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中国美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淮南子》中的美感初探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门下的宾客集体编著的一部论文集。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他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据曾为这本书作注的高诱说,“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意味本书包含着广大而光明的知识、道理。全书融合了儒、墨、道、法等多家思想,内容庞杂,一般被列为杂家,但它的主要倾向接近道家的老子学说。

《淮南子》包含着重要的美学思想,很多内容直接涉及了美和美感的性质,在当时的年代,这些论述十分具有先进性,对后来人们关于美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淮南子》认为美和丑都是客观的,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例如,人们认为花儿是美的,泥土是丑的,这是花儿和泥土客观存在的性质,不会因人的意愿而改变。《淮南子》中说,美玉掉在污泥中也是美的,破瓦器放在精美的褥子上面也是丑的。虽然美丑是客观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再美的事物也有丑的地方,再丑的事物也有美丽之处。罂粟花虽然外表很美丽,却可以制成毒药而对人有害;泥土与花儿比较,外形丑陋,但是可以使庄稼和花草生长,从这一点看,泥土也有它美丽的地方,因此,美丑是具有相对性的。虽然美丑是相对的,但是为什么人们都觉得玉是美的而石头是丑的呢?因为,尽管美丑是相对的,但是仍然具有质的规定性。美玉因为质地温润,色彩美丽而被人们认为是美的,石头多因外表粗糙,颜色暗沉而被认为是丑的,这种质的规定性使美丑有了一般性的区分。

0557

0559

【图15】嘉峪关墓壁画

《淮南子》还指出,一个事物自己可以有美与丑的区分,它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也会扮演着或美或丑的角色。这是因为有些特征孤立起来看,是无所谓美丑的,美丑也在于整体形象

除了对美的特征和性质作出论述,《淮南子》还从人的角度出发,将人对于美的感受作了阐释。比如,耳朵和眼睛是感受美的器官,人们依靠耳朵和眼睛对美的事物进行欣赏,但是仅仅靠耳朵和眼睛,并不能得到美感,还需要“心志知忧乐”“气为之充、神为之使”。也就是指出了对美的感受,还要依赖心志和“气”“神”等精神和心理的活动。眼睛看到了美丽的花朵,耳朵听到了美妙的乐曲,充满“气”与“神”的心感受和欣赏这样的美,人们才会感受到美感。《淮南子》中认为“形”“神”“气”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身体是人生命的房舍,气是生命的实质,精神则是生命的主宰。因此,精神是身体的主宰。将这一观点运用到艺术领域中,提出了“君形者”的概念,“君形者”就是指精神,艺术如果没有“君形者”,就不能使人产生美感。由此可见,美的事物包含着一种使人产生美感的精神,这是它之所以美的重要原因。

另外,《淮南子》中还涉及美与人的劳动创造的关系(图15)。清醠之美,始于耒耜,“醠”指美酒,“耒耜”是古代的一种农具。这句话的意思是,清醇的美酒,是来自耕种后获得的谷物。也就是说,人们用工具进行劳动生产,从而创造出美的事物。将美与人的社会劳动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