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志(1990~201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种植业

1990年,全县种植业产值(按现行价格算)2 4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算)6 269万元的38.41%。2000年,全县种植业产值(按现行价格算) 5 16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算)11 467万元的45.07%。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算)40 417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算)61 760万元的65.44%。

糜子、谷子是地方优势品种,其产品黄米、谷米米香味浓、适口舒心,受到远近群众青睐。

第一节 作物品种与种植

20世纪90年代,府谷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以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等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糜子、荞麦,以及豆类(大豆、豌豆、小豆等)、薯类(甘薯、马铃薯)等;油料作物主要有黄芥、胡麻、臭芥、花生、芝麻、向日葵等。

府谷农作物分布具有明显地域性。东部乡镇地势相对平坦,是全县花生、谷子、糜子、马铃薯、荞麦等作物的主产区,又是各类作物试验示范、地膜覆盖集中连片的主要基地。其中墙头是全县花生、西瓜的集中产区。南部乡镇以小杂粮为主,是全县豆类的主产区,也是府谷特产的集中产地。

玉米和糜子是粮食优势作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4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较少,且随着市场价格时多时少。进入21世纪,粮田面积大幅度下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上升。

糜子

糜子是境内传统种植品种,种植历史久远,全县均有种植。品种有紫盖头大黄糜子和大红糜子,均是多年经自然和人工选择保留下来的。大黄糜子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乡镇,适应性强,亩产量略高于大红糜子,20世纪80~90年代,逐渐扩大到全县各地。大红糜子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乡镇,产量略低,适口性优于大黄糜子。

全县种植糜子年均130 055.38亩。其中,种植大黄糜子70 000亩左右,单产略高于大红糜子。

2003年,引进榆糜二号品种,种植2万亩。2008年,引进宁糜11号、内糜5号,均有少量种植。

1990年,全县种植糜子175 071亩,亩产40千克,总产7 105吨;2000年,全县种植糜子132 949亩,亩产60千克,总产7 976吨;2010年,全县种植糜子109 071亩,亩产101千克,总产11 037吨。

玉米

玉米是境内传统种植品种,全县均有种植,川地、坝地和山梁地种植多,水地种植少。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品种中单2号,后推广哲单7号,引进真金306、满世通526等。山梁地种植产量、抗逆性表现均可。水地种植主要品种丹玉13号,后引进晋玉811、榆单9号、沈单16号、户农101、济单7号等。2000年起,鲜食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经济价值较高,品种有黄黏早1号、白玉1号等。

20世纪90年代,境内推行玉米间作套种,多与大豆、马铃薯、萝卜等间作套种。推广地膜覆盖种植玉米技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0年,全县普及地膜覆盖种植玉米技术,单产343~380千克,较露地种植玉米每亩增产152~240千克,平均增产79.58%~171.43%。

1990年,全县种植玉米28 360亩,亩产175千克,总产4 960吨;2000年,全县种植玉米62 589亩,亩产58千克,总产3 630吨;2010年,全县种植玉米82 076亩,亩产297千克,总产24 390吨。

谷子

谷子是境内传统种植品种,全县均有种植,各地种植面积不一。

2000年起,谷米(谷粒产下的米)市场需求量逐步增加,谷子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2000年,从山西引进“沁州黄”品种。2008年,引进张杂3号谷种,生长期115~120天,平均亩产400千克。

1990年,全县种植谷子95 290亩,亩产28千克,总产2 722吨;2000年,全县种植谷子56 845亩,亩产44千克,总产2 501吨;2010年,全县种植谷子15 116亩,亩产186千克,总产2 821吨。

大豆

大豆是境内古老种植品种,高蛋白作物,主要用途为饲料和加工豆制品,全县均有种植,南部、中部和东部种植多。传统品种为黑豆,亩产在50千克左右。1990年,引进种植肾腰黄豆品种,逐渐取代黑豆品种。

2000年起,大豆生产有一定发展,特别是南部乡镇玉米间作大豆比较普遍。王家墩和武家庄是全县大豆的高产区,采用地膜覆盖、选用新品种、配方施肥等系列技术措施,年均亩产约45千克。

1990年,全县种植大豆107 433亩,亩产17千克,总产1 855吨;2000年,全县种植大豆84 603亩,亩产22千克,总产1 837吨;2010年,全县种植大豆84 941亩,亩产71千克,总产6 033吨。

