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员工:沈东军的管理私房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课 什么是心智模式

知识与心智模式

股神巴菲特的终身搭档、被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的查理·芒格说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你手上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什么都像钉子。这个比喻背后的含义是:如果你只有一个工具,那么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你都只会用这个工具去解决(即便修电脑也是用这把锤子),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世界上有许多聪明的企业家,他们之所以突出,是因为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心智模式异于常人。大多数人学习的都是知识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无法与工作直接对接,它们只有在转换成心智模式后,才能被快速调动和使用。可以说,心智模式是联结知识和行动的桥梁。

心智模式是直接向理性迈进

心智模式其实是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并决定我们如何行动的一套思维模式。通俗地说,就是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你内心的判断是什么。比如,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是应付当下还是着眼未来?思考问题是从个人出发,还是从整体考虑?做事是止步于“没做错”,还是追求“做对”?当这些判断成为你在特定时刻下意识的习惯、自然的选择后,它们就是你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的认知和行动。好的心智模式可以对行动和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比如凡事都从“为什么”开始发问,就是一种很好的心智模式。它可以从一开始就挖掘每一项工作背后的意义,帮助我们在工作推进中不断回到初心、回到目的。一上来就思考“怎么做”和“做什么”的人,他们反倒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做着做着就与初衷南辕北辙了。

同样,当遇到挫折或问题时,如果你的心智模式是“反求诸己”,那么你就会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去改变结果,这样,你的人生将是积极的。相反,如果你的心智模式是“怨天尤人”,那么你就会找各种客观原因,或者将责任推给别人,习惯于抱怨这个、抱怨那个,长此以往,你的人生将是“抱怨人生”。

心智模式是价值观、知识和过往经验糅合在一起的综合体。众多的心智模式组合最终会体现为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和学识。

心智模式的形成需要刻意练习和反复运用,从而变成条件反射,成为下意识的动作和自然而然的行为,随时都能用起来。就好比英语讲得好的人,说话时并不会先思考主谓宾怎么用、时态怎么用,而是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

一部手机或者电脑要有好的使用效果,光有出色的硬件是不够的,还需要好的操作系统。每年各品牌发布的新手机、新电脑,主要的改进就是提升了操作系统的水平。

员工就类似于企业的硬件,有的人可能没有好的“操作系统”,或者“操作系统”中残存着以往工作的思维“垃圾”。心智模式的升级可以帮助员工提升“操作系统”,让工作更顺畅,合作更协调,更好地发挥员工的价值。

知识本身不能决定人生的高度,决定人生高度的是心智模式!

三层心智模式

如图7-1所示,心智模式分为三个层次。

位于上层的,是具体学科运用层面的心智,如市场营销中的4P理论、零售领域的人货场论、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法、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三支柱模型和KPI理论等,是初步抽象的。这个层面的心智模式是具体专业知识的总结,如果超出所属的专业,就会失效。我把这个层面的心智模式称为专业心智。

图7-1 心智金字塔

位于中间层的,是某个大学科的心智,如管理学中的激励原理、心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和价值交换定律等,是中等抽象的。这个层面的心智模式在所属的大学科内是通用的,如果跨出这个大学科,就会失效。我把这个层面的心智模式称为经营心智。经营心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认知水平,提高领导、管理和经营能力,提高决策质量,从较高的层面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使管理者变成优秀的经营者。

位于底层的,是基石原理(或者说是哲科思维、公理化思维),如物理学中的第一性原理和熵增定律、生物学中的进化论、哲学中的辩证法等,是高度抽象的。这个层面的心智模式是哲学和科学的底层逻辑,是跨学科的基础原理,可以指导各学科的研究和创新,可以提供理解世界的新视角,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原理。我把这个层面的心智模式称为基石心智。基石心智可以拓展管理者的思维,帮助管理者成为创新者和专业领域引领者。基石心智虽然远离具体工作的操作层面,但是它的知识可以迁移,可以指导各方面工作,可以给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

专业心智——具体学科运用层面的第一性原理

工作中的心智模式可以通过框架结构来搭建。

大部分人在学习的时候,学的是具体的知识,比如如何面试、如何培训、如何销售等,这些都属于术的层面,是形而下的具体操作方法。知识水平越低的人,越是在这个层面上下功夫。我们日常的培训基本就在这个层面上告诉你具体的操作方法。

欧洲著名的科学家普朗克经常去讲课,次数多得连他的司机都听会了他的课。有一次司机说,你每次都讲同样的内容,我也会讲,下次去新地方讲课,就由我来讲吧。普朗克同意了。于是有一次他们互换了身份,由司机来讲课。讲课过程中没有任何问题,但课程结束时突然有听众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司机无法答复,他灵机一动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的司机就可以回答你。”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只掌握了普朗克司机式的、表面的知识。

只有知道所以然,才算真正掌握。可悲的是,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他们在学习的时候立即就进入了“找干货”的状态,但一遇到问题,仍然无法解决。更可悲的是,很多人连这个层面都没有达到,只是靠所谓的责任心、经验在工作,并不具备相应专业领域的知识。

