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史话(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嬴秦族崛起陇山 秦穆公称霸西戎

多彩六盘

秦穆公

在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夏、商、周时期,最早在宁夏这片土地上生息的并不是华夏民族,而是被称为戎族的诸多少数民族部落。西戎的称谓最早来自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于华夏,西戎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西戎与中原的华夏民族,从远古时期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立周朝的姬姓华夏部落在商代时,就在首领古公亶父的率领下,居住在泾水上游的六盘山脉一带,与西戎一起生产生活。因为势力比较弱小,又不堪忍受西戎和北狄诸部落的侵扰,被迫向东迁徙到关中岐山的周原一带,与西戎居住在关中的姜姓部落长期通婚。商纣无道,周武王率领诸侯进行讨伐,西戎也积极参加。周朝建立后,西戎诸部虽然称臣,但叛降不定,西周把泾洛上游陇山一带的西戎之地,称之为荒服,只要求他们按时进贡,名义上保持臣属的关系。西周中叶,西周与西戎诸族和平共处的关系越来越难以维持,周穆王因为西戎诸部不再上贡,便轻率地带领军队去讨伐西戎,但收获甚少,只得到了4头白狼、4头白鹿,成为笑谈。周穆王西征到了什么地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乃宴。”昆仑丘所在,各家考证不一,肯定已超过陇山山脉,到达今甘青境内,见到了西戎的一位女酋长。周穆王宴会西王母,成为美丽的神话传说。

周穆王之后,周朝日益衰败,西戎诸部“荒服不朝”的局面越来越严重,而秦族在陇山地区逐渐壮大,周也逐渐倚靠秦人来控制西戎。因为西戎中的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子周平王东迁,封秦襄公为诸侯,命襄公从西戎手中收复岐周地区,并将岐以西赐秦。至公元前750年(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击败西戎,“于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实际上岐山以东仍为诸戎所占据。随着秦在崤函以西发展为强国,而秦与西戎的斗争转向陇山(今六盘山)及陇山以西地区。

秦和西戎的相持局面直到一代雄主秦穆公的出现才得以打破。秦穆公是春秋时期少有的贤明君主。他胸怀大志,广纳贤才,把一个西陲小国治理成为西方强国。秦穆公也被史家称为春秋五霸之一。他的治国之道在千百年后还被人们传为美谈。

春秋战国青铜短剑(出土于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

周初诸侯国分封图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只是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当时中原地区势力强大的诸侯国纷纷争夺霸主之位,想取代周天子得到天下万国的拥戴。其中最强大的有晋国、楚国等。作为西方边陲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立志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在乱世争雄的春秋成为一代霸主。他雄心勃勃,可是苦于没有贤臣辅佐。他派人到各处去广招人才,希望天下有用的人都投奔到他的门下来。在百里奚、蹇叔等贤臣的辅佐之下,秦国迅速强大起来。秦穆公雄心勃勃,开始向东进攻,争夺霸业。可是穆公的霸业受到了另一强国晋国的强烈反击。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去世。秦穆公乐观地认为晋国少了晋文公这样的英明君主,不再是他争夺霸主的强劲对手了,便命令大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率领大军进攻晋国。新即位的晋襄公连孝服都来不及脱去,就率领大军前来迎击秦军。在河南渑池附近的崤山一战,秦军大败,全军覆没,孟明视等3位大将全被俘虏。秦穆公大怒,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晋国,秦军渡过黄河,攻占了晋国的王宫(今山东闻喜县境),晋军坚壁清野,深沟高垒,进行坚强抵抗,秦军占不到便宜,只好撤军。秦穆公亲自到崤山祭奠死难的秦军将士,积土立封,发丧三日。

秦穆公东进受挫,愁眉苦脸,只好问计于百里奚和蹇叔,征求秦国未来的治国方略。百里奚进言道:“现在关东诸国人口众多,土地肥沃,财富充足。现在秦国的力量虽说比较强大了,但和关东的晋、楚等国相比,还是弱小了一些。特别是关中面积狭小,人口不多。当务之急是尽快让秦国的国土扩大,国库充裕,人民富庶,兵源充足。这样才能东进争夺王霸之业。现在东方有强大的晋国,秦国现在还没有能力打败它,所以秦国可以暂缓东进之策,转而向西发展。现在西方只有戎狄之族。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来和秦国抗衡。西戎之地富庶,人口众多,畜牧发达。如果秦国能兼并西戎之地,一定可以让秦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雄视各国的强国。”

秦穆公不禁连连点头称是,确立了向西发展的秦国大计。

此时的西戎也被秦穆公的威名所折服。西戎王便派一个叫由余的臣子出使秦国,来考察秦国的治国之道。由余原本是晋国人,因为晋国发生了内乱,由余被迫逃到了西戎。由于他会讲晋语,熟悉华夏诸国的礼仪人文,便成为西戎出使秦国的理想人选。

秦穆公正准备进取西戎之地,迫切想了解西戎的内部情况,恰好由余前来出使,穆公非常高兴,便准备了盛大的仪式欢迎由余的到来。为了展示秦国的强大和实力,穆公亲自陪着由余参观秦国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器物充盈的仓库。想借机向西戎使者炫耀一番,让西戎这些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看看秦国的富强。

参观完毕后,秦穆公得意洋洋地对由余说:“先生,秦国的宫殿可否华丽?仓廪可否丰足?”

