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宁夏草原概况
农田、森林、草地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是耕地资源的3.2倍,林地资源的2.3倍。草原生态系统在我国的生态建设中每年可固碳5.2亿吨,折合二氧化碳19亿吨,大约能抵消我国全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0%。草原是我国江河的源头和涵养区,是维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保护建设草原对调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产品质量、维护生态安全、促进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国土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原面积366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7%。草原既是宁夏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陆地生态系统和主要的可更新资源,也是黄河中游上段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作为我国主要牧业省区之一,宁夏草原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夏建设的主要战场,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来源。
根据全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分区,宁夏天然草原属于黄土丘陵草原区和北方干旱草原区。按照生物气候划分宁夏天然草原,主要有5个大类,分别是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其中温性典型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是宁夏草原的主体,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24%和55%。宁夏人工草地面积877万亩,其中以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585万亩,占牧草总种植面积的66.7%,包括旱地种植苜蓿547.5万亩,灌溉地种植37.5万亩。旱地苜蓿主要分布在南部黄土丘陵区,种植面积389.55万亩,占宁夏苜蓿种植总面积的66.59%。
近些年来,国家和地方部门先后在宁夏地区实施草原禁牧封育、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振兴奶产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人工草地建设及天然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等重大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草畜需求的提高,宁夏天然草原的生态功能稳定性、生态服务价值、草畜平衡、人工草地生产性能及产品开发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并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宁夏草原资源本底不清,缺乏系统监测与健康和安全评价。近些年来宁夏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草原的占用速度也在加快,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区草原面积由4521万亩减少到3665万亩,减少了856万亩(非正式为3100余万亩),30年来平均以每年近30万亩的速度减少,草原的大面积减少导致草地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和不稳定。同时,宁夏草原资源本底数据的缺乏,使得草原生态建设、资源利用规划和宏观决策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以及畜牧业的合理发展,故草地资源数量、质量、健康、服务功能和安全评价已经迫在眉睫。
2.宁夏草原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宁夏天然草原单位面积草地生产力监测数据显示,草地生产力为一级、二级的草原面积仅占宁夏草原总面积的1%左右,中等产量水平的三级草原面积不足2%,六、七、八级的草原面积占75%以上。因此,草地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均处于较低水平,有着巨大的提升潜力。如需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必须开展天然草原生态建设和改良,逐步提高草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生产能力。
3.传统草地畜牧业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宁夏草地生产力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效益低,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虽然国家对于草原牧区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实施了“退牧还草”“沙化草场治理”等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出台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但是,这些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没有和草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有机结合,生态补偿没有与生态保护的效果挂钩,使得传统畜牧业难以为继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草畜产业耦合度低,突出表现为草种与畜种间不协调;牧草生产的季节性与家畜营养需求失衡;以人工草地为主的牧草生产主要集中在灌区和南部山区,而家畜的饲养主要集中在牧区,地区间草畜供需关系严重失调。因此,亟须探索适宜于区域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业发展新模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草业发展。
4.人工饲草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低下,急需大力推行粮改饲,促进牧草产业的节本增效。目前宁夏家畜存栏数量为1600多万个羊单位,全区人工种草每年仅可满足草食家畜1/3的饲草料,优质饲草供需缺口较大。同时宁夏及全国的大型奶牛场的饲草料供应主要以国外进口的苜蓿草为主,而本地的牧草生产中存在着总产不足、单产产量低、草产品质量不高的根本矛盾,草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严重制约牧草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一方面必须从苜蓿产量与质量方面着手,通过苜蓿高效节水与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等技术来提升牧草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增长转变,确保草产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国家粮改饲的政策,优化牧草种植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牧草产业的节本增效和健康发展。
5.草地有害生物的危害逐步加剧。草地由于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物种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昆虫资源库”,但由于大规模人工牧草集约化种植和草原土地开发利用,使草地生态环境巨变,物种多样性减少。近年来宁夏草原有害生物的发生日趋复杂,危害加重,突发性、暴发性灾害增多,草原虫害发生面积达到970多万亩,草原蝗虫、沙蒿金叶甲和巨膜长蝽等草原害虫局部暴发成灾,人工牧草苜蓿蚜虫、蓟马、褐斑病、叶斑病等已成为常发性、成灾性病虫害,燕麦、草高粱等一年生禾本科牧草潜在性病虫害对牧草构成严重威胁,草地螟、小地老虎、黏虫等迁飞性害虫对人工草田突发侵入加剧,南部山区草地鼠害发生面积达500多万亩,牧草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已给草业生产和草原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因此,利用应用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理论和方法,探索宁夏草原有害生物消长与植物群落结构关系,进而评价草原生态安全已成为草原生态研究的重点。
2016—2019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草地资源评价及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经过4年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结合遥感等技术手段,开展了全区草地资源的监测与评价,初步摸清了宁夏草原的主要植物种类和资源状况,以构建集植被、土壤水气环境、昆虫群落及草地生产要素为一体的草地生态系统监测与健康安全评价技术体系;开展了基于水分平衡的退化草地修复创新性集成技术提升研究,为实现天然草地可持续合理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