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古琴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长安古琴艺术的兴盛

秦时期琴人代表有秦始皇嬴政、李斯等,具《琴书大全》记载始皇帝创作琴式,名曰“秦始皇琴”,亦名“秦琴”注3。

春秋时期由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于古琴艺术的推崇,文人中弹琴的风气渐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备的“琴、棋、书、画”为自我修养的传统,自此以后琴乐不仅仅是后世君子自我的修身乐器,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的圣乐。

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汉唐是长安古琴艺术鼎盛时期,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对“乐”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古琴艺术在文人阶层中良好的发展空间。

汉代代表琴人司马相如创作《文君曲》《凤求凰》博得卓文君的美满爱情,陈皇后被汉武帝冷落后,独处长门宫,求司马相如作《长门赋》来感动汉武帝,据此创作琴曲《长门怨》。在《长门赋》中描绘了古琴演奏时的具体情况:“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司马相如是汉代对琴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文人之一,他所用琴“绿绮”也被后世琴人奉为中国四大名琴之一。

隋唐时期,随着古琴艺术在文人阶层的大力发展,开始出现了以古琴演奏为职业的专业琴家,这一时期创作的琴曲与琴学论著对后世琴学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隋唐时期著名琴人及琴学著作有:

隋朝开国将领贺若弼作琴曲《良宵引》《泛峡吟》《越溪吟》《清夜吟》《叶下闻蝉》等,其中以《良宵引》最为后世所重。《良宵引》取意月夜轻风,良宵雅兴,曲风细腻委婉,清新恬静。明代琴师严天池创立虞山派时,首推此曲,以《良宵引》作为本派代表曲目,代表一派之琴风。

隋唐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京兆万年人颜师古,将晋代箫曲《梅花落》移植、改编为琴曲《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中国古代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被后世誉为中国古典十大名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初唐时期长安“沈”“祝”两家族以各自成名古琴曲《小胡笳》《大胡笳》为主,以家传师承的方式形成当时全国最流行的两个古琴流派“沈家声”“祝家声”。著名琴师董庭兰师从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了这两个流派的琴学。继承并整理了具有鲜明长安风格的代表琴曲《大胡笳》《小胡笳》,胡笳二曲打破了历史上古琴曲“雅、正”的艺术特性,大量使用“4、7”半音音阶,体现出乐曲的一种“怊怅悲愤、无穷之哀”注4,并创作了《颐真》一曲,世人称之为董家本,其名声和影响已经超过“沈”“祝”两家。唐代著名诗人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寄语房给事》;韩愈《听董师弹琴》;崔珏《席间咏琴客》对董庭兰有生动的描写,特别是著名诗人高适在《别董大》诗中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名句赞誉董庭兰,颇能反映一代名师誉满天下的盛况。

唐玄宗李隆基作琴曲《广寒游》,记述自己梦游月宫之事。

唐朝宗室李勉著《琴徽字议》,作琴曲《静观吟》。

唐天宝薛易简以琴待诏进入翰林院,他9岁习琴,12岁就能弹黄钟杂调三十曲,及《三峡流泉》《南风》《游弦》三弄, 17岁弹《大胡笳》《小胡笳》及《别鹤》《白雪》等传统琴曲。所著《琴诀》一书提出的古琴可达到的七项艺术境界是: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还提出弹琴“七病”,对演奏姿态做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理论均为后世琴家所推崇,并演变出许多弹琴规范,为后世弹琴礼仪奠定了理论基础。

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祖籍河东,后迁长安,根据他的《渔翁》诗意所作琴曲《欸乃》。

唐僖宗陈康士辑《琴书正声》十卷,书中集有《广陵散》《大胡笳》《小胡笳》等传统名曲80多首。又撰《琴调》17卷,《琴谱记》一卷、《楚调五章》一卷,和《离骚》谱一卷。根据屈原同名诗创作的琴曲《离骚》,是安史之乱后具有现实意义的代表性作品。

天祐元年进士陈拙,长安人,善弹《南风》《游春》《文王操》《秋思》,他对《广陵散》的追求学习,在中国古琴史上传为佳话。著有《大唐正声新徵琴籍》十卷、《琴谱》九卷、《琴法数勾剔谱》等,多年艺术实践理论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汉唐时期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段,也是古琴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段,在这一时期,随着古琴艺术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已经形成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派别特征,如:赵耶利总结琴派:“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李龟年至岐王宅,闻琴,曰:‘此秦声。’良久,又曰:‘此楚声。’主人入问之,则前弹者陇西沈妍,后弹者扬州薛满。二妓大服。”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盛唐琴师代表师从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而青出于蓝的琴师董庭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这些与地域文化差异和家族传承区别而出现的不同古琴艺术风格,逐渐形成鲜明的流派特色,这些流派的百花齐放,证明了汉唐时期的古琴艺术之盛行。李龟年首先提到的“秦声”,是秦地历史上第一次确切有记录的地域流派,与后来被董庭兰发扬光大的“沈家声”“祝家声”逐渐形成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秦派”或“陕派”,这也是长安古琴艺术史上有确切记载的古琴流派。

特别是盛唐时期琴家曹柔在唐以前古琴文字谱的基础上创造了减字谱记谱法,让以前使用文字记载的曲谱更为简便,大量繁杂的琴谱使用减字谱记录更为精准和便于使用与流通,从而一直使用到现代,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原生态,流传几千年未曾做过大量改变的一种独立记谱方式,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注3:明万历,蒋克谦《琴书大全》为现存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

注4:引于明·蒋克谦《琴书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