花生

花生是一种高含油量和高蛋白经济作物,主要用于加工油料和食品。全县种植面积年均5 901.95亩,主要分布在东部墙头、黄甫、麻镇、古城、清水等乡镇。府谷最早栽培的花生品种是大粒型花生,多在滩地种植。该品种系蔓生型,分枝长,平铺地面,果大仁大,抗旱性强,产量较高。20世纪90年代,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亩产花生200千克,比露地栽培花生增产20.20%~24.30%。

1990年,全县种植花生5 627亩,亩产116千克,总产654吨;2000年,全县种植花生7 950亩,亩产100千克,总产797吨;2010年,全县种植花生7 269亩,亩产232千克,总产1 692吨。

绿豆

绿豆是境内传统豆类作物,主要为食用,全县种植面积年均32 435.05亩,各乡镇均有种植,主要集中在中、东部乡镇。传统品种为小绿豆和麻镇大明绿豆,亩产30~40千克。20世纪90年代,引进种植横山大明绿豆,粒大色深,性状好,生育期90~110天,亩产40~50千克。开花结荚期易感霜霉病,团棵期易受蚜虫危害,稳产性较差。

20世纪90年代初期,绿豆零星种植,主要和谷、糜轮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商品生产发展和外贸出口,绿豆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商品率提高,种植绿豆面积逐渐增加。1998年起,种植面积增加。2003年,采用双沟覆膜集雨窖灌播种技术,亩产50~70千克。

1990年,全县种植绿豆20 035亩,亩产24千克,总产473吨;2000年,全县种植绿豆37 055亩,亩产14千克,总产510吨;2010年,全县种植绿豆41 201亩,亩产76千克,总产3 115吨。

马铃薯(俗称山药)

马铃薯是境内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广。按栽培分为夏薯和秋薯,俗称夏山药和秋山药,以秋山药为主。全县每年种植97 173.48亩。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从河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引进200多个品种。经试种,沙杂15号、紫花白成为境内主品种。

1990年,全县种植马铃薯83 801亩,总产量5 905吨;2000年,全县种植马铃薯110 132亩,总产量4 846吨;2010年,全县种植马铃薯107 386亩,总产量20 949吨。

高粱

高粱主要用途为饲料和酿造原料。20世纪90年代种植较多,东部乡镇居多。全县每年种植3 934.33亩。2000年起,种植较少。品种有晋杂11号、晋杂12号,生育期120天左右,亩产200~300千克。

1990年,全县种植高粱10 612亩,总产量1 372吨;2000年,全县种植高粱3 990亩,总产量151吨;2010年,全县种植高粱3 098亩,总产量556吨。

甘薯

甘薯俗称红薯,是粮菜兼用作物,抗逆性强,耐旱、高产,无明显生育期。全县均有种植,每年种植面积约3 000亩,胜利百号品种亩产750~1 000千克;秦薯5号品种,亩产1 000~1 250千克。

20世纪90年代,普遍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的温床育苗技术。推广温汤浸种,药剂消毒种薯、种苗等办法,有效控制黑斑病、软腐病、根腐病发生。墙头种植较多,亩产1 250~1 500千克。

葵花

葵花主要用途为食用和油料加工,境内种植历史久远,每年种植面积10 392.81亩。品种有三道眉、黑背白边、大黑片等,生育期120~130天,亩产30~50千克。葵花为需水量较大且易感锈病作物。

适宜山梁地种植品种有美葵757、长嗑美葵3388,油用型品种为美葵562、康地5号。

豌豆

20世纪90年代初,境内豌豆以紫花豆为主,多采用硬茬播种,播期晚,以撒播为主,耕作管理粗放。20世纪 90年代后期,豌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小豆

主要和玉米、糜谷等作物混种或间作,或在零星闲散地或菜地纯种,耕作管理粗放,单产较低,一般混种亩产40~45千克,称作“捎带庄稼”。

小豆品种有直立、半蔓、蔓生三种,种皮有乳白、红、绿、黄、黑、花等颜色,白皮者称白小豆,红皮者称红小豆,绿皮者称绿小豆等。白小豆约占40%,红小豆约占35%,绿小豆约占25%。全县种植面积年均约2 000亩。

