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家谱
家谱是以宗族为载体,记叙一个家族世系表谱的历史档案文献,亦称族谱、家乘、宗谱、世系录及世谱。它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类别,与其他文化形式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我国修纂家谱之风源远流长,逐渐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民俗文化,与正史、方志互为里表,相互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夏及周边的老百姓兴修家谱之风盛行,在80年代以前,只是写名字,作世系,其他内容基本上是空白。改革开放后,进入90年代,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百姓陆续进入小康社会,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盛世修志,又兴起新的修谱热。
杨氏家族的族谱最早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间,由文本家谱和画案两部分构成,前者是详细记述家族或逝者的档案,通常不轻易示人,后者一直悬挂在族长家的正堂上,逢年过节或家族中有婚丧喜事时,供亲友祭祀。
一、杨氏家谱的衍生
杨栖鹤老人说,据我父亲讲,我们老杨家的族谱最早供奉在庄浪县东门外杨家大河的杨氏宗族祠堂里,谱系非常庞大。每年的大年初一和清明节,三庄杨家(杨坡村、杨堡村,刺林湾)的长辈都要拿着丰盛的祭品步行30多里山路前去老庄祭奠,老庄上的人戏称我的祖宗为“荒杨堡人”,意思是有没有你们无所谓,来不来祭祖他们不在乎,属吊县百姓。因路途遥远,我家先祖去得早也不行,迟也不行,他们故意找茬,去祭祖的人甚至连饭都吃不上,逐渐矛盾就产生了,积怨越来越深。我们三庄的人看不惯他们仗着祖案的势欺负我们,被逼无奈,上祖们召集三庄的人决定选些壮年汉子,以上坟为名,夺回族谱中画有祖宗太爷的画案,就地立坛,不再去那么远祭祖了。谁知人家早就意识到了我们的目的,提前把文本家谱锁在祠堂中的箱子里,谁也无法靠近,挂在正堂中的画案派人把守得很紧,但我们这边去的人还是使用调虎离山之计,抢来了祖宗太爷的画案,从此两边的关系就算决裂了,去庄浪杨家老庄祭祖的路彻底堵死了。
说到我祖宗太爷的神案,有一段传说:老祖宗是山西杨家寨人,当时朝廷有个制度,谁要是犯点错误,官府就会将全家强制移民。我的老祖宗本是翰林学士,有次出外,因长途跋涉,口渴难耐,顺手拔了路边田野里的一根萝卜解渴,遭人举报,招致全家移民至甘肃的庄浪县,后人为记录这段历史,把祖宗太爷的神案画成一位老者坐在凳子上,手中抱着一个萝卜,别的家族就称我的祖宗为“萝卜爷”。祖宗太爷的神案抢过来后,色彩陈旧,人物基本看不清了,抱着个萝卜很不雅观,族人希望掩饰掉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就决定让我太爷杨魁山画一幅能展现祖宗太爷光辉形象的祖案。经过三庄长辈的聚议,祖案的长度定为九尺,宽度为四尺;祖宗太爷头戴乌纱,身穿蟒袍,舒展地坐在圈椅上,很是威严。
5. 杨栖鹤在山西洪洞县寻根问祖(2015年)
二、祭祖
杨栖鹤老人说,按照规矩,祖案在三庄轮流奉祀,三个村各推选一名会长,每年寒食节过后,各家收一斗杂粮,规整后送到祖案所在村,指定一户村民专门喂养一头猪,第二年的春风节气三天前宰掉,用于祭祖。按照规定,猪的净肉必须达到180斤,多余的肉归主家独享,不够的自己补上。历年春风节气杨氏家族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祖仪式,主祭地点选在位于老庄村南山的公祖坟前(埋葬年代不详,山向为辛山乙),首先搭建一座八卦棚,摆上四席贡饭。这几天三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齐聚于此,统一听从指挥,完全为祭祖作准备。
清朝末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祭祖仪式由祀土和祀祖两部分组成,所有程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逐项落实到人,环环紧扣,不得有误。仪式开始前,四个吹鼓手合力演奏,祀土者为杨生海,他是清朝头戴红顶的三品军功,人称“大老爷”;祀祖者为杨万顺,他曾在清朝官至前线中军,人称“小老爷”。这两位都是三庄杨家赫赫有名的人物,但都出自我们杨坡村。祭祖当天,大小两位老爷身穿官服,骑着高头大马,在众人簇拥下缓步来到祭祖现场,受到族人的欢迎,好不威风。
