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世界的古代黑科技(套装共2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从铜奔马说到重心的应用

重心也就是物体的重量中心,物体的全部重量都可以看作集中在这一点上。通过物体重心的垂线或垂面若与该物体的支撑面垂直,则该物体处于稳定平衡状态。1969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的东汉铜奔马,长45厘米,宽约13.1厘米,高34.5厘米。它造型生动,三足腾空,一足落地,宛如在奔跑一般(见图1-13)。但因其重心垂面刚好与其落地的一足支撑面垂直,即使支撑面很小,表面看来容易倾倒,事实上却是稳定平衡的。它充分体现了古代人对重心与平衡的知识的运用。在我国的大量文物中,类似情形不乏其例。

图1-13 东汉铜奔马

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了一具朱雀铜灯(见图1-14),朱雀展翅,口衔灯盘,双足立于底座边侧。其重心垂面显然不与其双足重合,而是通过其底座的中心。在文物展览中,我们经常看到先秦的三足铜爵或三足斝等器物(见图1-15),其三足一般都往外斜张,使其重心面垂直地落在以三足点作圆的圆心附近。

图1-14 朱雀铜灯

图1-15 商代铜斝(左)、铜爵(右)

古代人对重心在理论上也有一定认识。公元前2世纪成书的《淮南子·说山训》写道: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下轻上重,其覆必易。

唐代已有的不倒翁和“酒胡子”,确实与“下轻上重”有关。不倒翁(见图1-16之①)的重心偏下,“酒胡子”(见图1-16之②)的重心偏上。因此,不倒翁不易倒下;而拨动“酒胡子”之后,它摇摆几次就倒下了。这些儿童玩具或劝酒器的制作,说明古代人具有一定的重心知识。

图1-16 不倒翁(①)和“酒胡子”(②)

战国时期的《荀子·宥坐篇》曾记周庙藏有一种称为“欹器”的水罐。孔子曾带领其学生进该庙观赏,并做了注水表演实验。结果发现,这欹器的特点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以此告诫其学生要保持谦逊的态度。明刻本《孔圣家语图》中还绘有孔子观周庙欹器图(见图1-17)。所谓欹器,实际上也是一种利用重心特点的器物。当它空时,器身倾斜;当注入一半水时,由于重心下降到器身下半部位,或在支点以下,因此,器身自动正立;当注满水时,又由于重心上升,器即倾覆。

图1-17 孔子观周庙欹器图

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遗址中,有一种腹大、口小的尖底陶罐(见图1-18)。有一种意见认为,它是半坡人利用了重心原理制造的汲水罐。它的两个系绳用双环耳在其腹部中央偏下处。由于罐的重量分布不均,其双耳稍低于罐的重心。因此,悬吊于空中的空罐呈倾斜状态;装半罐水时,罐身呈垂立状态;而装半罐以上水时,罐即倾覆。周庙欹器有可能是这种陶罐的发展。无独有偶,在约公元前13世纪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底比斯墓壁画中,有桔槔汲水浇灌田园图,桔槔上的绳子系着一个类似半坡尖底罐的容器(见图1-19)。可见,尖底罐在上古时代的东、西方都曾出现过。但是,另一种意见不认为半坡尖底罐是汲水用的,而是一种不了解重心法则的陶器废品。看来,这种意见值得商榷,因为半坡尖底陶罐不只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出现,而是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大片地区,不可能处处都在造废品。曾在山西垣曲属仰韶文化早期的遗存中,不仅发现了类似半坡的汲水罐,而且发现了类似后来称为鬲的三足型罐(见图1-20)。虽然,这里的汲水罐并非尖底,而是细小的平底,但其系罐的双耳仍然在其重心偏低的位置。三足型罐也表明了四五千年前,人们确实具有利用重心与平衡关系的实践经验。

图1-18 半坡尖底陶罐

图1-19 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墓壁画

图1-20 山西垣曲仰韶文化早期遗址的小平底罐和三足型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