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画卷石上刻 神秘岩画山中留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是中国西北内陆一座重要的山脉。她横亘于阿拉善草原和宁夏平原之间,像一个沉默的巨人,用自己伟岸的身躯,阻挡着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刺骨寒风和从蒙古高原吹来的漫天黄沙。从太平洋吹来的湿润的东南季风在山势的阻挡下,为这片干旱的土地洒下珍贵的雨水。她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自己绵延200多公里的臂膀,细心地呵护着怀抱里的宁夏平原,为他遮风挡雨,为他饱经风霜。富饶美丽的宁夏平原像一块镶嵌在贺兰山与周围沙漠间晶莹夺目的翡翠,养育着生活在这片绿洲上的人们。假如没有贺兰山,阿拉善草原上的乌兰布和沙漠与腾格里沙漠早就吞噬了这块生命的绿洲;假如没有贺兰山,黄河再也不可能安静地从山下流过,去哺育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这座美丽神秘的大山,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曾几何时,为了争夺脚下富饶的河套平原,“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难以忘怀岳飞那悲壮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贺兰山是平凡而伟大的,她记录的不仅仅是战争,也记录着许多古代少数民族的迁徙足迹、流浪牧歌。贺兰山众多历史遗迹中,最为神秘的当数贺兰山岩画。在贺兰山绵延200多公里大大小小的山间谷地,在一块块平坦光滑的巨石上,人们总能在不经意间找到一幅幅神秘的岩画,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图画千奇百怪,光怪陆离,内容极其丰富。是谁在这些巨大的岩石上刻下这些神秘的图案呢?这些图案到底刻画着什么样的内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20世纪60年代末,在那个阶级斗争口号喊地震天响的岁月里,贺兰县文教卫生科有一个叫李祥石的20多岁的年轻人,到贺兰山脚下一个叫金山公社的地方检查工作。闲来无事的他走进一个叫贺兰口的山谷,突然发现谷口两侧的石壁上,密密麻麻地刻着许多奇怪的图案,有的像人物,有的像牛马,有的根本难以看懂,他非常好奇,决定向上级汇报,同时向当地的牧羊人做了一番深入了解。在那个政治为纲的年代里,根本无人关心这些神秘的图案。这些岩画继续沉睡在寂静的山谷里。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宁夏大地,一股文化研究的热潮随即展开。1984年,宁夏文物普查全面展开。各市县组成了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对贺兰山一线的文物普查中,李祥石发现的贺兰山岩画得以重见天日。在文物普查中,人们欣喜地发现,贺兰山岩画分布非常广泛。在卓子山(乌海市界地)、落石滩、树林口、宗别立、大峰沟、白芨沟、白灵山、黑石峁、韭菜沟、大水沟、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大麦地等处,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岩画。为了进一步摸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范围,以便于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科学研究,1987—199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管会以及宁夏文物考古所各自组成了贺兰山岩画考察小组,由北向南对每一个岩画点加以编号,进行现场记录、拍摄、临摹和拓印工作。在近10年的考察中,调查范围涉及宁夏2市6县21个地点,在17个山口发现有岩画,调查岩画万余幅,记录2000余幅。出版了许成、王系松、李文杰、卫忠的《贺兰山岩画拓片》,李祥石、朱存世的《贺兰山岩画与北山岩画》,许成、卫忠的《贺兰山岩画拓本粹编》《贺兰山岩画》等书。2001年冬,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对贺兰口岩画重新进行了踏勘、摸排普查,共编号记录贺兰口岩画1957幅,单体图案5088个,并进行了线绘和微机录入,完成了贺兰口地形测绘和岩画分布图的制作,对沟口外约4.181平方千米的洪积扇上分布的1000多块岩画石进行编号和定位记录,首次用卫星定位仪(GPS)记录了每块岩画石所处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2001年,贺兰山麓南侧山坡发现了一幅长约1米的“巨鹿”岩画,是迄今为止贺兰口岩画风景区内发现的动物岩画中单体面积最大的一幅。
