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
先说“帝”。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今之王,古之帝也。”《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群臣的拥戴下,“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裴骃集解引述蔡邕的话说:“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其次称王。秦承三王之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
可见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最早称“皇”,其次称“帝”,最后称“王”。古籍中的记载也符合这三个称谓的变迁:最早的“三皇”,其说不一,但无非是指伏羲、神农、燧人、女娲、祝融或黄帝之类传说中的始祖;其次是“五帝”,其说也不一,大致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唐尧、虞舜;最后是“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秦始皇之后,即一变而为“皇帝”之称。
不过奇怪的是,甲骨文中迄今并未发现“皇”这个字,金文中才开始大量出现,这说明“皇”是后起字,比“帝”、“王”的称谓都要晚,此不赘言。
很多读者朋友可能都不知道,虽然秦始皇将“皇帝”命名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但其实“皇”、“帝”合称却并非从秦始皇开始。《尚书·吕刑》中两次出现这一称谓:“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其中的“皇帝”是对前代已故帝王的尊称。这两句话都出自周穆王之口,意思是:“前代帝王尧哀伤怜悯众多被刑戮的人遭受不当刑罚。”“帝尧详细地询问百姓的疾苦,很清楚鳏寡之人对三苗之君的怨恨。”
金文中所称的“皇帝”则与此不同,古文字学家赵诚先生总结道:“皇帝当即皇天,指伟大的上帝或伟大的上天,说的是天帝而非人间之帝。这是西周铜器的皇帝,是形容词修饰名词构成的词组或短语。”
皇帝、上帝,这是今天的人们理解的“帝”的含义。那么,“帝”为什么既可以用来表示人间至高无上的帝王,又可以用来表示宇宙间的神呢?我们来看看“帝”这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帝”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汉字,同时也引发了古今中外无数学者们的争议。“帝”的甲骨文字形之一(图39),这是一个象形字,中间是三根木柴,拦腰的一长横两短竖表示将木柴捆扎起来,最上面的一横代表天。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说:“像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为禘之初文,后由祭天引申为天帝之帝及商王称号。”
图39 甲骨文[帝]
这个字形是古人祭天的形象写照,即所谓“禘祭”,在郊外燔柴祭天。《仪礼·觐礼》中规定:“祭天,燔柴。”“燔(fán)”是焚烧的意思。《礼记·郊特牲》中的规定略有不同:“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日神为所有的天神之主,因此祭日即祭天。《周礼》中也有“以实柴祀日月星辰”的记载,“实柴”指“实牛柴上”,将用作祭牲的牛架到点燃的木柴上。这些都是祭天的仪式。
《尔雅·释天》中也说:“祭天曰燔柴。”郭璞解释说:“既祭,积薪烧之。”邢昺解释得更加详细:“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于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将木柴堆积起来,焚烧用作祭牲的动物的躯体和玉器、丝织品,使烟气和香气上达于天,以此祭天,取悦诸神。
南宋学者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认为“帝,像华蒂之形”,“华蒂”即“花蒂”。清末学者吴大澄进一步发挥道:“蒂落而成果,即草木之所由生,枝叶之所由发,生物之始。”意大利汉学家阿马萨里在《中国古代文明》一书中也持此说:“可以看出是由‘蒂’字,即花的梗和根茎和‘木’字组成,而字的上部‘一’则表示天。”“帝”由此而引申为万物之祖。有的学者更由此进一步认为“帝”像女性生殖器之形,因此而成为万物之始。但是这些解释跟“帝”的字形差距太大。
“帝”的甲骨文字形之二(图40),字形更规整,最上面用两横代表天。白川静先生在《常用字解》中认为这是祭桌之形:“祭桌上摆放供神的酒食。一般的祭桌为‘示’,祭祀天帝的大型祭桌桌脚交叉,抓地稳定。摆放大型祭桌进行祭祀,谓‘帝’,亦指天神。‘帝’指自然神,最高神为‘天帝’。据金文可知,祖先之灵升至上天,奉侍天帝。祀‘帝’之祭典称‘禘’。”这个解释不符合“禘祭”的祭祀方式,“禘祭”是“燔柴”而祭,不是将祭牲和玉帛摆放在大型祭桌上而祭。
图40 甲骨文[帝]
“帝”的甲骨文字形之三(图41),中间拦腰的捆扎之形变成了长方的口形。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中就是根据这个字形认为中间的长方口形“像日之光芒四射状”,并引《易经》“帝出乎震”,解释说“震谓东方,帝即日也”,又说:“其后人群有统治者出,初民即拟之于日,故以帝称之。”这个解释忽略了“帝”字形中的木柴之形,那些交叉的木柴难道是太阳发出的光芒?显然不像。而且也无法解释最上面的一横。
图41 甲骨文[帝]
“帝”的金文字形(图42),字形变得极其美观,但同时也开始变形,几乎跟小篆字形和我们今天使用的字形一模一样,但是却看不出造字的原意了。
图42 金文[帝]
《说文解字》:“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谛”是细察之意,许慎的意思是说明察秋毫方能王天下,故以为号。这个解释不符合“帝”燔柴祭天的本义,只不过是其引申义而已。
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总结说:“禘祭初为殷人祭天及自然神、四方之祭,其后亦禘祭先公先王。”这一解释最富有说服力。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小宗伯一职,职责之一是“兆五帝于四郊”,五帝指苍帝、赤帝、炎帝、黄帝、黑帝,“兆”是“为坛之营域”,在四郊设置的祭坛。小宗伯负责在郊外设置祭坛,燔柴祭祀五帝,这正是祭祀自然神以及四方、五方之祭的真实写照,后来才引申为商王的专用称号,并进一步成为人间帝王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