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大豆不仅是油料、粮食作物,还是工业原料和经济作物。大豆是天然的环境友好型作物,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宁夏自然资源优越,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置较好,为发展农林牧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宁夏素有“塞上江南”之誉。2009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考察西北地区宁夏大豆生产情况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先生亲笔为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写下了“塞外江南风光好,大豆高产气象新”的题词。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研究员指出,宁夏自然条件完全具备国内大豆超高产示范引领条件,产量可望达到5 250 kg·hm-2以上,这里应当是引领全国大豆超高产的示范区。这既是对宁夏大豆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充分说明宁夏大豆生产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可挖。

2008年以来,宁夏大豆科研工作者承担了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银川综合试验站建设项目及宁夏自然基金项目和宁夏农林科学院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全国大豆北方区域试验、宁夏大豆区域试验、黄淮海大豆新种质适应性评价试验、黄淮海地区大豆新品系多点鉴定试验等研究(课题)项目。银川大豆综合试验站围绕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及功能研究室的重点任务,重点开展大豆种质基因库基础群体构建与优异种质创新;大豆高产株型的创造与应用潜力研究;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试验与示范;优良品种筛选和配套栽培技术研发、试验与示范以及主要病虫草害预防与控制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培训了服务区域内引黄灌区大豆主产县基层农技人员、管理人员和种植大户,提供了大豆生产技术咨询服务;推动了大豆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推广及应用。围绕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基础性工作,银川试验站开展了服务区域内大豆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调研;进行了大豆新品种评价、筛选、展示与示范;并参加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联合试验与示范,完善了技术研发与示范网络;收集、积累了服务区域大豆生产相关基础数据,建立了宁夏大豆产业发展基础性平台;监测、报告服务区域大豆病虫害疫情、灾情、市场行情动态变化;疏通了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的渠道。围绕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应急性任务,调研服务区域内大豆生产季节性和突发性生产问题;针对服务区域内重大疫情和自然灾害提出应急处理办法;提出解决突发性生产问题的建议与措施方案。

银川大豆综合试验站借助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共享平台、借助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以及全国各个省市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得益于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各位科学家的大力帮助和指导,积极开展了以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轮回选择技术改良创新种质的育种方式。2009年,从河北农科院粮油所引进含有ms1雄性不育基因的基础群体,通过加入来自全国不同生态区域的大豆品种,首次构建了适合宁夏农业生态条件的大豆轮回选择基础群体,在春大豆新品种新种质培育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该方法选育的春大豆新品系宁黄LD222参加2018年宁夏春大豆区域试验,5点次(+4-1)平均产量4 777.5 kg·hm-2,较对照承豆6号增产11.2%,达到极显著水平。2012~2013年按Fehr的大豆生育时期分期标准,以北美13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借助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对宁夏大豆主栽品种、新近选育的品种、国家和省(自治区)级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进行了生育期分组,首次研究了宁夏大豆品种熟期组划分,为全区大豆生产布局和品种类型划分方案、实现大豆品种布局的科学化与标准化提供了参考依据。以19个适合宁夏种植的大豆新品种为试验材料,10天为一个播种期,分9期播种,首次系统研究了宁夏灌区不同播期对大豆生育期、产量、产量结构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为宁夏地区大豆新品种的栽培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首次制定了《春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等4项宁夏大豆生产地方标准,并经宁夏市场监管厅颁布实施。首次申报了“一种利用大豆雄性核不育材料选育春大豆新品种的方法”等4项国家发明专利。首次承办了“第24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2014年8月19日至22日,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主办)。首次出版了反映宁夏大豆生产技术的第一部专著《宁夏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经遴选入选《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荐教材目录(2018年)》,荣获第26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大豆优质高效技术知识答疑》一书入选2019年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对宁夏大豆生产区域大豆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技术支撑作用。

为了进一步促进宁夏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宁夏大豆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银川综合试验站的大豆专家遴选了宁夏大豆科研及生产人员公开发表的部分文章汇编成《宁夏大豆研究》一书。

本书主要以宁夏大豆应用性基础研究与探讨为主要研究重点,突出了宁夏大豆科研可持续发展策略,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符合现代大豆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特点。本书的出版可为强化科技支撑,推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工作提供有益帮助。

本书是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银川大豆综合试验站(CARS-04)”资金资助下完成的。

由于作者编著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赵志刚

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