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匠
他们,身处人潮涌动之中,却置若罔闻,静若处子般地低头拿捏着手中的物料,全神贯注的眉眼间隐隐透着智慧的光芒。他们,一生择一事,一事到极致。他们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2017年8月,行走在石嘴山的大街小巷、乡村院落,我被这些手艺人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报道他们的技艺传承故事,赞美他们那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让更多的人通过报道认识,进而了解和喜爱民间手工艺品,并和我们一起努力,守住那些渐行渐远的技艺……我产生了策划一组民间守艺人报道的念头。于是乎,和文化部门联系确定典型采访对象,制定宣传策划方案,组建采访小分队。一切准备就绪,8月到12月,我带领着两名文字记者,一名摄影记者,历时5个月的采访,推出了9篇图文并茂的人物通讯和1篇深度报道。这组系列报道,从关注散落于民间的手工艺人的生存现状、工匠精神、技艺传承困惑与发展出发,引发对石嘴山市民间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并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神,提出了本市手工技艺传承与发展对策。
5个月后,这组报道圆满收官,但鲁卫东、陶瑞珍、赵本才等民间守艺人打磨手工艺品的那一个个专注的眼神,却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并久久挥之不去。是什么让他们在喧嚣的尘世间如此静心地、长久地打磨着一件在旁人看来很不起眼的手工艺品?因为与他们接触过、交谈过,并在采访的过程中一直感悟着,于是,我很快给出答案:是对这份手艺发自内心的热爱使然,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然。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没有轰动一世的社会效益,就凭一份热爱,他们便一生择一事,一事到极致。
我也是因为热爱,选择了新闻,有了崇高的新闻理想。2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让我收获了很多,人生阅历的厚度、思想的厚度,都因新闻而增加。但此次,我将自己与我接触、采访过的那些民间手艺人相比,与他们“一生择一事,一事到极致”的人生境界相比,自知相差甚远。
儿子上初中后,每次期中期末考完试,学校都会召开家长会,各科老师在会上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印象最深的,是数学老师李爱国讲的“四静”。李老师的这“四静”,是针对学生上课听讲浮躁、做题浮躁提出来的,他说浮躁的孩子理性思维差,理性思维差是学不好数学的。如何克服浮躁?他要求孩子做到“四静”,即“干净”,衣着要利索整齐;“心静”,听讲时、作业时、答卷时,要心态平和,安静思考;“竞争”,纵向和自己比,横向和同学比;“捷径”,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生浮躁,我们年轻的记者编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李老师开出的治疗浮躁的“四剂药”,对我们年轻的记者编辑也很适用。2011年我担任部室主任以来,一项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便是审签记者的稿件。期间,发现不和规矩的稿件越来越多,消息不像消息,通讯不像通讯,消息不讲究导语写作。毛主席曾经指出:“一切较长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以唤起阅者的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出一个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而现在我们的记者把消息导语的写作丢之脑后,编辑改消息也忽略导语的提炼,弄得稿子四不像。媒体融合时代,一讲到传统媒体的优势,其中必说的,就是传统媒体拥有一支专业的采编队伍,能够提供优质、权威的新闻内容,但试想,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多了“快”,少了“慢”,记者如果不放慢脚步去潜心钻研业务,不放慢性子耐心打磨自己的稿件,没有了“四静”,精品从何而来?久而久之,传统媒体拥有的这支专业的采编队伍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成为历史。新闻采编,同手艺一样,也需要我们去传承、研习、创新。其实,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从进入这个行业的第一天起,都是“新闻工匠”。
是“新闻工匠”,就得具备“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创作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呢?中国记协评奖办日前发布的《第27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报告》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那就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持之以恒、专业敬业。
精心打磨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2017年,我精心策划的“脱贫攻坚 一路向前”——探访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民间守艺人、智慧城市诠释石嘴山市民新生活三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宣传效果;策划的电影《槐秋》发布推介的组合报道因主题鲜明、内容全面、形式活泼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电影主人公原型——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石嘴山市居民周淑琴孝老爱亲美德激发起人们内心的向善情结,感召和引导了更多的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为好人;采写的《挚爱在心 大孝于行——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白琴的孝老爱亲故事》的人物通讯行文流畅,语言凝练,叙述故事娓娓道来,情感碰撞催泪感人,成为《石嘴山日报》2017年典型人物报道的典范之作。采写的《棚改矛盾有效化解 房产库存有序消化 平罗棚改“房票”安置换来双赢局面》的经验报道、《扫除脱贫路上的尘埃》的言论,也在集团年度稿件评选中名列前茅,并被推荐参评宁夏新闻奖、2017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开展的地市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平面媒体新闻业务交流竞赛。最终,《挚爱在心 大孝于行——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白琴孝老爱亲故事》获2017年度宁夏新闻奖一等奖、2017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在2017年度中国地市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平面媒体新闻业务交流竞赛被评为一等奖;《扫除脱贫路上的尘埃》在2017年度中国地市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平面媒体新闻业务交流竞赛中获评二等奖;《棚改矛盾有效化解 房产库存有序消化 平罗棚改“房票”安置换来双赢局面》在2017年度中国地市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平面媒体新闻业务交流竞赛中获评二等奖,获2017年度宁夏新闻奖三等奖;《民间守艺人》获2017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二等奖,在2017年度中国地市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平面媒体新闻业务交流竞赛中获评三等奖;《智慧城市诠释石嘴山市民新生活》获2017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三等奖。
手艺只有一代代传承,才能流传下来。鲁卫东工作室、陶瑞珍工艺葫芦民间艺人工作室……石嘴山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早已把个人兴趣爱好变成一种传承的使命,办班、带徒,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我要向他们学习的一个方面。如何做好“传、帮、带”,是我这名新闻老兵面临的新课题。多策划大型系列报道,组织更多的采编人员参与其中,离开部门主任的岗位,少了直接指导记者写作每一篇稿件的机会后,我重新找到了“传、帮、带”的平台。在这三组系列报道中,我都承担着一定的采访任务,每组都是第一期发稿,为记者写稿提供样本。三组报道的每一篇稿件,我都把第一关,逐字逐句进行修改。可以说,这三组报道在实践采访中很好地提升了记者的业务能力。
“传、帮、带”,怀揣着新的新闻理想,我开始再一次远航。
(写于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