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深化研究:兼驳西方非科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马克思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基点构建政治经济学学科大厦

四、马克思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基点构建政治经济学学科大厦

马克思以他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基点,对商品价值的构成进行分析,对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劳动与劳动力予以区别后进行演绎,使政治经济学成为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所以,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就必须了解马克思著名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和与之有关的基本问题。

(一)马克思著名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大意义在于解决了价值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对这一点也很自豪,他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马克思从解剖“商品”这个抽象具体中,发现了商品的二因素和与之对应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这个抽象的概念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被马克思称为商品的二因素。如果人们生产的产品不是自己使用,而是为了同别的产品相交换,这种生产就是商品生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人们之所以进行商品交换,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换,是因为商品有交换价值。商品之所以有交换价值,是由于不同的商品具有相同的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在发现商品的二因素后,继续追问:商品的二因素是怎么来的,与什么有关?他发现,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两种形式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有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被马克思称为劳动的二重性。所谓具体劳动,就是以具体形式进行的创造各种财富的劳动。人们通过劳动,制造出对人有用的物品,如电脑、桌子、衣服、汽车、卫星、飞机等等。制造这些有用物品时,劳动所使用的工具不同、材料不同、技术不同、劳动条件不同、劳动强度不同、劳动时间不同,因此,每一种劳动和每一次劳动都是具体的,所以叫具体劳动。

所谓抽象劳动,就是各种具体劳动的一般性和共同性。虽然各种具体劳动的形式不同、方式不同、内容不同、结果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人的劳动,不是某种动物的活动。“劳动”这个词,就是对人创造物质财富活动的抽象,是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的共同性、一般性、同一性的抽象。为了与具体劳动相区别,马克思把各种具体劳动的共性即一般性称之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不是两次劳动,而是一次劳动的两个方面,这便是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由抽象劳动所形成。抽象劳动形成劳动价值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3.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与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对应,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世上没有离开使用价值独立存在的价值。商品是劳动产品,而劳动则体现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世上没有离开具体劳动的抽象劳动,也不可能有没有一般性的具体劳动。

4.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科学的。马克思关于抽象劳动的概念,符合哲学关于一般性和具体性的关系原理。有的哲学家称一般性为共性,或者为普遍性。有的哲学家称具体性为个别性,或者为特殊性。

任何一类事物,都有其一般性和具体性。人们对具体性的认识,多是通过观察客观把握的,人们通过眼睛看到的,多是具体的。对于一般性,往往是通过抽象把握的。比如,人,就人而言,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就性别而言,有男性和女性;等等。为什么把他们统称为“人”呢?这是因为,虽然这些具体的人无一相同,但他们都有人的一般特征。根据哲学原理,用一个抽象的“人”就把握住了这些具体的不相同的人的一般性。如果人们只说“人”,肯定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指抽象的人。人们用抽象的“人”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如果说到具体的人,那就不仅与别的动物相区别,而且还与其他人相区别。马克思关于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有深刻的哲学依据和哲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创立100多年来,有的经济学家一直对这个问题不理解,不断提出质疑。如果不知道一般性需用抽象思维来把握,不了解哲学的一般原理,就有可能只在具体的应用经济研究中取得成就,不可能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较大作为。

毛泽东曾就改革教育说过如下一段话,其中就谈到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对我们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可能有帮助。他说:“其实,入小学前的小孩,一岁到七岁,接触事物很多。二岁学说话,三岁哇啦哇啦跟人吵架,再大一点就拿小工具挖土,模仿大人劳动。这就是观察世界。小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概念。狗,是个大概念。黑狗、黄狗是小些的概念。他家里的那条黄狗,就是具体的。人,这个概念已经舍掉了许多东西,舍掉了男人、女人的区别,大人、小孩的区别,中国人、外国人的区别……只剩下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谁见过‘人’?只能见到张三、李四。房子的概念谁也看不见,只看到具体的房子,天津的洋楼,北京的四合院。”[1]