豇豆

豇豆营养丰富,耐旱、耐瘠,适应性强。一般利用空闲地零星种植。品种以蔓生型为主,也有半蔓生型和直立型,多在玉米地带种。按豆粒皮色,有红豇豆、白豇豆、花豇豆等,均为传统品种。全县种植豇豆年均7 103.14万亩。

1990年,全县种植豇豆10 052亩,亩产25千克,总产255吨;2000年,全县种植豇豆7 717亩,亩产10千克,总产77吨;2010年,全县种植豇豆4 685亩,亩产32千克,总产150吨。

荞麦

荞麦是城乡人民喜爱的一种辅助粮食作物,去皮磨面可做饸饹、煎饼等食品。荞麦分甜荞、苦荞两种,府谷县以甜荞为主,种植面积少,大多不除草,不间苗,不追肥,不防治病虫,田间管理比较粗放,一般在头伏播种。

1990年,全县种植荞麦57 691亩,总产608吨;2010年,全县种植荞麦11 356亩,总产919吨。

西瓜

西瓜是境内传统作物,主要为自食。

1990年起,逐渐成为经济作物,墙头、碛塄以水地规模种植,每年约1 500亩,平均亩产2 500千克。2000年起,为提前上市,普遍采用良种、温室育苗、地膜覆盖、大棚种植等技术。主要品种有郑航1号、2号、黑美人、抗病冠龙等。

2010年,种植西瓜2 500亩。

另外,府谷县种植白菜、圆菜(茴子白)、菠菜、芹菜、萝卜、蔓菁、茄子、黄瓜、西红柿、南瓜、葫芦、豆角等大宗类蔬菜,丝瓜、菜瓜、菜豆、刀豆等小宗类蔬菜,辣椒、葱、韭菜、芫荽、蒜、小茴香、黄花(金针)等调味品类蔬菜。2000年起,引进油菜、茼蒿、苦苣、油麦菜、菜花等品种。

府谷县1990~2010年择年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

表4-2-1

续表

注:1. “—”表示无统计数据。

2.表内数据来源于府谷县统计局。

第二节 农技农艺

20世纪90年代,推广使用增施肥料、深耕保墒、选换良种、合理灌溉、实行密植、防治病虫等六项农业技术措施,分区分类指导,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结合发展水利,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复种指数,推行间作套种,改革耕作制度。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栽培等新技术,提高农作物单产。

境内多以豆类(主要是黑豆)作为养地作物,与禾谷类作物倒茬、轮作,成为山梁地用地养地的一种形式。一般旱滩地实行:草木樨(2年)→糜子→谷子,或黑豆→糜子→马铃薯→谷子的轮作方式。在丘陵山旱地,实行大豆→谷子(或糜子)→马铃薯→高粱(或谷子)轮作,或糜子(或谷子)→玉米(或高粱)→花生→谷子的轮作方式。

20世纪90年代,总结推广间作套种技术,淘汰不适当的行距宽带型方式,推广窄带型,由小面积发展到大面积种植。推广粮食与经济作物间作、套种。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前,先进行区域试验,审定品种各项指标。参加区域试验的作物扩大到糜子、玉米、谷子及豆类等。经过试验选拔推广的玉米品种有中单2号、先玉33、玉单88等。谷子品种有张杂谷3号、张杂谷5号、沁州黄等。糜子品种有紫盖头大红糜子、大黄糜子、榆糜2号等。豆类品种有东大2号大豆、横山大明绿豆等。经鉴定推广新品种33个。

一、保墒方式

(一)蓄保结合,秋墒春用 境内自然降水形成的墒情是春旱秋涝,降水量分布不平衡。在生产季节,常易发生降水与需水的矛盾。因而,长期以来普遍重视雨后蓄水保墒工作,采取秋翻地、秋耱地等方式。

(二)深耕蓄墒 深耕不仅改善土壤结构,还增强土壤蓄墒保水能力。一般冬季前深耕比浅耕的土壤含水量多4%左右,深耕蓄水被称为“土壤水库”。冬闲地秋深耕,多在秋作物收获后,争取时间及早进行,有农谚曰:立冬不死牛,犟耕十天地。

(三)耕后保墒 普遍重视对冬闲地及时进行蓄墒保墒,特别是伏耕地的耕后耙耱保墒。有农谚曰:“提早深翻早蓄墒,合口过伏保底墒,雨后耙耱少耗墒,播前整地保口墒,冬春巧管防跑墒。”伏耕后夏闲期间雨后耙耱或中耕保墒地块,比不进行耙耱保墒的地块,7天内少损失水分9.80毫米。所以,旱地秋季深耕后,及时耙耱碎土保墒,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好口墒,有利适时播种。

