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写爱 右手写未来
○银川二中 李 丽
谈起我的教育教学故事,我最先想到的是我支教的那段时间,因为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学生,那是我第一次做老师,做班主任,从那时起我就体会到其实老师是个残忍的职业,一次次与学生建立感情,再一批批将孩子送走。
两周的时间太短,刚刚能叫出班上所有孩子的名字,就要开始着手写离别信了,刚刚领悟到每个孩子的特性,就要与他们说再见了。
这里的孩子并不擅长表达他们的情感。一开始,纵使对我们好奇万分,也只是在暗处偷偷地打量我们,一旦被发现就立刻躲得远远的。慢慢熟悉之后,有的孩子在老师鼓励下开始给我们写小纸条,但只是简单地表达对某节课程某位老师的喜爱,没有更多内心想法的表露。即使到了离别时刻,孩子们也是默默地流泪,默默地陪我们等车,默默地挥手送别。或许有些时候,语言才是多余的,正是这样腼腆的性格,触动了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记得有个学生给我们写的信,里面写到他感谢我们在他犯错的时候并没有惩罚他,而告诉他错在哪里,并且最后能原谅他。看到这句话有种莫名的心酸,孩子总是会犯错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很清晰的是非观,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有人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要给他们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并且能够在原谅他们的过错之后仍然爱他们。
然而在这样落后的山村,谈爱太奢侈。体格相对健壮的父母忙着在外打工赚钱,家中老人没什么文化,与孩子代沟大,谈不上有什么精神交流,兄弟姐妹忙着做家务干农活都来不及,何来空闲读你心灵的空缺。于是有的孩子早早地交上所谓的男女朋友,没事就找人聊QQ,内心的寂寞和倾诉欲想找人排遣,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孩子的确还小,但是同龄人有的小心思他们都有,很多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释放,在心里憋久了,很容易转化成对世界的敌意。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倾诉对象,并且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开导和指引,说不定可以化解孩子心中的疑惑,保护好他们对世界的信心。
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我感到这里的孩子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多艰苦,虽然在外人看来他们的生活条件很简陋,早餐只能吃油茶,每天要走好久的山路上学,但这些在他们看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如果一个人生来就处于那样一个环境,他会认为生活本就该是这样的,没有牛奶喝,上厕所没有水,众人都没有区别。不过一旦让他们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人与人的生活竟然可以有这么大的差别,他们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其中有个孩子就是去过杭州之后立志要走出大山的,这和国内的孩子出国留学之后都不想回国是一个道理。不出去看看,他们会以为世界不过是上山下山、打工务农,而当孩子的眼界开阔了,意识到他们能够靠自己的努力过上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这足以激发他们渴望改变的心理。
在农村,人们往往认为学习就是教授知识,而忽略了素质教育也需要同步跟上。正如我支教之前所想的,知识那么多,短短两周不可能教给孩子多少东西。而相比零散的知识,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学习如何处理各种情况,即所谓的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对人礼貌,懂得感恩,谦让,学会分享,等等,这些美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还是需要有人来教会他们。有些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拼了命考上大学,却发现自己不能适应城市生活,与大学环境格格不入,这都是素质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后果,造成了农村孩子情商的不足。若要想这些孩子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就应该在素质教育方面早日予以重视。
虽然只相处了两周,却已无法割舍这群天真的孩子们了。想我每逢毕业,都没有好好与老师告别,现在自己当老师了,才体会到其中的酸楚。毕竟孩子们还小,并不懂得这一别的意义,老师们却都忍不住泪流。很多情绪确实只有到了年纪才能感同身受,不过相比我们本身,其实更希望这些孩子记住我们教的那些事儿,记得人生需要自己努力,记得善良记得友爱,这才是真正对他们有用的东西。如果真的因为我们而改变了孩子一点点,那将会是最值得欣慰的事
而在我心里,会记得掰给我一半黄瓜吃的,合唱时候叫得最大声的,懂事的石宏高;笑起来一脸褶子,有点高冷,却在最后一天穿着新衣服第一个坐在教室的,成绩一级棒的石道周;吃了上顿没下顿,给我签下姐弟契约书,让人心疼的石文明;有个可爱妹妹,粤语歌唱得超棒,负责任的班长吴东云;整天笑嘻嘻,英语课特别活跃,内心却很渴望亲情和友情的石忠意;心思细腻,立志走出大山,顶着洗剪吹头的酷酷的石敏……
有一种形式的“乐极生悲”是——先知道了糖是甜的,但发现自己永远都吃不到糖。这种说法是网络上经常用来诋毁短期支教的比喻,而我们这些大学生支教队员便被认为是狠心的揭穿者——既然得不到,那宁可他们不要知道糖是甜的这回事儿。这又有点儿类似一些已经挣脱镣铐的囚徒企图告诉困境中的伙伴们真相,而这些不知所措的大多数宁可保持现在的状态。的确,并非所有的人能够接受真相,但是哪怕只有一个追求真相的人挣脱镣铐站起来,他就有走出洞穴、拥抱阳光的机会和可能。这一个人,也是构成我们行动的意义和动力所在。
支教,我们这些大学生被冠名以“老师”,南江的小朋友们也配合地成为我们的“学生”。而事实上,抛开虚无的归属关系来看,支教是一群人与另一群人的交流和碰撞,或者说是一些囚徒和另一些囚徒的。我们彼此影响,影响彼此,最终都有一个很人道的目的,那就是——相互扶持,遇见最好的自己,拥抱最美的太阳。
这段支教经历,解答了我很多教育困惑,这是在大学课堂里学不到的,这段教育经历,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让我更加坚信地走上了教师工作这条道路,这段教育经历让我懂得了为人师的快乐和价值。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这一开始的脚步就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