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与命运:谁需要更高额保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Ⅰ
关注人性的财富管理

李善民

中山大学副校长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财富管理,可以是一个宏观层面的命题,正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探讨有限社会资源下的最优资源配置的机理;财富管理也常常被看做一个投资学的命题,这意味着为客户提供不同资产类别的投资组合建议,当然这种建议常常与风险偏好、投资目标和生命周期有关。美国金融理财师哈罗德·埃文斯基(Harold Evensky)在《财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一书中,将财富管理落脚到对不同类别资产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上,这本书也被各国的财富管理经理们奉为手边书。

在金融服务行业的私人银行业务中,一般把财富管理定义为:“财富管理机构为它的高净值客户进行财务规划,并通过现金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保险保障、税务筹划、退休计划及遗产安排等手段,帮助客户达到财务需求、降低风险、实现保值增值等目的。”显然,这是一种业务范畴的定义。

毛丹平在《金钱与命运》一书中,从家庭财务和私人幸福的角度,提出了财富管理是通过财富创造和资产配置,有效管理财务资源,实现对人性关怀的过程。

首先,她认为财富管理是一种明察眼前、预见未来的能力,是一种金钱的价值观和幸福的智慧;其次,她认为财富管理是一种方法论,求解的是财务资源和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她说:“我分析客户财务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先分析‘岁月留痕’,即分析过往岁月在客户身上留下的人文记忆和财务成果;然后再分析‘未来梦想’,即分析未来岁月里客户的人生忧患与梦想;最后,我会给出资源在未来岁月这个时间轴上的配置建议。”她把这种工作方法形象地称为“前世今生、从今以后”。毛丹平博士为此创办了“财富与你”私人财富管理课程,把财务的资源分析和人生梦想的实现紧密结合,深入探究生命和人性。

财富管理、人文关怀这样一种研究视野,是经济学和投资学中对“理性人”、“理性决策”等传统假设条件质疑并不断发展的研究思路的继续。

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相关的研究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即人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这一假设后来遭到了许多批评和质疑。于是,行为金融学将人性中脆弱和不理性的因素提出来,让心理学和经济学联姻,使得一些更加真实的人类本性概念融入经济学研究中,进而更真实地解释现实经济世界。

行为金融学极大丰富了个人财富的管理研究。其心理账户理论认为,除了钱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对于“勤劳致富”账户里的钱,我们会精打细算,谨慎支出;而对“奖励”账户里的钱,我们会抱着更轻松的态度花掉。过度自信理论认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从而表现出过分的自信。代表性偏误理论认为,人类的大脑会利用“代表性”迅速地组织及处理大量信息,认为具有类似特质的事物是相近的,而所谓的“代表性偏误”就是指投资人会以一般的刻板印象作为判断的基础。羊群效应则认为,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观察并模仿他人的交易行为,从而导致一段时间内买卖相似的股票。

这些理论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人们的投资消费行为。正如英国横跨学术界、金融界和媒体界的专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他的《金钱关系》(The Cash Nexus)一书中所述:人类并非经济人,人类并非仅受利润最大化驱使,人们不仅会在基本的计算上出现错误,比如不会计算概率和贴现率等,还会受“有限理性”约束,比如成见或感情因素的误导,而作出错误决定。

《金钱与命运》一书正是将研究的视线投向了人性决策的非理性,主要研究各种因素带来的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我们把这种人生中各种损失的不确定性定义为“风险”。在本书中,毛丹平先分析不同的财务状况和不同的人生带来的不同的风险管理要求,然后提出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更高额的保险”。

除了从财务责任的角度看待人们的保险需求(本书所提及的“一把尺子”)外,本书最有创造性的内容是把人性决策的非理性(本书所提及的“一面铜镜”)以及资产波动性和资产变现的流程障碍带来的财富的灰飞烟灭,列入“不确定性和风险管理”的范畴。在案例分析中,她用深切的人文关怀,为每一种人生唏嘘感叹,并深入分析其潜在风险,为每一位主人公的未来隐患而担忧。

她帮助大家寻找人生的“黑天鹅”:我们以为不存在、但其实深藏于我们的视线之外,也许不会发生,但发生以后会带来极大伤害的事件。在毛丹平看来,需要更高额保险的人,是那些生活中隐藏着的“黑天鹅”在不断长大的人。她想通过一把尺子和一面镜子找到它。

毛丹平是我国最早致力于个人理财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她对个人理财的研究始于1999年,彼时她在硕士论文中研究信息技术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特别是在线金融服务如何满足日益增加的网民的个人理财需求。2000年,她进入平安PA18网站工作,这个网站是平安互联网金融的雏形。她担任个人理财频道的负责人,进一步从业务实践的角度研究个人理财的内容和业务推动平台。2002年,她报读我的博士,明确提出她的研究方向是个人理财。

当时,学术界对理财的研究主要包括在中观层面的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领域的投资融资及财务管理、宏观层面的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财税改革,但个人理财(Personal Finance)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见。所以,面对这个课题,她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她勇于创新、勇于实践。

2004年,她和我完成了《个人理财规划理论与实践》一书,此书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此后,她全力从事广东省理财规划师职业鉴定考试和题库建设的工作,担任专家组组长,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个人理财规划理论与实践》也成为中国理财规划师考试的指定教材之一。

2006年,她的博士论文《高净值人群的理财行为分析》完成,并与《经理人》杂志一起,在上海发布了“2006年富裕阶层的财富管理指数”。

2010年,清华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首届中国消费金融学术研讨会,《高净值人群的理财行为分析》一文被大会选编入册,同时该文也被选编入《消费金融研究专刊》,这个刊物是《经济研究》杂志继1979年的《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专刊之后的又一重要专刊。该文的入选,代表了她在个人理财研究领域的学术沉淀,为她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2008年,在深圳市政府批准下,深圳君融财富管理研究院成立。作为首家专注于理财研究、咨询和教育的科研机构,毛丹平和她的团队为招商证券、平安人寿、中信银行等一流金融机构在深圳地区的财富管理业务提供独立的业务支持,之后更将业务推向第三方理财公司及更广阔的金融市场。

很早时,毛丹平在其博士论文中就已把个人行为的心理因素与理财相结合,并把人性的因素指数化于对理财的理论研究中。而在本书中,我很欣喜地看到,毛丹平更加系统全面地将人文关怀和人性不确定性的研究视角与财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充分展现了她与生俱来的人文特质,把财富管理的分析穿插在生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之中,使任何行业的读者都容易拿起,难以放下。

财富管理领域终究离不开人性,人性因为财富管理而丰满。这就像最近年轻的捷克经济学家托马斯·赛德拉切克(Tomas Sedlace)在他的畅销新书《善恶经济学》(Economics of Good and Evil)一书中提到的,“经济学的冰山表面看起来像是数学,可是表层之下却是哲学、宗教、信仰、希望、担忧、期望和几千年的文化。想要改变经济学的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深入到里层,如果仅仅改变数学,不会起任何作用。”与此相对应,财富管理与人文关怀的研究,同样任重而道远。作为她的老师,我会为她持续送上关注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