(四)镇压保墒 境内冬、春季降雨少,表层土壤常处于半干燥或干燥状态。在地冻前进行镇压,压碎地面土疙瘩,保墒防旱。如播种时缺墒,待播种后再行镇压提墒,促进出苗。

(五)培肥地力,以肥调水 20世纪90年代,县农业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形成干旱地区适当增施肥料,可以降低作物田间耗水系数,增强土壤抗旱性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六)抗旱播种 在作物播种期间出现干旱时,需要实行抗旱播种。较为常用的方法有:

1.抢墒早播 当土壤表层含水率在10%以下,即底墒不足的情况下,大多在播前5~10天趁墒早播,随种随耙耱,也有的用耧播种时与配套碌砘镇压,促进出苗。

2.顶凌播种 如发生春旱,在土壤刚刚解冻后,利用土壤返浆期水分播种早春作物。这种播种即抢墒早播,土壤墒情尚好,有利出苗。

3.提墒播种 因土壤严重失墒,播种谷、糜及油菜等小种粒作物时,常于播前用机引镇压器,镇压土层1~2次,提引下层土壤水分上升,叫作“提墒”。播后再行镇压,使种子吸水快,便于出苗。

4.豁干种湿 也叫明沟抗旱播种。旱地大多用犁开沟后,在沟中再重犁一次,豁出湿土,将种子播在湿土内,浅盖土,轻镇压,保留犁沟。也有的农民在耧腿上扎草把,将上层干土分开,使种子播入湿土,易于出苗。深开沟、深施肥、深下种、浅覆土、重镇压的“三深一浅一压”的明沟抗旱播种法,使80%以上田块出苗率80%以上,还有的一次全苗。

5.浇水点播 此法在有水源的地区使用,多用于玉米,或扦插甘薯等耐旱作物。出苗后,如持续干旱,在幼苗根部附近,捅洞灌水,灌后用干土封住洞口,抗旱保墒。

6.干播等雨 旱作农区在气候干旱、水源又极度缺乏时,常先行播种,等雨出苗,防止出现阴雨连绵,不易播种,延误播期。

7.种植耐旱作物 耐旱作物主要有谷子、糜子、甘薯、马铃薯、荞麦等。播种面积较大的是谷子、糜子和马铃薯。这些作物,即使干旱,也不可能颗粒无收。特别是糜子,只要苗全就有一定收成。

8.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广泛推广的一项技术,起到增温、保墒、增产、增收作用。由于薄膜的气密性强,地膜覆盖后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湿度稳定,能长期保持湿润,有利于根系生长。这既是一种采用人工造墒、补墒的方法,又是一种抗旱蓄水,预防霜冻的好办法。此外,种植绿豆还采用双沟覆膜和集雨窖灌播种。

据测定,覆盖地膜后速效性氮可增加30%~50%,钾增加10%~20%,磷增加20%~30%。地膜覆盖后可减少养分的淋溶、流失、挥发,可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但是,地膜覆盖下的养分,在作物生长前期较高,而后期则有减少的趋势。种植蔬菜时,后期应注意追肥。

9.测土配方施肥 2009年,境内推广此技术,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增产率一般为10%~15%,高的达20%以上。

二、耕作方式

受境内气候影响,耕作方式仍以传统式耕种为主。耕地一般以秋翻为主,春翻为辅,大田庄稼秋翻、春翻两次入种、有的春耕随翻随入种,杂田豆类一般随翻随种。20世纪90年代,每年秋翻地20万亩左右,每年立冬后结束。土壤解冻开始春翻,每年翻约15万亩左右。播种有耧、点、撒种三种方式。

21世纪初,因退耕还林草面积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秋、春翻地面积逐年减少。2010年,春翻12万亩左右、秋翻15万亩左右。

2010年,推广保护性耕作方式,一改以往先掏茬子后耕作的方法,即耕地时直接将糜、谷等茬子翻在土壤里,经微生物分解,形成富含有机物质的腐殖质。这种耕作方式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在古城镇规划1 500亩做试点,效果明显。

