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对美国的祸害
对慕尼黑阴谋的类比走到极致,却引出了另一个完全相反的、一度几乎被人遗忘的类比:越南战争。于是,冷战后的第二轮知识辩论周期开始了。
这一轮知识辩论周期的长度,约等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并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两场艰难战争相对应。“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得到重视,人们开始对美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冒险行为持怀疑态度,而“新保守主义”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遥远角落的民族和教派分歧被视为西方的责任所在、“好男儿”应该铲除的障碍,否则会被扣上“宿命论者”或“决定论者”的帽子;而到了下一个十年,这种仇恨的种子却在警告我们远离军事行动。越南战争的类比完全压过慕尼黑阴谋类比的决定性时刻,是2006年2月22日。当时逊尼派基地组织极端分子炸毁了萨迈拉的什叶派阿斯卡里(ai-Askariyah)清真寺,并在伊拉克内部煽动教派间的暴行,美军对此束手无策。仿佛突然之间,我们发现面对原始的仇恨和混乱,地面部队是如此无能为力。万能的美军神话,在巴拿马战争和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横空出世,在索马里遭受重创,然后在海地、波斯尼亚和科索沃得到修复和打磨,此时则被轰然震碎,理想主义思潮亦随之而去。
如果说对于慕尼黑阴谋的类比关乎普遍性,是对世界上其他地区人民的眷顾,对越南战争的类比则是一种自我关怀。5.8万人在那场战争中死去了。越南战争的教训就在于,盲目的热情会导致事情向错误方向发展,而悲剧性思维有助于避免悲剧。事实上,一开始正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使命意识,将美国拖入东南亚的冲突中。当时的美国处于和平盛世,享受着二战后繁荣的顶点。还有比这更应该参与的战争吗?地理和距离被抛诸脑后,当军队进入越南战场时,人们心目中最近的战争往事,是60年前菲律宾丛林的残影。
越南战争是每当美国遭受重创后就容易引以为戒的战例。现实并不精彩,血淋淋的教训只有在事情恶化后才再度得到尊重。事实上,有近5 000名美国人在伊拉克死亡,超过3万人重伤,几十万伊拉克人死亡,另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成本,截至本书发稿时尚在统计中。即使伊拉克将来演变成一个半稳定的民主国家,或成为美国的准盟友,如此过度的代价仍显得得不偿失,正如某些人指出的那样,坦率地讲,很难看到我们的胜利成果有什么道德价值。
不过,伊拉克战争倒是打破了一些思维定式,其中的一个关键点是:美国在向国外部署军力时,总要得到些道德上的回报。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任何国家,即使像美国这样标榜爱好自由民主的国家,如果无节制地使用权力,也不一定会形成良性循环,时常“善”无善报。在现实主义重获尊重的同时,知识舆论界重新燃起了对17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兴趣。他对于“恐惧”的道德优势大加颂扬,并认为暴力的无政府状态是社会的主要威胁。在霍布斯看来,对暴力与死亡的恐惧,是人类自我利益的觉醒。这种恐惧可以通过建立国家来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只有违法者才需要面对的恐惧。然而,这样的概念很难得到城市中产阶级的理解,因为这些人早已失去任何与人类自然状态接触的机会。
冷战后时代又将我们带回原点,让我们认识到,哪怕是我们与之冷战了几十年的极权主义,在许多方面也要比无人负责的无政府状态更为可取。虽然我是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支持者,我也不得不说,在伊拉克,我们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04年3月,我发现自己置身于科威特沙漠的乌达里军营(Camp Udari)之中,与海军陆战队队员一起经历了第一波暴力袭击浪潮。一个四分五裂的伊拉克,并不像卢旺达和波斯尼亚一样,是某个统一组织的死亡机器造成的结果,而是因为秩序的崩溃而回到“原始状态”。霍布斯因此成为冷战后第二波知识辩论周期的标志性哲学家,就像伯林在第一周期享有的地位一样。
海军陆战队正要启程,从陆路开往巴格达和伊拉克西部,为陆军第82空降师换防。这是由帐篷、床板、集装箱和食品间组成的流动部队。并列行进的7吨级大卡车和悍马车队,浩浩荡荡地一路北上,美国在伊拉克史诗般的军事干预,很快就会公诸于世。沙尘暴刮起,风刀刺骨,暴雨威逼,车辆抛锚。
而就在短短的几年前,我们离巴格达只有区区几百公里的路程,却半途而废,因为当年那些人把推翻萨达姆·侯赛因仅仅看做推翻米洛舍维奇的延伸。广阔的沙漠里,原油和汽油味扑面而来,预示着前面就会出现第一个由承包商建造的车辆服务站。这一路沿途有许多工程项目,为北上行军的数百车辆提供服务,供应数以千计的海军陆战队员的给养。发动机和发电机在黑暗的夜色中发出轰鸣。这世界上最复杂的物流,包括储存和运输矿泉水瓶、三餐即食盒饭、洗漱用品包等一切物资,只用数天功夫,就跨越凶险的沙漠,抵达巴格达以西的费卢杰城(Fallujah)。只是区区几百公里而已(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先头部队到达了距巴格达150公里以内的范围,但大部队仍然驻扎于科威特和沙特的沙漠地带。——作者注)。
在美国完成对伊拉克军事占领的过程中,这只是较为容易、相对非暴力的环节。但由此来证明地理不再重要,无疑是错误的。
(1)威尔逊主义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愿望、信念和标准,以及由此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计划。1918年1月8日,他对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演说,提出的“十四点计划”即威尔逊主义的主要内容。——译者注
(2)乔伊斯作品《尤利西斯》主要人物。——译者注
(3)乔伊斯作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主要人物。——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