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枸杞病虫害有机标准防控阶段
一、时代背景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认为,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1.探索阶段(1990~1994年)
这一时期的特点:国外认证机构进入中国,启动了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1989年,中国最早从事生态农业研究、实践和推广工作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以下简称IFOAM),成为中国第一个IFOAM成员。中国的IFOAM成员已经发展到30多个。
1990年,根据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茶叶贸易公司的申请,加拿大的国际有机认证检查员Joe-Smillie先生受荷兰有机认证机构SKAL的委托对位于浙江省和安徽省的2个茶园和2个茶叶加工厂实施了有机认证检查。此后,浙江省临安县的裴后茶园和临安茶厂获得了荷兰SKAL的有机颁证。这是在中国开展的第一次有中国专业人员参加的有机认证检查活动,也是中国农场和加工厂第一次获得有机认证。同时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也在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同步开展。
2.起步阶段(1995~2002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中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并开展了相应的认证工作,同时根据IFOAM的基本标准制定了机构或部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
1992年,中国农业部批准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CGFDC)”。负责开展中国国内的绿色食品认证和开发管理工作,1995年起,提出了绿色食品的分级理论,即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等同于有机食品),并投入资金立项,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参加研究、制定AA级绿色食品标准及操作规程。CGFDC与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家认证机构建立了联系和合作,并参照IFOAM以及欧美日等有机食品标准和法规,制定了《A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准则》,并开展AA级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到2002年年底,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达到1 756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总数为3 046个,其中“AA级绿色食品证书”60多个。绿色食品,特别是AA级绿色食品基地的建立,为中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4年,经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农村生态研究室改组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rganic Food Develop-ment Center of SEPA,简称OFDC),2003年改称为“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该中心自1995年开始认证工作以来,先后通过OFDC认证的农场和加工厂已经超过300家。
OFDC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组织的有机生产加工的基本标准,参照并借鉴欧盟委员会有机农业生产规定以及其他国家如德国、瑞典、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有机农业协会或组织的标准和规定,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和食品行业的有关标准,于1999年制定了OFDC《有机产品认证标准》(试行), 2001年5月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成为行业标准。
1999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成立了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OTRDC),专门从事有机茶园、有机茶叶加工以及有机茶专用肥的检查和认证,2003年该中心更名为“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并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登记。通过该中心认证的茶园和茶叶加工厂已经超过200家。
根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关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战略部署,按照农业部的要求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于2002年10月组建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并成为在国家认监委登记的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COFCC根据IFOAM基本标准以及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标准制定的《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准则》,列入2003年农业部行业标准制定项目,并在全国培训了76名有机食品检查员(包括实习检查员),同时COFCC为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创汇,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已经和欧洲的SGS、日本的JONA和OMIC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120多家企业通过了COFCC的认证。
3.规范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本阶段以2002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正式颁布实施为起点,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进入规范化阶段。
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可工作最初由设在国家环保总局的“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认可委员会”负责。根据2002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精神,国家环保总局将有机认证机构的认可工作转交到国家认监委。到2003年年底为止,经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认可的专职或兼职有机认证机构总共有8家。
在中国开展有机认证业务的还有几家外国有机认证机构,最早的是1995年进入中国的美国有机认证机构“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CIA),该机构与OFDC(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合作在南京成立了OCIA中国分会。此后,法国的ECOCERT、德国的BCS、瑞士的IMO和日本的JONA和OMIC都相继在北京、长沙、南京和上海建立了各自的办事处,在中国境内开展了数量可观的有机认证检查和认证工作,国外认证机构认证企业数超过500家。
二、有机枸杞发展历程