(一)旱地耕作方式 境内农田以山梁地为主,也以旱地为主,旱地作物普遍为一年一熟。旱地耕作方式有复种和套种两种。常见的复种方式有菜籽、荞麦,麦子、蔓菁菜,豌豆、菜等;套种形式较多,高粱、豆角,谷子、菜籽或小豆,糜子、小豆或蔓菁菜,葵花、豆角或菜,玉米、大豆,西瓜、菜等。

1990年,境内已经使用农膜。1995年起,为防霜冻、保墒和早熟,旱地种植开始使用地膜覆盖技术。主要作物有玉米、西瓜、甜瓜等。

(二)水地耕作方式 水田可以一年二熟,主要以复种为主,但第一茬多以地膜覆盖为主,否则生长期不足。常见的复种形式有玉米、白菜,西瓜、白菜,红薯、白菜等;套种形式有玉米、大豆,高粱、豆角等。

水地使用地膜先于旱地,且水地覆盖地膜面积大于旱地。除种植玉米、瓜菜等作物外,大面积的花生、红薯等作物也采用地膜覆盖。有的专业户建起塑料大棚,规模经营各类蔬菜、瓜果。

府谷县1995~2010年择年农膜使用情况统计表

表4-2-2

三、灌溉

1990年,全县抽水站503处,其中电灌站128处、机灌站375处;动力机(水泵)762台,其中电灌动力机211台、机灌动力机551台。灌溉面积69 456亩,其中机电灌溉面积50 454亩。

2000年,全县抽水站448处,配套机电井411处,水井1 052眼,渠道145处。灌溉面积42 793亩。

2010年,全县水库10座,池塘106座,抽水站74处,水井1 550眼,配套机电井500眼。灌溉面积33 344亩。

府谷县1990~2010年灌溉面积统计表

表4-2-3 单位:亩

四、施肥

(一)有机肥利用 有机肥主要有农作物秸秆、人畜粪和草木灰。20世纪90年代,人畜粪作为有机肥在农村大量使用,随着牲畜的饲养量变化,有机肥逐渐减少。因煤炭、煤气成为农村的主要生活燃料,草木灰的数量极少。

(二)化学肥料利用 主要化学肥料有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微肥等。

2009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增产率一般为10%~15%,高的达20%以上。

府谷县1990~2010年择年施肥情况统计表

表4-2-4 单位:吨

注:1. “—”表示无统计数据。

2.表内数据来源于府谷县统计局。

第三节 植物保护

一、概况

2010年,府谷县植保站(简称县植保站)建成标准化病虫实验室、检疫检验室、病虫标本室、病虫饲养室及测报观察场,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增强植保服务功能。采集、收集、制作大量昆虫标本,进行整理鉴定,建成县植保站昆虫标本保存展示室,汇编《府谷县昆虫资源名录》,包括十八目、一百四十一科、三百九十七种。完成《府谷县高等植物资源名录》汇编。

二、监测预报

县植保站负责全县病虫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对国家和省、地区(市)下达安排的重点测报对象及区域内常发病虫进行田间监测调查、数据整理分析,结合农作物生态及气象条件做出短期或中长期预警预报。每年向上级部门上报各种病虫测报报表30~50份(次),根据病虫发生态势发布《病虫情报》4~10期,预报准确率85%以上。涉及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糜子、谷子、马铃薯,以及豆类、瓜菜类、果树等,测报对象有玉米螟、草地螟、黏虫、蝗虫、蛴螬、粟叶甲、红蜘蛛、黑穗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斑病等20多种。遇到重大病虫害发生,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及时启动植物保护应急预案,开展防控。2006年,开始申报、立项、审批、建设全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府谷区域站。截至2010年,建成府谷区域站基础项目设施。

三、植物检疫

1990~2010年,县植保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法规授权的农业执法单位,共配备国家农业部植物检疫员9名,负责境内植物检疫工作。1990~2000年,是全县玉米制种、果树苗木繁育、植物产品调运兴盛时期,完成产地植物检疫17 300亩,调运检疫7 057批次。1992年,省政府公安厅批准设立府谷县黄河大桥植物检疫检查站,开展公路植物检疫。

1990年起,根据陕西省、榆林地区(市)部署的疫情普查和检疫性有害生物专项调查任务,开展疫情普查或调查工作,对国家和陕西省发布的苹果蠹蛾、葡萄根瘤蚜、菜豆象、马铃薯甲虫、红火蚁、扶桑绵粉蚧、苹果吉丁虫、苹果黑星病、黄瓜黑星病、番茄溃疡病、苜蓿黄萎病、向日葵列当等20多种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或专项调查24期(次),上报普查或调查报告24份,编制府谷县植物疫情分布图1份。