贺兰山岩画
这些神秘的岩画真的是当代人才发现的吗?翻开厚厚的史册,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些神秘的岩画了。早在公元5世纪,我国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录了贺兰山岩画:“河水又东北,历石岩山西,去北地五百里,石上之自然有纹,尽着虎马之状,粲然成群,类似图马。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这些岩画的作者是谁呢?从现在的研究来看,这些岩画的作者就是古代长期生活在贺兰山脚下的众多游牧民族。亘古以来,宁夏贺兰山一带就是我国诸多古代民族繁衍生息、驻牧游猎的场所,有曾经让商王武丁苦征3年的鬼方人,颠覆了西周的西戎人,与秦汉抗争了数百年的匈奴人,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叱咤风云的鲜卑、氐、羌人,敕勒人以及突厥人、柔然人、吐蕃人、党项人等等。在贺兰山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纵马奔驰,放声高歌,共同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历史活剧,为我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大山之上、黄河两岸,众多民族繁衍生息,勤奋耕耘,建功立业,他们在创造独具风格的游牧文化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和不朽的艺术杰作,创造了辉煌璀璨的岩画艺术。可以说,贺兰山岩画是古代贺兰山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鲜明写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贺兰山岩画是宁夏独有的吗?世界上其他地方有没有岩画呢?岩画的制作其实是从人类原始社会的蒙昧时代就开始了。现在世界上公认的岩画出现在距今约40000年前,最早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20000年前出现在澳洲,17000年前出现在巴西,10000年前出现在南美洲大陆的最南端。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以洞窟艺术为主,著名的有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和康巴列斯洞窟线刻,作品刻在不见阳光的洞窟深处,处于黑暗之中。到了中石器时代以后,岩画从洞窟深处走向了敞亮的崖面,制作于岩阴的岩画多了起来,当时岩画都制作在直接或间接接受阳光的岩阴处的崖壁之上。这些岩画都是利用自然形态不加修饰的岩石表面,采用绘画、刻画、浮雕3种基本方法制作。这种岩画大部分是史前时代制作的,只有部分属于历史时期。现在全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岩画发现。直到今天,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土著民族还在岩阴处绘制岩画。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岩画大国,我国迄今已有16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县(旗)发现了古代岩画。主要有黑龙江的牡丹江,内蒙古的百岔河、乌兰察布、阴山、阿拉善,山西的吉县,宁夏银川的贺兰山及中卫的大麦地、香山,甘肃的黑山、祁连山,青海的青海湖、格尔木市野牛沟,新疆的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等地。它们分布十分广泛,北起黑龙江,南至广西,东起大海之滨,西达昆仑山,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其中以贺兰山岩画为代表的北方岩画,是中国以及世界岩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甚至是中国艺术之源。
贺兰山岩画与邻近的内蒙古阴山、乌兰察布,甘肃黑山,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岩画相比,无论题材内容、风格特点、刻制方法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方岩画体系中的所有特征,贺兰山岩画都基本具备。远古时期贺兰山繁茂的森林和充足的水源,成为原始人类生活的良好自然环境。北方游牧民族正是看准了这块膏腴之地才在这里创造了他们独特的原始经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频繁流动,致使经济文化积累散失多,实物保存少,所以很多古代少数民族没有留下本民族典型的文献资料。因此,贺兰山岩画就成为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经济文化的写照和最好的“史书”。
