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二
谢竹藩教授学贯中西,业精于勤,不仅以深远的眼界引导了医院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同时在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中外传统医学的交流和促进,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语言标准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推动中医走向世界的先驱。谢竹藩教授自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及中医国际交流工作伊始,即对中医名词术语的标准英译工作极为重视,先后主编出版多部中医英语词典,成为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领域的领军人物。
《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简称“《词典》(第一版)”,出版于2002年9月,出版后深得广大中医界和中西医结合界特别是从事中医对外交流者的好评,并于200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选定为制定《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以中医学为主)的参考书。此后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亦组织各有关国家的专家制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谢竹藩教授担任审定委员会主任,并根据《词典》(第一版)对各词条逐一进行审核和确定。鉴于谢竹藩教授的优异工作,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分别授予其“制定该标准的诸多专家的领军核心”及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第一届翻译委员会名誉会长的称号。
在制定上述两本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的过程中,谢竹藩教授得益于《词典》(第一版)的同时,也发现其不足之处。现值该书售罄,准备加印之际,他在我所客座教授谢方的协助下将该书做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成为《词典》(第二版)。新版增加了收录词条的数量,共收载8330条,较第一版增加944条;更新了个别词条的译文,使之更加符合上述国际标准和近年来陆续发布的国家标准的译法;逐字逐句审核了各词条的释义并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常用引文由原来的376句增加到450句,并逐句再加斟酌,力求译文既准确反映原意,又通顺易懂,便于读者引用。
《词典》(第二版)的另一项修订工作是编写了中医名词术语中常用字的字义、英译及例证,作为附录刊于书末。中医术语的英译与构成术语的汉字字义密切相关,明确字义是确定英译的关键。例如“三焦”的“焦”字源于“膲”字,后者是体腔及所含内脏的意思,与“火力过猛使东西烧成炭样”无关。明确“焦”的字义,英译不用“burner”或“heater”之类的字样不辩自明。又如古汉语中“能”通“態”,明确“病能”实为“病态”,“病能”一词的英译问题便迎刃而解。其他如“鼻下口上”称“人中”、“颈动脉”称“人迎”等词条,经解释清楚,其英译即顺理成章。至于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词中为何译法可不同,在这里也得到了解释。
在排版上,《词典》(第二版)仍保持了按学科分章节的排列,使之既是一本词典,又可作为一本简要的中医百科全书。
《词典》(第二版)的出版,无疑是中医名词术语标准英译工作与时俱进的直接体现,更是谢竹藩教授笔耕不辍、精勤不倦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词典》(第二版)不仅为广大中医药专业人员、中外医学交流人员提供了一本详尽、准确、实用的参考书,也为新时代的中西医交流、发扬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伟大瑰宝的崇高内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学智
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谢竹藩名老中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