四、农药管理

1990~1996年,农药管理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化工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农药以普通农资商品运营。

1997年,国务院发布《农药管理条例》,农药作为特殊农资商品进入法治化管理轨道。自此,植保部门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执法单位,开展农药管理日常监管执法工作。县植保站重点打击假劣高毒剧毒农药、鼠药的制售行为,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利用科技下乡、乡镇集会和执法专项检查等机会,宣传《农药管理条例》《禁限用农药名单》,以及科学用药、安全用药等内容,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意识。截至2010年,共散发各种宣传资料和传单5万多份,出动宣传车辆近百次,刷写宣传条幅、标语近百条,集中宣传80多次。

在农资销售的旺季,对辖区的农药经营门市、集贸市场进行农药执法专项检查,年均2~3次,截至2010年,专项检查50多次,立案15件。其中2003年,立案3件,当场处罚33件,清查清缴违禁农药157.50千克,没收毒鼠强原药15千克和假商标、包装物50包(件),捣毁一个制造剧毒鼠药的黑窝点,会同工商、公安、环保等部门在新府山进行首次现场销毁违禁农药活动。

农药使用,1990年13 920千克,1995年11 300千克,2000年17 207千克, 2010年10 420千克。

五、病虫害

(一)病虫害种类 据统计,全县常年病虫发生面积50万~70万亩,其中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如下:

1.玉米病虫害 主要病虫害为玉米瘤黑粉病、大小斑病、玉米病毒病、玉米穗粒腐病等。常发性虫害有地下害虫、玉米螟、玉米蚜虫、玉米红蜘蛛、黏虫等。病虫常年发生面积6万~7万亩,为害损失5 000~6 000吨。

2.糜谷病虫害 主要病害为禾谷类黑穗病、谷子白发病、谷瘟病、谷子红叶病等。常发性虫害有麦根蝽象、糜子吸浆虫、粟叶甲、粟鳞斑叶甲、粟灰螟、黏虫,以及其他地下害虫等。病虫常年发生面积7万~8万亩,为害损失2 000~3 000吨。

3.马铃薯病虫害 主要病害为病毒病、环腐病、疮痂病、早疫病、晚疫病等。主要害虫为地下害虫、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病虫常年发生面积5万~6万亩。为害损失(不折粮)6 000~7 000吨。

4.豆类病虫害 主要病害为叶斑病、大豆疫病、病毒病等。常发性害虫有地下害虫、豆类蚜螨、大豆食心虫、草地螟等。病虫常年发生面积4万~5万亩,为害损失500~600吨。

5.瓜菜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瓜类枯萎病、碳疽病、白粉病、霜霉病,蔬菜病毒病,白菜软腐病,辣椒疫病,番茄晚疫病、脐腐病、灰霉病,茄子黄萎病等。主要害虫有地下害虫、蚜虫、菜青虫、小菜蛾、跳甲、甘蓝夜蛾、烟青虫、菜蚜、白粉虱、红蜘蛛等。常年发生面积10万~12万亩,为害损失(不折粮)20 000~25 000吨。

蝗虫及其他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15万~20万亩,为害损失4 000~5 000吨。

(二)病虫害防治 采取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控措施,开展有害生物治理,最大限度降低生物灾害损失。常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30万~40万亩,挽回生物灾害损失2万~3万吨。

农业防治主要以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抗病虫农作物品种及采用农田改造、轮作倒茬、合理密植、科学管理等方法,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蔓延的农业生态环境,达到防治病虫害目的。截至2010年,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40多个,新品种使用率60%以上,示范推广约400万亩。

生物防治以引进推广生物源农药苦参碱、阿维菌素、春雷霉素等,保护利用天敌,性诱剂灭虫等方法。截至2010年,示范推广约3万多亩。

物理防治方面,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趋色等特性,设置黑光灯、黄板等进行害虫诱杀。截至2010年,全县安装太阳能灭虫灯300多台,黄板1万多张,受益防控面积2万多亩。

1990年起,以引进、示范、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限制、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快农药更新换代,提高防控效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引进农药新品种30多个、植保实用技术10多项,开展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