从位置上看,岩画一般都凿刻在避风向阳处。一是凿刻在山梁上或低临槽谷,或中至半坡,或高及山顶;二是凿刻在山水沟两岸的峭壁上,特别是山水沟转弯处岩画最为密集;三是凿刻在高山奇峰上;四是刻制在岩檐下;五是绘制在洞穴内。贺兰山岩画由于南北间距较大,自然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岩画的分布各有特色,可以分为3种类型,一是分布在山前洪积扇坡地上,二是分布在山谷沟坡上,三是分布在沙漠、丘陵上。3种类型的岩画尽管在地理环境、分布刻制及保存状况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有一定共性:一是对岩石的选择基本一致,大多数岩画都刻制在硬度较高的砂岩上;二是岩画的刻制方向一致,一般都刻制在避风向阳的地方,通常是刻制在沟口或沟的北坡,画面面东或面南分布,而以面南者居多,或刻在山的阳坡一直到山顶上;三是对地理环境的选择相同,岩画分布点周围一般都有开阔的草地,沟内有泉水流出。
贺兰山人面像岩画
分布在山前洪积扇坡地上的岩画主要在贺兰山北段石嘴山境内的麦如井、翻石沟、大树林沟、小树林沟、红果子口等地。这里山坡平缓,沟壑纵横,岩体裸露。岩画或凿刻在山前的乱石丛中,或凿刻在山沟侧的岩石块上,岩画画面较小。麦如井岩画是贺兰山岩画最北的一处,位于石嘴山市西10千米处。岩画刻制在黑色石头上,东距明代修建的麦如井故城址300米。岩画分布不均,相互之间没有规律,多数面向南方。由于石面较小,一般为个体图案,组合图案较少。画面以动物图案居多,有马、北山羊、岩羊、野牛、狗、鹰等,个别的为人物和植物、符号图案。岩画采用敲凿和研磨两种方法制成。翻石沟位于麦如井南侧3.5千米处。岩画分布相对集中,画面向南为多。个体画面居多,组合图案较少。有北山羊、岩羊、羚羊、马、牦牛、狗等。画面采用敲凿和划刻两种方法制作,以敲凿法为主。大树林沟位于翻石沟南侧1.4千米处。沟内有泉,岩画凿刻在沟外乱石滩上,分布不规则,个体图像居多,组合图像较少,画面方向各异。以动物图案为主,有北山羊、岩羊、盘羊、黄羊、马、蛇等,也有人物和车轮图像。岩画的制作采用敲凿和划刻法,以敲凿为主,个别为划刻图案。小树林沟位于大树林沟南侧0.5千米处,是一个狭窄山谷,岩画分布于沟外的洪积扇上,数量较少,凿刻方法和内容与大树林沟岩画相似。红果子沟位于惠农区城西10千米处。沟内长有小片灌木,岩画分布于北侧的洪积扇之上,分布稀疏,数量较少,内容与树林沟岩画类似。分布在山前洪积扇坡地上的岩画分布面积较大,但数量相对较少。每组岩画之间稀疏杂乱,分布没有规律。岩画画面的方向各异,作画大致面南,少量面西或西北。石面一般较小,长宽多在10厘米左右,很少有长宽超过30厘米的,画面较小,内容简单,以个体图案居多,组合图案较少。原因是此地缺乏适合凿刻岩画的大型石面。岩画绝大多数为敲凿而成,少数使用磨刻图案。这一地区的岩画据发现初期的统计,数量至少在千幅以上,由于当地频繁采石,造成岩画数量急剧下降。岩画以北山羊和马为主,盘羊、岩羊、牛、骆驼、大雁、虎、狼、豹、人物和符号为次。构图简单,以单一型构图为主,复合型构图次之。图像的表现手法有减地阴刻和减地阴线条勾勒两种。制作方法分磨刻和凿刻。磨制法的痕迹较浅,一般与石面同色,不易辨认。从凿痕分析,运用了石质工具和金属工具。岩画的题材主要表现为单个动物、人物与狩猎、动物与符号的简单组合,以人物为题材的岩画较少。
分布在山谷沟坡的岩画主要集中于贺兰山中北段,分布距离较长。这类岩画主要分布于深山腹地的山梁之上或陡峭石壁上,或分布于沟口两侧的山崖和沿沟崖的两侧石壁上。主要分布于黑石峁、归德沟、韭菜沟、白芨沟、大西峰沟、小西峰沟、贺兰口沟、苏峪口、回回沟等地。山地岩画分布集中,无论在深山腹地,还是沟口两侧,岩画点周围地势相对开阔,岩画分布相对密集。石面大小有别,最大的画面有几平方米,最小的仅几平方厘米。黑石峁岩画:位于大武口区西北10千米的贺兰山北端。黑石峁,位于贺兰山的小枣沟内,距小枣沟口5千米处,海拔在1400米以上,山势陡峭,散布着大量不规则的黑色石头,岩画凿刻在黑褐色岩石上,主要分布在山梁靠近顶部的南北两坡及山顶上,山腰和沟底也有零星分布。岩画采用敲凿、研磨方法,以敲凿法为主,少量为研磨图案,个别使用了划刻法。画面以动物图案居多,主要有北山羊、岩羊、盘羊、黄羊、骆驼、马、梅花鹿等。有人物图案,反映舞蹈、射猎等场面。画面个体居多,少量为组合图案。归德沟岩画:位于大武口区西侧5千米处的归德沟内。岩画分布点距沟口8千米,岩画排列于山岩层面上,岩画西侧坡地分布有墓葬。岩画分布在3个点上。这3个点的岩画凿刻较为原始,基本使用凿刻法,凿点大而浅,图像单调,主要以人物和动物为主,也有个别题刻,还有狩猎、骑射等场面。白芨沟岩画:白芨沟位于贺兰山北段,与汝箕沟相距10余千米。