帝王为其御旨加封,所以被民间尊奉为“武圣”“武财神”,也形成了“文拜孔子,武拜关公”的信仰格局。明清时期,民间对“武圣”关公崇拜的虔诚和普及,已经超过了被人们盛赞为“千古一圣”的孔子,明代中期文坛的“后七子”之一王世贞感叹:“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清代中期的史学家赵翼则更加惊叹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关公)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成为城乡普遍的文化景观。

由于明代延绥镇地属边塞,战事频仍,军方为鼓舞士气,镇城榆林及其下属的各营堡都建有关老爷庙。戍边将士出征前祭拜关王,希望能够借助神威获取胜利,故陕北的关公崇拜比其他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万历《延绥镇志》认为关王庙“各营堡俱有灵”,还记载了高家堡关王庙关圣预警和柏林堡、波罗堡关王显灵等一系列的传说。

高家堡的关帝庙始建于成化六年(1470),为延绥总兵刘聚所建,清乾隆时期《葭州志·杂记》记载了这一事迹。某日,刘聚、隋能二将率明军与蒙军会战于四字川等处,“杀数百人,生擒渠魁,余众悉俯首罗拜,言:‘当战时,见军中有赤面乌须、青襟绿袍,身长丈许,骑赤兔者,威武无敌。我军张弓弦绝,仗剑失芒,遂败’。聚知为汉寿亭侯关助顺也。遂建祠于高家堡东山”。正德年间,每遇蒙军进犯边境前夕,就能听到高家堡关老爷庙内传出披戴盔甲的声音,或者能观察到关王神像脸面上津湿如汗,于是将士们提早做好准备,一般都不会打败仗。

柏林堡是高家堡东边距离最近的城堡,柏林堡的关帝庙建在城外的东北山峁上。明成化末年,蒙军大举进攻府谷的清水堡,太监韦敬会同延绥镇总兵许宁、副总兵李玙一同率援兵去堵截。经过关王庙时,许宁向神像祷祝道:“关王如果能够帮助许宁打胜这一仗,我返回后一定新修庙宇来还愿。”当明军与蒙军战场相遇后,蒙军一战即溃,望尘奔逃,即使遇到沟壑也像见到平地一样狂奔,结果人马多落到沟里。明军取得大捷后询问俘虏,俘虏说在战斗中他们看见明军将士个个都是长髯红面、大刀赤马,疑是神兵,故望风而逃,溃不成军。许宁于是感激关公显圣,助阵作战,重新修建了柏林堡关王庙,并刻碑记其事。今天的柏林堡关王庙周围千百年前的柏树环绕,郁郁葱葱,关王庙内“单刀赴会”和“义释曹操”的壁画精美,生动传神,仍然是神木市最重要的关公文化遗存。

正德末年,波罗堡的把总刘淳在一个叫三角坪的地方被蒙军包围,刘淳突围不出,情急之下,面向南面遥遥告求波罗堡的关王庙。不久,大风自关王庙方向刮起,刚一会儿,天昏地暗,方向不辨,蒙军在惊恐中撤退,刘淳得到解围。

在《延绥镇志》中还记载了一件关于刘淳的趣闻。正德初年,刘淳还在高家堡坐堡(官职)任上。那时的永利河常发洪水,每年都会冲毁高家堡城北的良田。刘淳便请榆林秀才谢镇写了一篇祭祀河神的文章,刘淳在河边向河神朗诵祭拜后,洪水竟然从此向北迁移,水患也就平息了。

官方编纂的地方志,对明知是传说的事情依然言之凿凿地记载,显然是要树立神明的形象,强化关公的神威,赋予将士爱国忠勇的精神寄托。

高家堡的老爷庙在新中国成立后遭到破坏,大柏树也遭到人为砍伐。但高家堡镇许多村庄还有很多关公庙,有的是单独建庙,有的是与其他神灵共同祭祀。

虽然关公头上有那么多熠熠生辉的封赠桂冠,但老百姓还是觉得称关老爷上口易记,也最能表达对关公崇敬的虔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千百年来关公已经从一位历史英雄人物,早已演变成中华民族广泛认同和崇拜的“忠信义勇”的化身,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