宣读祭文和供祖两项仪式把祭祖活动推向了高潮,随后村里的大事和要事都在这个时候解决或者达成共识。仪式结束后,将180斤猪肉按户头平均分掉,各家有份。清理完现场后各自回家。
各村又在清明节进行单独的祭祖活动,我们杨家坡的祖坟位于马莲滩,这里共埋葬有七辈106人,山向为辛山乙。全村人先一天必须祭奠完自家的先祖坟,清明节早上,全村男女老少齐聚马莲滩,祭奠完祖坟后,由村里的长者在宗祖坟前,主持解决村里的纠纷,大到族人之间的矛盾,小到家庭的琐事,尤其不孝敬父母的逆子在坟前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拷打和族人的唾骂。这场活动能有效地震慑族人大逆不道的行为。这项仪式一直持续到1956年,因政策的限制而终结。
而今,族人已经放弃了在马莲滩祭祖的习惯,但杨栖鹤老人生前每年还是坚持率领子孙前去祖茔祭奠。
三、家谱的编纂
大家在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串亲戚时能见到的只是画案,上面签有逝者的姓名,通常不立传,挂出来仅供祭拜,表示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祖上的护佑,后人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需跪拜,不能忘记祖宗的恩德。真正详细记述族人生平事迹和生辰八字的资料都在族谱里,它犹如宗族档案一般特殊地珍存着,专人专管,只是在特定的时候拿出来查阅或增减。它是家族发展历史的记录,应视为家族神圣之典,族众都会珍惜保存,竭力保护,代代相传。
杨栖鹤老人说,据他父亲讲,三庄杨家最早是由兄弟三人繁衍而来的,均属一祖之后,互不通婚。关于族谱,其他两个村里至今还保留着较为古老的文本族谱,只可惜杨坡村的老族谱在“文革”期间被烧毁了。杨氏家族现存最早的第一本杨氏家谱(文本)是清朝光绪七年的,为线装手写本,唯此一本,曾保存于杨堡村,现陈列在杨氏彩塑艺术馆中。序言中简要记述了祖宗的迁徙缘由。
现存的第二本杨氏家谱是1964年他的族爷杨庭瑞作的,现存于水岭刺林湾庄。序言里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族人修订家谱的成因。
根据杨栖鹤老人的记忆,在“文革”期间被烧毁的族谱里,序言中记述了他太爷杨魁山学习彩塑艺术的执着精神:“族仪泥捏兴,荐其山为头(山为杨魁山),弃乡访师迹,修觅周风祖,苦报艺悟深,三载掌门人。”祖案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焚毁。
现存众庄亲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杨魁山三周坛祭时眷属、亲谊所旌颂的软条幅的内容为:
6. 现存于杨氏彩塑艺术馆中的第一本杨氏家谱序言
7. 现存于刺林湾村的第二本杨氏家谱序言
8. 杨魁山三周年坛祭上的软条幅
大德望杨老大人懿行序
封君杨公者,予之至戚即武庠生,廷弼之父也,家世寒微,门第萧条,自其祖父以来,甘守清贫,率皆长着。
公于幼年业丹青,以给俯仰,后遭兵燹,时亲老子幼,公以一身经营,后能保其家室,此非人力所能蓋,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理固然也,后值清平置产业,教幼子成名,显亲光大门閭。
公予治家之道,可谓始终無愧矣,公又以行谊孚於乡里,居平为人,排难解纷,虽鼠牙雀角得公之片言輙意释而去,故公殁巳数载矣,戚里哀之,亦如始卒时,亦可以徴厥德矣,今值三周,姻親等念其思念之忱,因制锦以示予亦念,公不忘因述其生前之梗概,又擬俚词以歌曰:草有幽籣兮卉熏芳,树有君子兮群楛为,人服其长夫何长,往而不返兮使人至今其增伤。
眷親谊
光绪十三年歳次丁亥二月轂旦
据杨栖鹤老人讲:“政策宽松后,我觉得这么大的一个家族逢年过节时家里没有家谱不行呀!1982年冬季我抽空画了一个祖案,由于时间紧,画得也不太满意,但毕竟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画成后,我又自纂了一本家谱,在我的有生之年,把族谱续起来,流传于后世。这样我就上对得起宗祖,下对得起子孙了。后来在我的倡议下,族人请来了老文化人,我的表兄杜栖鸾(? —1995年)撰写了谱序(一),较为客观地记述了族系的来龙去脉。后来家族人丁兴旺,祖传手艺蒸蒸日上,三孙贤龙觉得我年事已高,2015年以祖传彩塑传承为主体给我作了传略,放在族谱里,补充为序。”
