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野外像片控制测量
8.3.1 野外像片控制点可分为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平高控制点。
8.3.2 野外像片控制点在像片上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区,使布设的控制点能尽量公用;
2 像片控制点距离像片上各类标志应大于1mm,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50像素;
3 像片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上、下航线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4.5cm。当旁向重叠过大,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分别布点。因旁向重叠过小,需分别布点时,控制范围在像片上裂开的垂直距离宜小于1cm,困难时不应大于2cm。
8.3.3 图边控制点应布设在测图范围外侧。
8.3.4 应根据测图要求、测区情况及摄影方式,选择适合的像控点布设方案,像控点的布设方案分为全野外布点、航线网布点和区域网布点。
8.3.5 全野外布点每隔号像片测绘面积的四个角上各布设一个平高点,当成图比例尺大于航摄比例尺4倍时,应在主点附近加一个平高点。
8.3.6 对于1∶500地形图,平地、丘陵地应采用平高全野外布点。对于1∶1000、1∶2000地形图,平地采用高程全野外布点。
8.3.7 区域网宜按周边6点法布设平高控制点(图8.3.7),不规则区域网在凸角、凹角处应布设平高控制点。
图8.3.7 外控点分布图
平高控制点 高程控制点
8.3.8 区域网的大小和像控点之间的跨度应满足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要求。旁向控制点间的跨度平丘地不宜大于3条航线,山地、高山地不宜大于4条航线;航向相邻控制点间的基线数可按下列公式进行估算:
式中:MS——加密点的平面中误差(mm);
Mh——加密点的高程中误差(m);
K——像片放大成图倍数;
mq——视差量测的单位权中误差(mm);
n——相邻控制点间的像片基线数;
H——相对航高(m);
b——像片基线长度(mm)。
8.3.9 航线网布点应按航线每分段布设六个平高点,相邻控制点间的基线数可按本标准公式(8.3.8-1)和(8.3.8-2)进行估算,估算精度为相邻航线加密结果取中数后的精度。当采用单航线时,计算的连接点精度值应乘以。
8.3.10 航线网首末端上下两控制点宜位于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与方位线的直线上,困难时互相偏离不应大于半条基线;上下对点应布设在同一立体像对内。
8.3.11 航线网中间两控制点宜布设在首末控制点的中线上,困难时可向两侧偏离1条基线,并力求其中一个在中线上。应避免两控制点同时向中线同侧偏离,若出现偏离,最大不应超过1条基线。
8.3.12 特殊情况下布点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当航向重叠小于53%产生航摄漏洞时,应分别布点,并对漏洞处用野外测图方法补测;
2 旁向重叠小于15%时,应分别布点。当选定的控制点离开像片边缘大于1cm,且重叠部分影像清晰,其范围内无重要地物时,可在重叠部分加测2个~3个高程点。否则重叠不足部分处应采用野外测图方法补测。
8.3.13 野外选刺像控点应满足以下要求:
1 野外控制点应以判为主,刺点为辅;
2 像片控制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刺和立体量测,应选在交角为30°~150°的细小线状地物交点、明显地物拐角点、原始影像中不大于3×3像素的点状地物中心,同时应是高程起伏较小、常年相对固定且易于准确定位与量测的地方,弧形地物及阴影不应选作点位目标。当目标条件与其他条件发生矛盾时,应着重考虑目标条件;
3 高程控制点应选刺在局部高程变化很小的地方,狭沟、尖山顶和高程变化大的斜坡等不得选作刺点目标;当点位选在屋顶、围墙、陡坎等高出或低于地面的地物上时,应量出其与地面的比高,注至厘米,并详细绘出点位略图和断面图;
4 像控点在各张相邻像片上均应清晰可见,应选择影像最清晰的一张像片作为刺点片,刺点误差和刺孔直径不得大于0.1mm,且应刺透,不得有双孔;
5 选刺目标时应认真判读像片,以满足刺点目标要求为主,同时满足像控点布设的点位要求和兼顾联测的方便,说明、略图和刺孔位置应一致,控制像片整饰格式宜符合本标准附录N的规定。
8.3.14 像控点测量可采用GPS、全站仪附合导线或支导线等方法。像控点相对于相邻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8.3.14的规定。
表8.3.14 像控点点位和高程中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