由余望着志得意满的秦穆公,微微地一笑:“贵国的这些东西如果是鬼神做出来的,那么一定会让鬼神操劳过度,如果是人做出来的,那么人民一定会感到劳累,苦不堪言。”

秦穆公觉得很奇怪,觉得由余见解独特,很有见地,再也不敢小看这个西戎使者了。

秦穆公接着问由余:“华夏诸国的治国之道遵循的是诗书礼乐等祖先传下来的制度,即便如此,还常常发生动乱,国家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西戎没有这些法制之道,靠什么来治理国家呢?我想想都觉得很难啊。”

由余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礼义法度,华夏诸国才会发生内乱。这些礼义法度是上古时期黄帝制定的,以黄帝的英明神武,带头执行,才基本上达到了天下小治的局面,尚且称不上是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何况后来的帝王们一个比一个昏庸无能,骄奢淫逸,所谓的礼乐法度,不过是用来欺骗臣民、控制百姓的手段罢了。国君虚伪无德,满口仁义,暗地却兴无名之师,欺凌弱国,盘剥百姓,百姓们都被这样的礼义法度搞得疲惫不堪、怨声载道,都迫切盼望着国君能以仁义治理天下。这样的怨气积累久了,怎么会没有叛乱发生呢?所以以礼义法度治国是没有用的。”

穆公惊奇地看着由余,对这位西戎使者开始刮目相看,恭敬地问:“以先生之见,西戎是怎么治理国家的呢?”

由余说:“西戎虽然偏远,但自有治国之良策。我们的国君以淳朴、仁厚的品德对待自己的臣民。君视民为爱子,则民视君为慈父,所以西戎的百姓对国君也非常忠诚。治理国家好比一个人的身体一样,人的身体只有头脑和四肢互相配合,才能伸缩自如,头脑出了问题,四肢怎么会听指挥呢?我们西戎也一样,没有你们国家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人人都性情率直,自由奔放,所以我们西戎不用治理,自然就会井井有条。”

穆公听了由余的一番话,不禁大为折服,知道由余是一位治国能臣,很想把由余留在身边辅佐他。可是由余是贤明君子,肯定不会为了功名利禄来投靠秦国。穆公只好为由余安排住所,让他在秦国多待几天。

秦穆公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穆公感叹地说:“我听说邻国有贤臣,是敌对国家的忧患啊。我正准备向西征伐,夺取西戎的土地和人民,来增强秦国的实力。可是西戎有由余这样的贤臣,如果放由余回去,他一定会尽力帮助西戎抵抗秦国的进攻,秦国必然损失惨重,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个担任内史官职名叫廖的人给秦穆公出主意说:“大王不必忧心。由余虽然贤明,但这次他出使秦国,是来考察秦国的内政,只要大王延长他的考察期,借口秦国内政繁杂,让他在秦国多待一段时间,考察上一年半载再回去,给他来个缓兵之计。在由余居秦的这段时间里,大王可以给西戎王送去美女、乐队。西戎王久处边地,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从来没有享受过中原的美女珍宝,见到这些让人玩物丧志的美女音乐,一定会沉迷其中,荒废国政。我们再派人离间西戎王与由余的君臣关系,到时候西戎国内政局大乱,由余必然会投奔秦国。到那时秦国再出兵西戎,一定会大胜。”

穆公得此妙计,不禁心花怒放,连忙派使臣给西戎王送去16个精通音律的美女。西戎王久居游牧之地,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妙的音乐歌舞、曼妙佳人,不禁大为赞赏,从此夜夜笙歌,沉迷于靡靡之音中不能自拔,再也无心治理西戎的国政了,西戎国内开始变得混乱不堪。

由余在秦国考察完国政后,回到西戎,看到戎王沉迷于女色歌舞,不禁大惊失色,开始苦口婆心地规劝戎王不可沉迷于此亡国之戏。可是戎王哪里听得进去,对这位唠叨的臣子日益厌烦,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信任由余了。秦穆公还派人给由余写信,诉说思念之情,可是却故意把信交给戎王,戎王看到信后,中了秦穆公的离间之计,认为由余和秦国暗中来往,更加冷落由余。由余无奈之下,只好投奔秦国。

秦穆公听说由余来投,大喜过望,连忙亲自相迎,穆公拉着由余的手说:“寡人早就盼望先生能辅助我称霸一方,现在先生来投我,真是寡人之幸,请先生教我灭戎之策。”