5.劳动价值用劳动时间来计量。用劳动时间作价值计量的单位,是威廉·配第发现的。一般来说,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对一门科学的基本问题,多是先进行定性研究,尔后进行定量研究。但在经济学中,价值先被定量,而后才被马克思定性。任何科学都是在继承中发扬光大的,都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再发展的。马克思在发现了劳动价值是什么后,继承了前人用劳动时间作为价值计量单位的成果,解决了劳动价值的定性和定量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真正的科学。

6. “劳动价值是什么”的解决是马克思的一大功绩。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颂扬了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剩余价值理论。其实,马克思关于价值是什么的发现,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伟大发现的基点。马克思的发现,解决了经济学界两千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会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什么是科学,才会知道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什么否定不了,才能明白经济学为什么必须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前行。

在马克思之前的经济学家中,虽然经过多人探索,已经弄明白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分清了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发现了剩余价值;对生产、分配、消费等问题有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政治经济学虽然在沿着科学的道路发展,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仍处于碎片化状态,远没有达到构建起它的理论体系骨架的程度。其中有两个问题是最关键的:一是“价值是什么”这个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果一门科学解决不了它所研究的元问题,那么就无从谈起这门学科已经建立或可以建立。二是经济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即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还没有得到研究,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还非常模糊,因而经济学还不能算一门科学。人们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寻求人类社会关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规律,从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中寻找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求得人类在更加平等、公正、公平、自由、民主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共进。因此,在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前,谈论经济学科已经成熟还为时尚早。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研究非常重要,但也只能说他们为经济学大厦的建造准备了不少砖、瓦、木料和构件,而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还是由马克思构建的。

可能有人置疑:西方那么多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比如斯密的“经济人假设”,门格尔的边际效用价值论,马歇尔的供需价值论,形形色色的诸如知识价值论、创新价值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实行货币扩张政策以扩大就业和生产的凯恩斯经济理论,还有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库兹涅茨的经验统计学,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以及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等经济学说,被不少的经济学家所津津乐道,难道它们都不是科学?如果按照构成科学的要素进行思考,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具体方法,可能是科学的,但他们的学说尚不能构成科学经济学科的基础。一门科学学科必须具有科学的含义,还必须符合以下四点要求:一是有这门学科的“元问题”。二是有围绕解决“元问题”依据历史和现实所探讨的正确理论支撑。三是要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积累。四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西方有的基础理论比如主观效用价值论把价值视为人的主观想象,当然不科学;有的是循环论证,也就谈不上科学。高鸿业教授的话非常经典:“科学研究的进展所取得的成果往往是积累性的,而西方经济学却不是如此。在一般的科学领域中,随着研究的进展,新的理论不断建立,而原有的正确理论会被保留起来,因此,一门科学所积累的正确知识越来越多。例如,在物理学中,牛顿力学固然能解释宏观物体的运行,却对原子核内部的粒子运动不能加以论证。物理学的进展使它在保留原有的牛顿力学之外又增添了原子理论,从而,物理学在解释宏观物体运行之外,还能对原子内部的运动情况加以说明。因此,随着时间的进展,物理学所含有的正确知识越来越多,所能运用的范围也日益广阔。”[1]“然而,西方经济学情形却不同于此。本书(指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本书作者注)的内容表明,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新的理论往往完全排斥掉旧的学说,新旧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补充而是相互排斥,因此,正确的理论(如果存在的话)并不能随着时间的进展而被积累起来,从而得以增加其数量。例如,边际效用论的出现完全排斥掉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在1936年出现的凯恩斯定律压倒了原有的萨伊定律,而在目前的情况下,相反的关系又可能形成……学说的流行不取决于其内在的正确性,而要看历史发展的条件而定。这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改变其基本内容的理论体系显然谈不上什么永恒的科学真理。”[2]科学的理论要经过实践检验,但西方的很多理论都经不起实践检验。西方有学者就曾指出,萨缪尔森所谓的有意义的经济理论,没有一个受到过实践验证。现行的很时髦的主张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经过苏联的实践检验已经证明,以它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走私有化道路,绝对是一条不归路。有的西方经济学说,只是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制度辩护,成为阶级的辩护学,因此也就失去了它的科学性。马克思称那些为资产阶级剥削制度辩护的经济学是庸俗经济学的原因也在于此。在西方某些非科学的经济学中,也可能会有科学成分,有的经济学说,虽然在总体方面是错误的,但在解决实际具体问题时,也可能会创造出针对某个问题的正确的解决方法,但不能因此称其为科学的经济学科。现在经济学界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这两个部分的理论依据各不相同,因而不能统一。

