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激发了紫阳人民抗日热情。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卢楚衡和陈秀风夫妇组织抗日义勇军联队通过武装斗争,逼蒋抗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安康地委机关秘密设立在紫阳芭蕉口小学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紫阳的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一、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紫阳的活动
1935年12月,国民党陕西警备二旅四团九连连长何振亚在长安引驾回起义,连同早先起义的四连一个排组成了陕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1936年6月,中共西北特支派杨江、杜瑜华、沈敏等三人协助领导工作。8月13日,将陕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改名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这支队伍由起义初的130多人,发展到1937年1月的1000余人。他们广泛活动在汉江上游两岸。其中,在紫阳县的活动区域,以汉王城为中心的金川、东木、双安、蒿坪等乡镇。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建立初期,何振亚将紫阳列入重要活动区域。1936年,相继3次到紫阳开展游击斗争。一次是3月,率部300余人从汉阴北山到上七里、汉城等地发动群众参加游击队,在双坪等村惩治恶霸地主。一次是夏天,率部200余人再到上七里打富济贫,开荒种地,到汉城街进行社会考察。一次是10月,率部200余人到汉城的堰坪惩恶济贫。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活动,在紫阳产生了重大影响,激发了紫阳人民的革命热情。在汉阴与紫阳接合部的紫阳西北大部分地区开展活动,扩充游击队伍,进行抗日宣传,成立了影响较大的4支地方游击队。
一是编入红四方面军留守独立师赵明恩游击大队第三分队的康萍游击队,向西乡、石泉、汉阴转移后,于1936年5月从汉阳坪渡过汉江,到达汉王城开展斗争。在向汉阴北山转移中,在龙王沟加入了陕南抗日第一军主力,不久开赴抗日前线。
二是原被冲散的五马乡农会游击队长钟国宝,只身参加了何振亚抗日游击队后,于1936年6月到紫阳,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武装游击队,先后在上七里、梓龙、汉王城和汉阴的天池、双坪等地开展活动后,加入了胡宝玉游击队。
三是加入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钟炳南,于1936年9月奉命回汉阴,在凤江、汉城、金川组织建立了近100人的农民武装游击队,开展“五抗”斗争,使当地土匪、恶霸、劣绅闻风丧胆。当这支游击队返回途中,得知主力已经奉命北上,巧遇红七十四师,被编为补充连,钟炳南任连长。同年11月,钟炳南带10余人回乡,再次组织50余人参加了游击队,在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余部沈继刚、沈继林领导下开展活动。铁瓦店战斗后,为游击队去向产生矛盾,钟炳南被副队长谢某谋害,谢某投靠了紫阳县洄水湾地方武装阙治安。
四是于1936年初参加陕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的张宝三,奉命于同年6月,率领小分队(其中紫阳籍9人)回紫阳发展游击队,在汉王城、双安、蒿坪一带宣传反蒋抗日,深入访贫问苦,深得人心。由于行动过于公开,引起地方势力不满,加之对敌情估计过低,遭到恶霸杨利川,保长邝汉平设计陷害,小分队在双河口接风宴上误中埋伏,张宝三、马银安、王海义等4人当场牺牲,所剩9人冲出重围,返回了汉阴北山。
二、陈秀风抗日义勇军联队在紫阳的活动及影响
紫阳抗日义勇军联队是卢楚衡、陈秀风夫妇共同组建,由陈秀风领导指挥的队伍。这支队伍以紫阳、岚皋两县部分地方武装为骨干,以两县交界的莲花寨为据点,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相继两次组织民众,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震惊了南京国民政府,遭到国民党“围剿”。
卢楚衡,紫阳县洄水镇庙沟村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任陕西警备二旅四团中校副团长。陈秀风是卢楚衡的妻子,上海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受党组织派遣,以招募爱国志士名义,在安康组织反蒋抗日地方武装。卢楚衡回部队后,陈秀风以岚皋、紫阳两县交界的莲花寨为根据地,联络八道河自卫团团长钟又可、岚皋县堰门自卫队队长杨少山等地方武装,建立了有200余人、有80余条枪的抗日义勇军联队。陈秀风常向联队进行抗日爱国教育,利用紫阳民歌曲调改编的“这些饭食人民供给,我们应该为民努力。帝国主义国民之敌,救国救民吾辈天职”《吃饭歌》,以及《救亡歌》和《我们是铁的队伍》等歌曲,队伍纪律十分严明。
1936年“西安事变”第二天,陈秀风带领义勇军联队从莲花寨出发,在洄水、洞河沿途大力宣传拥护张学良、杨虎城联共抗日,公开组织千余民众举行示威游行,引起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惊恐。1937年1月25日,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秘密电告陕西的余汉谋、黄慕松尽快“围剿”。
1月27日上午,紫阳、岚皋两县政府奉安康专署密电,派兵400余人前往“围剿”。因寨内缺粮、缺水,不宜坚守,陈秀风决定分路突围。一路由卢卓峰率50余人突围到斑鸠关与钟又可会合。一路由杨少山带30余人向吊阳关方向突围。由于敌众我寡,突围中遭到堵截,杨部全部牺牲。躲避在洞河石家湾山洞的陈秀风及婆母和10余名战士被俘。1937年12月,卢楚衡诈称进山剿匪,回到庙沟。次年2月,卢、陈夫妇携钟又可、卢卓峰及1000余名抗日爱国志士出山。其中一部分与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余部会合,一部分组成“抗日后援军”,卢楚衡任主要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