由余对穆公说:“不是我不忠于西戎,现在西戎国政混乱,君主不明,贤臣择主而仕,良禽择木而栖,为大王这样的贤君效力是我平生之愿。大王有鸿鹄之志,秦国国富兵强,称霸天下应该不会远了。西戎之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如果秦国能兼并西戎,一定会大大增强秦国的国力,那时候进取中原,一定会势如破竹。我久居西戎,对西戎的山川形胜、地情民情都非常了解,我愿助大王统兵攻取西戎。”

秦穆公在由余的帮助下,率领大军进攻西戎,一举攻灭了12个西戎小国,扩地千里,包括今宁夏南部固原在内的陇东地区,都成为秦国的势力范围。《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战争的具体过程不详,而且被吞并的戎国数量也不一致。《史记·匈奴列传》笼统地说:“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夷、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大荔、义渠、乌氏、朐衍之戎。”现据学者考证,将秦穆公降服的诸戎国中在宁夏境内者列述如下。

义渠戎。义渠之名首见于《竹书纪年》:“武乙三十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据学者考证,义渠戎在商末周初活动于今山西南部,曾被周人打败过。此后很长时期不见记载,或者是被其他戎狄部落统治之故。秦穆公霸西戎时,义渠戎由晋南向西进入今无定河、北洛水流域,成为西北民族。义渠的族属,司马迁将其列入《匈奴列传》,当作狄族的一支;范晔《后汉书》又将其列入《西羌传》,当作羌族。不过,至西汉时人们仍称义渠为胡人,故应为北狄才对。义渠的势力范围较大,今甘肃庆阳、宁夏固原南部一带皆为其领地。

乌氏戎。《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也。”这是说乌氏县在今泾川一带。《汉书·地理志》安定郡乌氏县本注曰:“乌水在西,北入河。都卢山在西。”乌水即今宁夏境之清水河,则乌氏戎应与乌水有关,在今固原一带。秦灭乌氏戎,置乌氏县,亦在固原一带。《括地志》所记或反映郡县搬迁,故记乌氏县在今泾川一带。《货殖列传》记秦有乌氏倮,此乌氏为族名,倮乃乌氏戎之名倮者。

朐衍戎。《史记索隐》引《地理志》:“朐衍,县名,在北地。”《正义》引《括地志》云:“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之地,秦北地郡也。”朐衍戎居地在今陕西、宁夏交界之定边、盐池一带。秦穆公时服于秦。《汉书·五行志》载:秦惠文王五年,“游朐衍,有献五足牛者。”其时,秦在朐衍戎地置县,其族或西迁于河西走廊之北,所谓居延是也。

就这样,陇山南北、泾渭之源的西戎诸部纷纷向秦纳贡称臣。这些诸戎建立的方国并没有被秦国灭亡,而是在政治上归服于秦,是秦人的势力范围。秦穆公霸西戎,使其势力范围内之戎族及其所建之国与秦国发生频繁交往,相互取长补短,使西北东部地区实现了有限的统一与融合,也使宁夏南部地区进一步融入华夏文明中。秦国在取得西戎之地后,国力迅速扩张,成为雄居西北的虎狼之国。

据后人研究,秦穆公霸西戎这一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历史影响。首先,它很可能引起了欧亚草原上游牧民族的一次迁徙运动。先秦古籍记载,原在河套以北活动的是月氏(亦称禺氏、禺知)部落,在河西地区活动的是大夏(亦称敦薨、吐火罗)部落,由于秦穆公向西、向北用兵,于是河套以北的月氏被迫西迁,活动于河套以西至阿尔泰山一带;不仅如此,月氏的一部还继续西迁,越过阿尔泰山,进入楚河、伊犁河流域,另一部则向南进入河西走廊,赶走了在敦煌一带活动的大夏,迫其西迁。其次,由于这次民族迁徙,在欧亚草原上出现了一条东西方贸易的商道。阿尔泰山东段的商道,大致是从洛阳出发,经今山西北部、河套地区至阿尔泰山;阿尔泰山西段的商道,大致是经额尔齐斯河上游、楚河、伊犁河流域、哈萨克草原西通欧洲;两段的交会点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控制东段商道的是月氏人,控制西段商道的是斯基泰人(或称塞种人)。经这条商道运往欧洲的商品,除了中国内地的丝绸、青铜器外,还有阿尔泰山出产的黄金;而运往中国内地的主要是阿尔泰山(即先秦文献中的昆仑山)出产的玉石。最后,月氏、大夏西迁,参加了希罗多德所记的伊塞顿部落联盟(或称塞人四部,其中月氏、大夏居二)。所以有学者指出,就目前所知的考古资料而言,最早输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织品正是从秦穆公霸西戎后开始的,而西方人最早所知道的中国就以“秦”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