有人可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经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检验,失败了,因此也不是科学。这种说法罔顾事实。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论证了资产阶级剥削的不合理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消灭剥削的基础,是实现平等、公正、公平的唯一途径,按社会需要进行生产是消除生产过剩的有效方法。现实世界的变化,包括资本主义的变化,比如企业的股份化,公益事业的发展,社会福利的增加,这难道不是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在消亡过程中的扬弃吗?基础理论只是方向性指导,而不代替具体操作过程。如果一两次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失败就否定物理学定律,那就是幼稚可笑的。马克思的研究,虽然是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但是,马克思的学说不包治百病。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他没有研究,也不可能研究,因为没有可供研究的资料;但如果因此说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的时代他的学说过时了,那就十分的浅薄了。

(二)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的划分和价值量决定

马克思在解决了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之后,又对商品价值进行了再划分,区分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劳动和劳动力,对价值予以定性并定量,研究了价值的表达形式,人们对价值运用的规律,价值在人类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但资本家不是为人民大众的幸福进行商品生产,而是为了自己发财而进行商品生产。为什么在私有制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可以发财?这是由于商品价值中包括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怎么来的?马克思在对价值定性之后,开始对此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马克思把商品的价值划分为三个部分。一个由劳动生产出来用于出卖的商品,生产厂商定价的时候,依据的是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在论述了劳动二重性原理和商品的价值形式后,对商品价值进行了划分。商品的价值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不变资本,是指在生产商品时,生产厂商购买土地、机器、厂房、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所付出的价值,用符号c表示。第二部分是可变资本,是指生产厂商在生产商品前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付出的价值,即工资,用符号v表示。第三部分是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没有付出任何成本而获得的价值,用符号m表示。如果用W表示商品价值,那么,一个商品的价值构成可用下式表达:

W=c+v+m

2.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有重要意义。虽然魁奈曾经区分过资本在农业领域的“原预付”和“年预付”,斯密把“原预付”称为固定资本,把“年预付”称为流动资本,但他们都不了解研究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真正意义。

马克思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土地、机器、厂房、原材料这些死的物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物的价值只能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活劳动的作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部分资本是不变的。

马克思认为,生产商在市场上购买的劳动力价值与生产资料价值不同。劳动力不但在劳动中能创造出与自身价值相等的价值,还能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价值是可变的。这是因为,虽然在生产前,资本家付出了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但由于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劳动力一旦进入工厂就身不由己了。资本家可以以解雇他们相威胁,或使劳动者加班加点,或增加劳动强度,使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办厂,就是为了在把商品卖出去以后,除收回生产资料及原材料和雇佣劳动力所付出的工资等成本外,还要占有由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发财。

人们都知道,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是因为生产过剩。但是,生产并不是真的过剩了,而是相对过剩。因为剩余价值只是在生产中产生,所以,资本家会拼命扩大生产规模。因为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工人的工资不足以购买那些日益增多的产品,所以,当商品积压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因此,销毁相对剩余的产品,发动侵略战争以抢占国际市场等手段就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

3.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价值。劳动是指人的生产活动。人通过劳动活动,把不能用的物品变为能够使用的物品。马克思曾对劳动下过一个比较贴切的定义:“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劳动力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马克思区分劳动和劳动力,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上的资本和劳动相交换与价值规律不相符的问题。例如,生产厂商在市场上购买劳动者的劳动,花费价值为日值100元,劳动者在工厂里进行劳动,所生产的商品也值100元。如果像李嘉图所说,生产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相交换,就什么也剩不下,资本家也就发不了财。资本家若不能发财,办厂干什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难倒了很多经济学家。

