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中国美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文艺范儿的皇帝及其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和社会动乱,人们多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学艺术领域。佛、道思想流行,玄学兴起,哲学思想活跃。而且乱世中的战争、死亡等也深深触及了人们的心灵,文人多感受到人生的无常、生命的脆弱,创作出了许多关于生死和隐逸主题的诗文。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十分发达,在美学上亦是如此。不仅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美学观点,还出现了许多有关艺术的专著。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也是一篇著名的文艺美学专著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他不仅是一位皇帝,擅长军政(图22),而且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典论》是曹丕所著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的论集,其中大部分文章都已失传。《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因为被选入成书于南朝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建安文学做了总结,论述了不同文体的特点、作家修养与作品风格的关系等问题。

0636

【图22】[元]佚名《辛毗引裾图》(本图描绘的是辛毗劝阻曹丕不要将冀州十万户士兵家属移居洛阳,曹丕不听,辛毗只好拉住曹丕的衣裾不松手)

首先,曹丕从文人相轻这一现象入手,指出不同的人会擅长不同的问题,不能拿自己擅长的去轻视别人不擅长的,由这引出了对四种不同文体风格的分析。曹丕认为,文章的本质是相同的,体裁和形式有所不同。上奏给朝廷的文章应该文雅,论述文体的文章应该说理,记录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应该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则应该华美。在这四种文体中,诗赋是纯文学,曹丕认为文学的风格应该“丽”,这与儒家要求文学应该具有教化作用,应该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不同,他更重视艺术本身的特性。

分析了四种文体的不同特点,曹丕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分为清气和浊气两种,不能够用强力而获得。就像音乐,虽然曲调和节奏是有固定标准的,但是不同的人在弹奏时,所运用的“气”不同,技巧也就不一样,父亲、哥哥掌握了其中的“气”与技巧,也不能够直接传授给儿子、弟弟。

“气”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不同人对它的解释不同。曹丕在这里所说的“气”,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它可以指作家的先天的才气、禀赋,也可以指在先天禀赋基础之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培养而形成的人的气质。另外,作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世界的体悟,影响着人对艺术的理解和看法,也是一种“气”。不管是哪一方面,都可以看出,曹丕在这里是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因为艺术毕竟是由人创作的,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创作者主观精神的影响,创作者的天赋不同,后天的经历不同,在各种复杂条件影响下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也不同,性格、气质不同,这些反映在作品中,就会使作品带有创作者的影子,各具特色。

接着,曹丕又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就是说,文章是关系国家治理,可以流传后世的不朽事业。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看重“不朽”,并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曹丕对文学的这一极高评价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文学艺术地位的提高。

建安以前,中国没有文学评论的专著,人们对文学的论述大多是夹杂在《诗经》《论语》《史记》等这类著作中。《典论·论文》是第一篇,也是从多个方面论述文学的专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