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研究
李文庆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明确指示,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是总书记着眼全国大局、黄河流域的生态地位,赋予宁夏的时代重任,为宁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着力建设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我们要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趟出一条新路子,走在前列、做出示范,取得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做法,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全国提供借鉴,为美丽中国建设中作出宁夏贡献。
一、宁夏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设的内涵和机遇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宁夏要抢抓机遇,担负起历史使命,努力建设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
(一)宁夏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设的内涵
生态保护修复是指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一是保护自然生态;二是恢复现有的退化生态系统;三是对现有的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管理,避免退化;四是保持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有两个途径:一是当生态系统受损不超负荷并可逆的情况下,压力和干扰去除后,可以在自然过程中恢复,如对退化草场进行围栏封育;二是生态系统的受损是超负荷的,并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依靠自然恢复很难或不可能使生态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须依靠人为的干预措施,才能使其发生逆转,如已经退化为流动沙丘的沙质草地,由于生态条件极为恶化,只有通过人工固沙和植树种草的生态工程措施才能使其得到一定的恢复。
宁夏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要建立覆盖全区的空间规划体系,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在“三山”自然保护区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重大成果,水土流失、入黄泥沙大幅减少,用水规模控制在国家确定的总量内,为黄河安澜做出贡献。
(二)宁夏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设机遇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我国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会议强调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为宁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黄河宁夏段水生态修复,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宁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挥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创新经济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和富民优势。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区域联动协作,加强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共同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
(三)宁夏要担负起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黄河干流流经宁夏397公里,宁夏是沿黄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区内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宁夏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屏障带”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保障着黄河中上游及华北、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宁夏要从国家战略全局中、在全国生态体系中、在黄河流域协同治理中,承担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使命任务,努力建设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
二、宁夏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设现状及挑战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宁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新路子,统筹山川城乡协调发展,推动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黄河宁夏段区域构成
黄河宁夏段属黄河上游下段,形成了峡谷段、库区段和平原段三部分,年平均入境水量306.8亿立方米。峡谷段有黑山峡和石嘴山峡谷两部分,全长86公里;库区段为青铜峡库区,自中宁枣园至青铜峡水利枢纽坝址,全长44公里;平原段为沙坡头至枣园段和青铜峡坝址至石嘴山大桥段,全长267公里,为冲积性平原河道。黄河干流宁夏段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占宁夏全区国土面积的39%。黄河宁夏段较大的支流有清水河、红柳沟、苦水河、都思兔河4条,年均入黄径流量2.2亿立方米。
(二)宁夏经济发展状况
宁夏近90%的水资源来自黄河,60%的耕地用黄河水,78%的人口喝黄河水,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集中了全区66%的人口、80%的城镇,创造了87%的经济总量,生产了74%的粮食。多年来,宁夏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形成以沿黄生态经济带为经济发展核心区、以中南部地区为生态核心区的新格局。“十三五”时期,宁夏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3150.0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748.49亿元,年均增长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6—2019年,宁夏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7.0%下降至42.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5.4%提高到50.2%,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且煤化工、商贸物流等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不断释放新动能。宁夏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2019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为3748.49亿元,增长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3.6亿元,剔除新增减税降费因素,同口径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12元,同比增长9%,其中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328元和12858元,分增长7.6%和9.8%,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宁夏生态环境状况
宁夏制定并积极落实“生态立区28条”,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认真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扎实推进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修复。自2017年以来,黄河宁夏段干流实现了二类进二类出,有效保护了母亲河。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大力支持黄河干支流、重点入黄排水沟、“一河两湖”综合治理和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宁夏大气环境质量整体呈改善趋势,重点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PM2.5、PM10浓度分别下降5.9%和14.9%,地级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7.9%,森林覆盖率达15.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8%,城镇化率提高到59.8%。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设美丽村庄132个、美丽小城镇20个、特色小镇12个,改造危窑危房3.8万户,新建卫生户厕11.8万座,新改建农村公路1700公里,乡村环境更加亮丽。在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方面,宁夏在全国率先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并首批通过国家审核,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地方立法。紧紧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扎实推进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绿化、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等工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四)宁夏生态保护修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黄河流域自然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土地、能矿等资源禀赋区域差异较大。上游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上中游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生态流量偏低,部分河口湿地萎缩。黄河一直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目前黄河水少沙多的问题依然突出,水沙关系不协调依然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重。从宁夏自身发展来看,生态环境本底脆弱,过去一个时期主要依靠高强度的投资、资源和能源开发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积累了许多生态风险和矛盾。
1.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宁夏以能源、原材料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结构单一化、重型化、资源型的特征,倚重倚能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近年来,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区域环境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及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城市空气质量和水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工业园区已成为主要产业集聚区,发展了现代能源、化工、现代纺织、设备制造、冶金、建材等行业,但一些工业园区环境治理滞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环境治理难度较大。
2.水土流失尚未有效遏制
多年来,宁夏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只有38.7%。清水河、苦水河是宁夏汇入黄河的最大的两个支流,清水河流经海原、同心、原州、中宁及红寺堡等7个县(市、区),苦水河流经利通、盐池、同心、红寺堡、灵武5县(市、区)。区域范围内是自治区脱贫富民战略和生态立区战略的主战场,两大流域总面积18453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35.6%,其中水土流失面积8002平方公里,占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的41%。据资料显示,黄河干流来沙量占青铜峡水库入库沙量的47%,清水河占18%,对青铜峡水库的淤积和运行带来较大威胁。