岩画分布在白芨沟西口的杏花村南约1千米处,岩画刻在一块高11米、宽16米的面北陡壁上,最大画面高3.8米,宽5.4米。大白芨沟内10千米处发现彩绘洞窟岩画31组,约100个个体形象。口子门沟岩画:口子门沟位于青铜峡市西南约50千米的贺兰山南段。岩画位于口子门沟入沟7千米处,分布在沟南砂石梁子山上,以及周围约5平方千米的沟壑中。岩画散布在一座座山梁上。每一座山梁上的岩画数量都较少,而且比较分散。岩画地点所处山势相对较高,一般高度距沟底80~100米不等。岩画画面大小不等,内容以动物为主,大多数面南,个别面东或面西,使用敲凿法作画,岩画分布在18个地点。四眼井岩画:四眼井位于口子门沟南2千米处。岩画凿刻于贺兰山山体东侧的崖壁和岩石上,多分布在平整光滑的石面上,每一处地点岩画相对密集,大部分面南或面东南,少量面上或面西。这一地区岩画分布范围较广,无规律地分布在11个地点。芦沟湖岩画:芦沟湖位于四眼井南侧约2千米处。沟口处有泉眼,积水成湖,湖边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岩画散布于沟两侧的山崖上的6个地点。石马湾岩画:芨芨沟向西南入沟20千米左右处的沟崖上,有大量马的图像,故此地被牧民称之为石马湾。石马湾岩画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在山梁面西的崖壁和山顶之上。石面平整,岩画保存较好,使用敲凿法制作。大西峰沟岩画:大西峰沟位于平罗县和贺兰县交界处。入沟约15千米处有西夏“皇城”遗址。岩画分布于沟谷两侧的崖石断壁上,从沟口循沟而进约10千米都有分布,北崖向阳岩画数量较多。岩画大致分布于沟口、马场、东沟门子一带,闻名于世的野牛岩画就位于大西峰沟口内,岩画制作多为研磨而成。小西峰沟岩画:位于大西峰沟南0.5千米处。岩画主要分布在小西峰沟北崖沟口的两个地点。数量较少,画面以动物形象为主,一般采用敲凿法,个别使用研磨法。苏峪口岩画:苏峪口在银川西北约60千米处。岩画分布在沟外、沟南和沟北等处。画面多用磨刻线条表现,人面像较多,且富于变化。以研磨为主,凿刻较少,以人物为题材的岩画较多,并且人物活动有一定的背景。主要表现人与马、虎、牛、羊等动物的关联。
贺兰口位于贺兰县金山乡金山村,距银川约65千米,俗称“豁了口”,海拔1448米。山势陡峭,怪石嶙峋,岩画分布在沟南和沟北,数量较多,内容丰富,堪称贺兰山岩画荟萃之地。贺兰口岩画约2100幅5000个个体形象,分布在约11平方千米的山谷和冲积扇上。贺兰口岩画艺术造型粗犷浑厚,写实中用笔简练,构图朴实,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美感,具有不同凡响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一般来说基本做到了造型准确、比例适度、姿态自然。岩画写实性较强,似乎信手拈来、直抒胸臆,又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贺兰口岩画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人面像(包括类人首、人物画像),许多人面像画面简单,多数岩画人物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少一双眼睛,这可能与作画民族的习俗和信仰有关。贺兰口及其他地点的岩画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有趣现象,即人面像中似有一个站立人的轮廓,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有的人面像有条形或弧形等,可能与黥面或使用面具的习俗有关。另一部分是多种多样的动物岩画,有鹿、岩羊、狗、马等,还有部分手、太阳的岩画。贺兰口岩画的时代跨度较大,早期岩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中世纪。此处出土的许多石器可以作证。贺兰口岩画大部分为研磨制作,少部分为敲凿制作,以阴刻线条图形居多,另一部分为减地阴刻制作,线条优美,形象生动,不乏上乘之作。
贺兰山人面像岩画
分布在沙漠、丘陵上的岩画主要集中在贺兰山南段的卫宁北山,西部与腾格里沙漠毗邻的地方,所属岩画地点有中宁县黄羊湾,中卫苦井沟、大麦地等。这一类型的岩画明显有别于山前草原岩画和山地岩画。岩画分布点的相对高度明显降低,岩画多分布于山梁岩石的层面上。岩画分布有序,方向一般面南,少量面东,画面大小不一,单体图案和组合图案所占比例相当。多采用敲凿法,少量使用磨刻法和划刻法。黄羊湾岩画:位于黄羊湾村北侧1千米的黄羊山上,长城沿岩画分布点蜿蜒而过,南距黄河3千米。岩画一部分分布在山梁的南坡或山顶上,一部分分布在山沟沟崖上,分布范围较广,但每一个地点分布相对密集。绝大多数岩画面南,少量面西或面上,使用敲凿法制图。人为破坏较严重。大麦地岩画:位于中卫市城北30千米处,岩画分布于一条条东西向的岩脉的岩石上,分布极广,几乎每一条岩脉上都凿刻有岩画,分布相对密集,大多数岩脉岩石上无论石面大小,均有岩画,个别地点分布较少。