9. 杨栖鹤家的老祖案
10. 家族春节时祭祖的前奏(2013年)
杨栖鹤老人讲:“每年在大年三十下午贴春联前,我爹都要带着全家男女老幼去先祖的坟前祭祖,除了点香上供、焚烧纸钱、燃放爆竹外,还要供上事先准备好的,冲洗干净且新鲜的猪心、牛心、羊心进行祭祀,当地称‘三牲祭’。好在我现在还是按祖传的方式主持祭祖,但娃娃的时间都紧,程序也减少了许多。毕竟自己的一份心意还是得到了全面的表达。仪式开始后,全家人跪在先祖坟前,由我择定一人宣读祭文,先在坟头前诵读祀土文,再在坟院中诵读祀先文,通常用红纸书写,读完原地烧掉。”杨栖鹤一直坚守并带领着子孙将这种传统的祭祖方式延续到今天。祀土文的格式和内容固定不变,祀先文的内容根据一年来家族发展的状况,进行增减,语言短小精悍,切忌长篇大论。
按照祖传的规矩,家人仙逝在过完三周年坛祭后,都要请当地德高望重,且有文化的长者为逝者客观、公正地撰写一份生平简介,放在家谱里面,昭示后人,流传后世,以续家风。
2005年杨栖鹤的老伴杜瑞英三周坛祭时,杨家请来民俗学专家王知三撰写了杜瑞英的生平简序。
杨栖鹤老人于2016年12月27日在隆德县温堡乡杨坡村辞世,享年87岁。杨老的一生既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又是默默奉献、功绩斐然的一生。杨老的辞世是这个百年泥塑世家的一大损失,是隆德艺术之乡的一大损失,更是宁夏民族民间文化的一大损失。杨老的辞世受到了各级政府、文化单位及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和沉痛哀悼,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就是为了亲自送杨老最后一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老病死已是自然规律,尽管杨老先生离我们远去,可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他把对民族民间艺术一生的功绩留在了六盘山山区,他把德艺双馨的这种品质留给了杨氏家族乃至民间艺术的每一位后继者。杨老的一生为我们民间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这样评价杨老先生的一生:“杨老先生用其毕生探索实践于民间彩塑艺术事业中,既积累了杨氏彩塑丰富的创作经验,更收获了丰厚的杨氏彩塑的艺术硕果,让杨氏彩塑享誉全社会,为国家民间文艺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杨老先生的过世是我们民间彩塑艺术界的重大损失,让民间艺术界失去一位执着于民间艺术探索实践的长者,还使国家失去一位代表性传承人。”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赞誉杨老先生:“德艺双馨一生,真传弟子十数,留下精品百余,享誉西北,杨家荣光,宁夏骄傲。今栖鹤先生驾鹤回眸应笑慰,其子孙承五代传六代,“非遗”自有后来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管理局称道:“杨栖鹤先生一生无限热爱和追求彩塑文化艺术事业,在民俗文化领域取得了无数重大成就,自1980年至今,先后为崆峒山景区的塑像修复、混元阁室内彩塑浮雕制作倾注了大量心血,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崆峒山道教文化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杨栖鹤先生平易谦虚、生活简朴、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先生的不幸逝世,是民间艺术界的一大损失!”
2017年1月2日上午10点在杨氏彩塑传承基地举行杨栖鹤先生的追思会和吊唁活动。按照老人生前遗愿和当地的丧葬习俗,3日早上10点杨栖鹤的遗体在杨坡村的东山举行土葬。
11. 杨栖鹤与他的封刀之作《麒麟送子》(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