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世界性理论同民族性特点相结合的民族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全人类的科学真理,必然要在全世界得到传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民族特点相结合,根据中国具体特点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民族文化、历史特点相结合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经典性理论同时代性特征相结合的时代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自身内在逻辑结构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历久弥新,具有经久不衰的经典性价值。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固定不变的理论,它始终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处于开放状态,不断焕发出其当代性的理论光辉。只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发展着的实际相结合,并用以解决当代实际问题,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普遍性真理同具体性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真理,不是公式化的教条,而是具体的真理,是行动的指南。离开具体性实践而抽象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最终将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极其重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践的具体性特点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贯彻到活生生的群众实践当中,发掘其理论体系中同具体实践联系最紧密的方面,对当下实践作出科学的理论指导,使之从理论形态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严密性理论同群众性实践相结合的大众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内在严密逻辑的科学理论,是对社会生活和无产阶级实践高度抽象的深邃真理,具有特定的话语体系、逻辑层次、概念系统和理论架构,具有完整系统性和学术理论性。但再伟大的理论如果不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不转化为群众的意识和思想,也不能产生伟大的实践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以通俗化的语言、简明化的形式、大众化的风格,把马克思主义的严密性理论转化为大众化形态,传播到社会大众的头脑当中,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认知,真正掌握群众并形成强大的实践力量,实现时代精神精华向民众群体意识的转化。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存在着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能否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直接关系到革命事业的成败。由于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直接投入到革命的实践中,来不及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不懂得怎样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因而,在革命实践中就产生了怎样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问题。在这个重大而基本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他们注重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种就是毛泽东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了科学的态度,才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这两大理论成果。他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继续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及时回答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才能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遇到历史的挑战。国际方面,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有所复兴。在国内,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党内,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面对这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立足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放眼全球,面向未来,扎根实践,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党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并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国家、民族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密切联系群众是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可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有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淡漠了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法宝,将自己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工作中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不注重实事求是,脱离群众,忽视群众切身利益和群众意愿,漠视百姓疾苦,政策或措施与实际相违背,作决策时往往不听取群众的呼声与意愿,喜欢凭经验拍脑门,结果导致许多决策因严重脱离群众、不切实际而难以贯彻落实,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激发人民群众的工作热情,将直接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成败。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工作中更加密切联系群众,在思想深处牢固地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和“群众至上”的理念。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时,理应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服务人民群众,政府工作也必须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在制定政策、健全法制、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过程中,都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要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
总之,只有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里,认真践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使“群众至上”理念变为实际行动,才能推动和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的政治信仰,能够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显现出巨大的指导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怎样顺应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向前进,需要我们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理论和实践的新成就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一,坚持中国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也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解决“中国问题”,致力于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征程,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不可预料、不确定的事情也就会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对国情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特征的研究和把握,从而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第二,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任何理论都是适应于一定时代条件的需要而产生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晶,既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持续实现“时代化”的形态变革,就在于它总是倾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发展规律,与时代共同发展。我们党的光辉历程表明:一定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们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新的时代特点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破解时代难题,通过回答和解决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提出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同时,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放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中加以考察,开放大胆地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从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提出了系列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马克思主义新范畴、新论断、新表述,回应了时代呼唤,引领了时代潮流,提升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和世界认同感,使之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我们必须把握时代主题,紧贴时代脉搏,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运用于现阶段的新实践,探索解决现阶段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所遇到的新问题,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篇章。
第三,强化理论传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宣传就要跟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的事业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我们党的光辉历程表明:我们学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的历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深化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改革前夕,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和领导下,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席卷全国,思想解放的洪流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进步伐。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卓有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人心,为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广泛基础、开拓了广阔空间。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党积累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经验,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开展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推动理论的通俗化;加强学术界、理论界的深入研究;重视传播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等。新形势下,坚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理论创新、宣传教育、话语方式、传播手段等方面积极探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马克思主义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政治责任意识。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树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意识
真正做到在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有责、负责、尽责,向世界说清楚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发展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人类文明价值。
2.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维护意识
中国思想界需要打造和坚守自己的文化标准,坚守政治底线和学术自主,突出展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核心政治理念、客观真理的要求、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意愿,完整准确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今后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将以不断的反映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而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