在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原来,劳动和劳动力不是一回事。劳动是劳动力的活动,没有价值。恩格斯在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说:“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活动,不能有特殊的价值,正像重不能有特殊的重量,热不能有特殊的温度,电不能有特殊的电流强度一样。作为商品买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2]劳动力的买卖,是按照劳动力的价值在市场上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恩格斯在该序言中说到马克思区别劳动和劳动力的意义时说:“他研究了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并证明这种转化是以劳动力的买卖为基础的。他以劳动力这一创造价值的属性代替了劳动,因而一下子就解决了资本和劳动的相互交换与李嘉图的劳动决定价值这一规律无法相容这个难题。”[1]资本家正是看到了劳动力与劳动不是一回事,劳动力商品可以通过劳动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这一特性,才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在工厂中强迫劳动力创造出剩余价值并占有剩余价值。恩格斯说,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好像晴天霹雳震动了一切文明国家。”[2]

4. 商品的具体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要进行商品价值的定量研究,必须首先弄清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马克思认为,个别的具体的商品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如果劳动强度一定,技术条件一定,工作环境一定,生产工具一定,劳动生产率一定,商品中体现的劳动量就表现为劳动时间,劳动时间越长,商品的价值越多。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同,根据的表达式,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则单位产品形成的时间越短,价值量越少。

5.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有人可能要问:一个人越懒,技术越不熟练,生产一种商品花费的时间越多,他的商品价值越大,他就越赚钱?马克思说,不是这样的,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有人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值实现的规律。在市场上,商品是按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出售的。个别商品的价值必须平均化为社会必要价值才能实现。因此,一个商品生产的时间长,价值多,可能会亏钱而不赚钱。比如,甲生产一双鞋用6小时,乙做一双同样质量、同样材料的鞋用4小时,甲、乙生产鞋所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6小时+4小时)÷2=5小时。市场上鞋的购买者并不知道不同厂家生产同样鞋用时多少,只会按相同的价格购买同样的鞋。因而,在市场上甲和乙都只能按5小时出售自己所做的鞋。如此,则甲要亏1小时,乙可赚1小时。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规定?首先,马克思说明了他研究的商品的生产条件是“现有的”“正常的”“社会的”。在特殊的、个别的、以往的条件下生产的商品都会在商品价值的社会平均化过程中转化为现有的、正常的、社会的商品价值。其次,生产这些商品的劳动必须是劳动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都是社会的平均,那些不是平均的特殊熟练程度和强度的劳动都会在商品的市场化中逐步平均化。再次,生产厂商制造的产品是社会所需要的。实际上,马克思是在有效的供需范围内研究商品的价值。如果超出了社会的必要,这种产品就没有价值;或者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是这种产品是残次品,或因产品过剩而不能投入使用,或者是自然物,它们也就没有价值,都不在他的研究范围。最后,个别商品的价值实现遵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规律。社会的总产品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按产品的总价值进行计划性生产,目的是为了减少浪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社会总产品的总价值也遵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规律特别作了说明,说这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含的第二种意义:“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价值规律进一步展开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1]商品的价值,在部门内要平均化为一个市场价值,在社会范围内再化为社会价值,进而化为市场价格后,再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不但担当着价值实现的重任,也担当着社会生产供需平衡的重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律是价值规律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量决定的理论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长期争论。综观马克思的《资本论》,他的剩余价值学说、生产价格学说、地租理论、商品价值都与劳动生产率有关。在谈到全社会的总生产价值和全社会的价值实现时,多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为依据。所以,有人说,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商品价值实现的规律有一定道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资本论》中凡是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变化有关的地方,均是指一次性生产过程,是静态的;凡是商品价值量由动态平均化决定的地方,都是指社会性商品价值连续性商品生产而言的。可见,连续性商品生产的价值量确定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它也涉及商品最终的市场价格。这个问题将在第十四章详细论述。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4-55页。

[1]《毛主席论教育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24-26页。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65页。

[2]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65页。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207-208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