3.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宁夏城市单位工业用地产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单位GDP能耗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节能降耗形式严峻,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不够协调,与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相对应,宁夏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和单位工业产值SO2排放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质量面临严峻挑战。在工业结构调整与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中,相当一部分仍是高耗能项目,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水资源承载能力有限,水资源总量不足且空间分配不均衡,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并存,工农业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低下,影响宁夏可持续发展。
4.生物多样性保护亟待加强
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提供食物、工业原材料、医药原料,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控制病虫害、涵养水源、水土保持、调节区域小气候、促进生物进化和自然演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宁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具有特有生物种类及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合理的资源利用、种植和养殖品种单一化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面临着结构和功能变化,物种和基因资源衰退等问题。
5.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缺口较大
宁夏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污染治理成本相对较高。由于多年来资金投入不足,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欠账较多,一些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个别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资金落实缓慢,如贺兰山生态修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污染企业搬迁等。
三、宁夏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设路径
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系统的“康复所”,以生态良知与生态正义为导向,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努力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
(一)以防治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恢复生物多样性为导向,坚持全域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宁夏属于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生态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筑包括贺兰山、六盘山、罗山在内的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形成体系完整、功能完善的绿色生态廊道。以生态修复为手段,进一步改善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富民与生态建设的双赢。把防沙治沙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稳步推进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强自然生态有效保护,将林地、湿地、荒漠生态空间治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纳入保护范围,让宁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美、空气更清新。
(二)坚持规划引领,坚守“三条控制线”,实施全方位生态保护修复
要突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新发展理念,以黄河和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保护治理为重点,构建黄河生态经济带和北部绿色发展区、中部防沙治沙区、南部水源涵养区生态生产生活总体布局,聚焦黄河宁夏段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为基础,加快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惩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的开发行为,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通过规划引领,实施全域、全方位生态保护修复。
(三)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湿地上的鸟群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治理黄河,以保护黄河干流为重点,治理黄河支流为抓手,坚持岸上岸下共同治理,加强堤防建设和黄河滩区综合治理,实施河道疏浚工程、滩区治理工程、水源涵养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探索泥沙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模式,保障黄河安澜。大力加强黄河支流、湖泊湿地、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重点加强清水河、苦水河、红柳沟三条黄河一级支流以及葫芦河、茹河、渝河、泾河等黄河支流保护修复。实行最严格的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制度,坚决杜绝污染黄河的行为,卡住污染源头,减少污染排放,综合施策、系统治理,落实好国家节水行动,抓好农业、工业、城市和居民节水,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巩固好水环境治理成果,全面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持之以恒地保护好黄河,改善黄河宁夏段生态环境质量。依托黄河岸堤,整治河道岸滩,利用水系、湿地、林地、草地、沙漠等自然资源,打造黄河沿岸生态景观风貌带。
(四)加强“三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保护修复,夯实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设基石
森林生态系统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肺”,把湿地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之肾”,把沙漠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上很难医治的疾病,把生物多样性喻为“地球的免疫系统”。实践证明,这“三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中,无论哪一个系统被损坏或破坏,都会影响生态平衡,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危及人类生存根基。只有加强森林、沙漠、湿地三个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维护好生物多样性,人类才能够在生态家园里繁衍生息和可持续发展。宁夏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年来缺林少绿,要以“一河三山”为重点区域,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适度进行湿地生态补水,治理湿地水质污染,联通湿地水系水网,杜绝“挖湖造景”,建立湿地保护长效管控机制。科学推进沙漠生态系统治理,积极发展治沙先进技术和产业模式,坚持用沙之利,大力发展沙产业,促进人沙和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要重点保护宁夏特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五)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保护修复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与其他自然保护地相比,生态价值最高,保护范围更大,生态系统更完整,原真性更强,管理层级最高,在国家公园体制建立以后,将成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构筑贺兰山、六盘山、罗山在内的“三山”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建设贺兰山、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形成体系完整、功能完善的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西华山、香山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打造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样板。
(六)谋划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依托黄河保护、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项目,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争取国家支持,实施黄河保护重大工程,建设黄河干流堤防安全标准河道,加强清水河、苦水河等黄河支流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沙湖、典农河等河湖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引黄灌区平原绿洲生态区绿网提升工程、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等绿化工程,全力推进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建设。全面加强草原生态脆弱区治理,实施百万亩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工程。谋划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工程,推进黄河滩区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黄土高原塬面保护、病险淤地坝加固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形成大保护、大治理、大建设的工作格局。
(七)立足实践,总结经验,大力做好示范区宣传推广工作
多年来,宁夏不断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扩大绿色空间、实施节水优先,是全国唯一的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全国首个实行全省域禁牧封育的省区、全国首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宁夏贡献,也为全球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中国经验。在宁夏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设中,要大力挖掘黄河文化价值,总结、提炼宁夏生态保护修复经验和做法,做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宣传推广工作。积极宣传宁夏世界灌溉工程和引黄古灌区,宣传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防护林建设和贺兰县稻渔空间建设经验,打造黄河宁夏段重要生态地标。大力宣传宁夏人进沙退的治沙模式,大力弘扬治沙英雄王有德先进事迹,总结固原市“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工程,推广彭阳小流域综合治理、隆德梯田建设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宁夏生态保护修复模式和经验,向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北方防沙屏障带相关省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宣传推介,让宁夏模式、宁夏经验绽放光彩。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深入持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宁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