岩画分布范围在镇照公路(镇罗—照壁山)以西、照壁山(大通沟)以北、苦井沟以东大约10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密集区在苦井沟东侧,范围有5平方千米左右,统称大麦地。大麦地岩画从题材内容、构图、凿刻方法以及刻痕颜色等方面来看,其早晚关系十分明显。岩画绝大部分采用敲凿法制作。岩画画面较小,一般面南或面东南,分布在32个地点。岩画题材以动物为主,另有星辰等,反映狩猎、放牧等内容。大多数岩画面南或面东南,一部分面西,少量面上。使用敲凿法制图,极少见到磨刻和划刻图像。大部分岩画保存较好,一部分被沙漠掩埋。大麦地岩画分布于6个地点。这一地区有千余幅岩画。岩画主要以北山羊和马为主要题材,牛、羚羊、骆驼、鹿、狗、蛇、蹄印、脚印、人骑、射猎、人物、交媾、虎、豹、符号、文字等为次要题材。图像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减地阴刻,其次是减地阴线勾勒。以人物为题材的岩画较多,狩猎和人骑为题材的岩画占有一定的比例。人骑岩画主要是人骑马,有的射猎,有的“扛旗”,也有人骑羊和人骑鹿的岩画。构图复杂,除单一型和复合型外,还出现中心型和散漫型,而且占有一定的比例。
岩画分布图
岩画是怎么雕刻上去的?众多的岩画又反映出什么样的内容呢?聪明的古人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进行创作,有的是打制的石器,有的是青铜铸成的刀具,还有后来锐利的铁制工具,都是创作岩画的“画笔”。贺兰山岩画的表现技法比较独特,大体上可归纳为凿磨雕刻,制作过程中多用点凿、线刻、铲地、平磨等方法,也有部分画面是线刻以后撒上色粉。贺兰山岩画多是以线代面,线面结合,这种凿磨而成的造型艺术,富有立体感,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在贺兰山岩画中,主要内容是射猎图和动物图,几乎遍及各个岩画分布点。同时也能够看到表现祭祀、自然现象和人面像的图画,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贺兰山岩画所表现的人物活动,往往和当时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特别是各种组合图案中,人物活动为画面的主体,许多画面都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贺兰山岩画的内容从总体上讲是对当时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那些不知名的创作者对贺兰山的一草一木流露出了深厚的感情。
在贺兰山岩画中,创造者对动物以及动物和人的交往场面的刻画非常生动,其中人与动物搏斗的场面,看上去惊心动魄;也有人与动物相互依存、友好相处的温馨画面。从贺兰山岩画,我们可以想象到贺兰山曾经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的天堂,在茂盛的草地上,盘羊和小鹿悠然地啃食着野草,在茂密的森林里,老虎、豹子、狼等猛兽正盯着山下的羊群,想把它们变成自己口中的美味,身披兽皮、结实健壮的猎人们正手持弓箭,准备打几只野味回去当晚餐。岩画中的人物逼真,情趣盎然。猎人或徒步或骑马,行猎有单人也有双人,还有头戴面具巧妙伪装诱惑猎物的,集体围猎场面让人如临其境,所围动物惊恐万状,到处乱窜,猎人有的围追,有的堵截,有的驱赶,猎物有的倒地毙命,有的落入陷阱,有的掉下悬崖。放牧图中牧人有骑马的,有在前引牧的,有在后驱赶的,还有携带武器护卫的。这些都是当时人们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
比拟巫术是贺兰山岩画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贺兰山岩画中的《太阳神》就是巫术内容的代表作。这幅《太阳神》岩画凿刻在悬崖峭壁上,制作十分精美,一双重环形双眼十分有神,脸面四周放射光芒,这可能是神灵崇拜的标志。在归德沟岩画区的岩画中,有诸如“大喜大吉”“天坤有神地下人”这类的题记,据推测其与古代巫术有关。贺兰口北岸入口处,在类人首像旁边的崖壁上,有竖行阴刻五字西夏文题记,汉译为“能昌盛正法”,即这批岩画能使佛法昌盛。此外,贺兰山岩画的类人首图像往往包含着对自然、祖先的崇拜,具有原始宗教的特征。贺兰山岩画中的类人首像表现得比较特殊,面目可怕,装饰古怪,可能是一种崇拜的意思。
贺兰山岩画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是宁夏的骄傲,目前对它的了解还只是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作为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重要遗产,我们要继续爱护它、研究它,让它发出更璀璨夺目的光芒。
贺兰山岩画——太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