枸杞按照生长环境不同,分为普通枸杞、无公害枸杞、绿色枸杞和有机枸杞四大类。其中,有机枸杞被公认为品质最好的产品。据中国有机产品专家组成员、枸杞有机认证试点监督组组长徐常青介绍,中国有机枸杞的生产始于2003年,获证企业逐年增多。至2012年,重金属、农残超标,不法商贩假冒有机产品等问题丛生,以有机名义出口的枸杞屡遭外商退货,造成不良影响。后经各方专家综合论证评估,认为当时枸杞实现有机生产的难度过大,多数企业难以实现有机生产。因此,决定将枸杞从《有机产品认证目录》中删除,国标的有机枸杞生产也暂时中止。2012年以前,国内有机枸杞市场异常混乱,很多地方都做得很不严谨。当时消费者对有机产品最大的诟病是其真实性,担心花了冤枉钱,买到假产品。由于有机枸杞的生产成本较高,售价大概是普通产品的1~2倍。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取消认证,但国内消费市场对高品质枸杞的需求不减反增。为顺应消费者对高品质枸杞的需求,国家认监委于2016年重新启动了枸杞有机认证项目。经过两年的试点,监督组受国家认监委的委托,对所有参加试点企业的有机生产全过程,采取独立的监督和取样工作,对试点企业的土壤、所使用肥料、植保产品等投入品进行抽样,并在高风险阶段对枸杞枝叶进行抽样。目前,中国有机枸杞认证非常严苛,执行也非常严格。徐长青研究员说:“如果企业取得国内认证,就更容易取得欧盟或日本的认证。”目前,中国有机枸杞优良的生产环境、先进的生产技术、完善的追溯体系还有良好的诚信体系,是生产有机枸杞的基本保障。
三、有机枸杞政策导向
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意见》,结合《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再造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新优势规划(2016~2020年)的批复》,宁夏林业厅、财政厅关于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制定了加快枸杞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暨实施办法。着力打造“一核、两带、十产区”新格局。到2017年,全区枸杞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改造提升35万亩),产量达到18万t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25%以上,产品出口率达到10%以上,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区枸杞种植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产量达到25万t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产品出口率达到20%以上,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2018年宁夏财政枸杞产业发展补助资金项目调整计划已下达,为确保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取得实效。各市、县(区)林业(园林、枸杞)局及有关单位,依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意见》(宁政发〔2016〕27号)及《关于印发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加快枸杞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暨实施办法的通知》(宁林办发〔2016〕43号)文件精神要求,及时组织实施主体编制实施方案,按时上报备案。
宁夏关于枸杞相关扶持政策,种类繁多,不论是购买服务、以奖代补,还是产地保护、质量监管皆做出了大量工作。在打造宁夏枸杞优质名牌的基础上,对于宁夏枸杞产业发展规划做出了规范和标准。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措施
在有机枸杞生产中,各种农事操作始终贯穿于枸杞生产之中,在操作过程中有目的的改变某些环境因子就能达到趋利避害的作用。实际上,农事操作本身就是防治的手段,既经济又具有较长的控制效果,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来物质。
(1)适时灌溉,改变不利害虫环境条件 比如红瘿蚊的防治,一般通过初春成虫出土羽化前进行地面灌溉封闭,保持土壤表面板结,阻止其成虫羽化出土,这种方式对红瘿蚊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
(2)及时修剪 夏季及时对枸杞树进行修剪,在保证枸杞正常生长结果合理的枝条数量的前提下,剪除枸杞树体上的病虫枝条、细弱枝条及其他无用枝条,减少枸杞园的病虫密度。
(3)田间清园 田间的枯枝、落叶、落果等各种枸杞残余物中潜伏着多种病虫菌卵。将修剪下来的枸杞枯枝、落叶、病果,田间及沟渠路边的杂草及时进行清除,对防治枸杞多种害虫具有重要的作用。
2.物理防治措施
(1)利用害虫的驱光性,进行色彩、灯光诱杀 各种害虫对光线具有一定的趋光性,有机枸杞生产中,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如木虱对黄色光有趋性,蚜虫对白色光有趋性。
(2)红瘿蚊等害虫用地膜覆盖控制技术 如对于地表带有沙性的土壤类型,灌溉后地表不易形成板结层或者形成的板结层不够牢固,枸杞红瘿蚊仍然可以大量羽化出土,采取应用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的“枸杞红瘿蚊覆膜隔离防治技术”,通过切断枸杞红瘿蚊世代发育进程,阻止成虫羽化出土产卵,有效提升枸杞病虫害防治的主动性,使枸杞红瘿蚊的防治效果大幅度的提高。
3.生物防治措施
利用害虫的天敌达到自然降低或消灭枸杞虫害的目的。如利用瓢虫防治蚜虫,瓢虫的成虫和幼虫,均已捕食蚜虫为生,每头成虫日食蚜量为150多头,幼虫约为130多头。每头瓢虫(成虫寿命长,平均为77d)一生可食蚜虫5 000头左右,是一种很有利用前途的生物资源。通过人工饲养瓢虫在蚜虫发生危害时进行释放,达到消灭蚜虫的目的。
4.生物农药
生物源农药就是从植物中、矿物中提取,或者利用微生物及微生物的分泌物制成的药剂。在有机枸杞生产中,研究和开发生物农药防治枸杞病虫草害,对于保证枸杞产品的质量安全,保护枸杞园天敌生物多样性,促进有机枸杞基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1)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是利用具有活性植物的特定部位,经过加工后,用于防治病虫害。常见的有:除虫菊、苦参碱、茴篙素、印楝素和乙蒜素等。
(2)微生物源农药 微生物源农药是在害虫防治时,利用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开发制剂进行防治虫害的一种类农药。目前开发应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除草剂。常见的有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浏阳霉素和农抗120。
(3)矿物源农药 矿物园源农药是无机矿物原料经过加工而成,或是用矿物油加工成乳剂,经过加工后,用于防治病虫害。常见的有:石硫合剂、硫黄悬浮剂、波尔多液和消石灰等。
五、效益分析
有机枸杞是枸杞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近年来枸杞产品的农残检出。严重制约了枸杞在市场的销售价值。枸杞产值的下降,使枸杞种植户的收入大幅减少,在此环境下,继续深挖有机枸杞对重塑枸杞产值具有重要意义。
枸杞干鲜果销售的供需平衡随着各地区枸杞种植面积的扩张和枸杞产量的提升,已然打破了市场需求关系。据经销商反映,目前(2017年)枸杞过剩8万t左右。相当于年需求量的60%以上。在供求关系破坏的情况下,枸杞销售价格也由最初2013年的50元/kg,下跌至目前(2017年)的15~16元/kg。枸杞出口产值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生产有机枸杞是打破目前枸杞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措施,是枸杞产品由量变向质变的重要举措。通过有机枸杞的发展,可以有力地推动枸杞产业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2009~2017年,我国枸杞出口量由5838.76t上升到1.22万t,出口金额由2 931.68万美元上升到9 968.69万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60%、16.53%。2009~2010年我国枸杞出口呈现上升势,但是2011年欧美等国抬高枸杞的有机认证门槛,导致当年枸杞出口量由2010年的6 191.29t锐减到了4 421.44t,同比下降了28.59%,出口金额也由4 072.50万美元下降到3 734.85万美元。
通过各项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为扩充枸杞产值,优化枸杞市场,提升枸杞效益,加深枸杞品牌保护建设,发展高品质枸杞生产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