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寺
在高家堡西街北侧,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旧称大兴寺。由于临近西门,俗称西门寺。
旧时,西门寺内大雄宝殿、伽蓝殿、天王殿、韦陀阁、弥勒龛、钟鼓楼、禅堂等建筑一应俱全。新中国成立后寺院衰落,但正面供奉着佛祖的大雄宝殿主体建筑依然完好,最引人注目和使人好奇的是主殿的房脊上矗立着一座小型藏式佛教白塔。
这座覆钵式的喇嘛塔,虽然建筑体量较小,但外形与五台山的白塔、北京北海白塔颇为相似。庙宇不知建筑于何年何月,也不知其历经了多少风雨侵蚀和战火劫乱,但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未曾进行过维修,其仍保存完好,足见其建筑牢固,结构谨严。
“明修长城清修庙”是陕北在明清不同朝代的时代特征。当清代“内边疆”最终消失,蒙汉民族融合加快,高家堡的军事防御功能淡化,商贸逐渐繁荣起来,雄厚的财力又促进了一轮规模较大的寺庙建设。高家堡城墙上的敌楼、角楼等防御性建筑分别改建为三官庙、魁星楼等宗教场所,城内外各类寺庙基本齐全,寺庙香火更加旺盛,宗教活动更加普遍,宗教文化更加繁荣。
高家堡地处陕蒙边界,随着蒙汉宗教文化交流频繁,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在庙宇建筑中采用藏传佛教建筑风格特点的藏式喇嘛白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据说,在新中国成立前,西门寺颇有盛名,信徒众多。在高家堡、草湾沟村,直至蒙地边界均有庙属的土地,并有固定的种地、收租的长工和火工。农历七月十三,西门寺有法会。这一时期,西门外同时举办骡马大会,远近的蒙汉客商前来交易,也在西门寺进香礼佛。
受蒙古民族畜牧文化的影响,与西门寺类似的还有马王庙、牛王庙。明代延绥镇的各城堡一般都建有马神庙,每年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由堡城的军政长官把总主持祭祀。高家堡城外东山坡有马王庙和牛王庙,桑树渠村也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马王庙,这些神庙是护佑畜牧业的宗教活动场所,后来发展为蒙汉民族进行物资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新中国成立前,西门寺住有一个万升和尚,从小因家贫多病受戒出家。他的兄长刘志健于民国十五年(1926),在高家堡小学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任高家堡团支部书记。刘志健先后在喇嘛河、柏林堡等地以教书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主要负责高家堡党支部与神府红军游击队的联系工作。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刘志健协助红军游击队在乔岔滩乡的龙尾峁村打土豪。红军游击队队长李平权不久负伤被捕后,万升和尚无意间获悉国民党高家堡驻军准备捕杀其兄刘志健,于是乘着夜色用筐子将刘志健在西城墙上缒下。刘志健从此远别家乡,在外地继续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刘志健曾任江苏省人事厅厅长、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务。这个万升和尚在新中国成立初还居住在西门寺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门寺属于公有房产,每当小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就会借用庙产办学。1957年,高家堡中学创办之初,西门寺暂时作为住校学生借宿的地方,这也算西门寺对高家堡教育事业的一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