如果把所有知识按照大的框架进行分类,我们会发现:在人力资源领域有三支柱模型、KPI理论,在战略管理领域有SWOT分析法,在零售领域有人货场论,等等。在应用层面上,每个具体学科都会有相应的第一性原理。

学习这些有什么好处?一来上手比较快,二来更有重点。那么它又有什么缺点呢?第一,这些知识难以迁移。就像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难以迁移到后勤管理、运营管理或市场营销等领域,就像学会了画画对你烧菜并没有什么帮助。第二,难以创新。不同的专业领域划定了彼此的界限,相应的专业知识就固化在了一定的界限里。在一个专业领域里,做得不好的人,就成了“油子”,空有些经验;做得好的人,就是匠人。

经营心智——某个大学科的第一性原理

如果你的心智模式只停留在专业层面,最多只能把一件具体的事情做好。想要拥有更大的思维框架,你的逻辑奇点还得继续下移。

逻辑奇点的下移,就是突破固有知识的樊篱,扩展知识边界,是认知的升级,从而可以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以我们自身为例。如果我们的品牌只是“通灵”品牌,那就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但奢侈品的价值是需要历史来支撑的。如果只停留在浅层的思维范畴里,我们就没有办法把二十几年的历史变成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当我们的逻辑奇点下移后,将“通灵”品牌与“Leysen1855”品牌进行嫁接,一下子就完成了转变。所以我们要不断打破边界,将逻辑奇点下移,这样做带来的最大成果就是创新。

从具体学科运用层面的第一性原理下移,我们就会接触到某个大学科的第一性原理,比如心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管理学中的激励原理、经济学中的价值交换定律。这样的理论可以迁移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企业中,如果员工被淘汰,那是因为他无法提供价值或者交换的价值不等价,反过来,如果员工主动离开,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这本质上就是价值交换定律的应用。

基石心智——基石学科的第一性原理

从具体学科运用层面的第一性原理到某个大学科的第一性原理,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抽象过程,但这还不够,如果想要打通底层操作系统,逻辑奇点还需继续下移。

以埃隆·马斯克为例,当别人都在以燃油为原料驱动汽车的时候,他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思考用电池动力驱动汽车。别人说这个方法行不通,因为电池很贵,他就开始思考电池为什么贵,它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他研究后发现,电池就是由钴、镍、铝、碳加上一些聚合物组成的。按市场价算,这些材料成本极低,只要用一种聪明的方式重新组合这些材料,就能得到白菜价的电池。他运用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成功解决了“电池很贵”这一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马斯克的心智模式就是基石心智。基石心智是事物最底层逻辑的抽象表达,是一种不证自明的假设。比如“1+1=2”,几何原理,生物学的进化论,哲学里的形式逻辑、辩证法,这些都是底层逻辑,是基石心智,或者说是公理化思维。

以基石心智里的熵增定律为例,它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根据熵增定律,人变得懒惰,组织变得涣散、变得官僚,是一定的、不可逆的。就像我们定好八点开会,一定有人是不想来的,如果不去考核、奖惩,过了一段时间,一定就有人不来了,这就是熵增定律的体现。当知道了这一原理后,我们就有多种解决方法,可以奖励,也可以惩罚。

具体学科运用层面的第一性原理是“专业心智”,是初步抽象;某个大学科的第一性原理是“经营心智”,是中等抽象;公理化的第一性原理是“基石心智”,是高度抽象。我们会发现,越到底层,原理越少。这是一个从“术”向“道”不断抽象的过程,是逻辑奇点不断下沉的过程,是不断打破边界的过程。就像我面前的这张桌子存在于这个房间里,这个房间又存在于这栋大厦里,边界在不断拓宽。

以上这些心智模式是哲理性的知识,可以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能力强的人能将纷繁复杂的事务化繁为简,找到最底层的逻辑。

我们要做的是在使命或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变化手段,其实变化手段就是创新。比如定好八点开会,你不来就可以惩罚你,你来就可以奖励你,形成复合激励,这些都是手段的选择。再比如不调整固定工资,但是给你分配股权或奖金,或者安排旅游、培训,这些都是手段的创新。这些手段背后的原理其实都是简单的、一致的,都来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自激励理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做事的使命或目标是不能轻易变化的,可以变化的是手段。如果使命、目标经常变,方法老是不变,将导致非常可怕的问题。

建立结构化的心智模式

要想进行思维升级,我们就不能止步于只掌握一两种心智模式,而是要结构化地掌握一系列的心智模式。比如在经济领域,价格与销量呈反比,价格越高,销量越低,但是我们会发现有些奢侈品即便加了价,销量也丝毫不受影响。所以,如果永远只局限于一两种心智模式,那么看待问题时就会缺乏全局性的视野。

从第8课开始,我会重点讲解几种心智模式,帮助大家一层层打通思维,从底层进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