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课文多妩媚:高中语文经典篇目解析助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工笔画美梦,思古写幽怀——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 是中学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几十年来,有不计其数的人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与这篇文章相遇,听老师形形色色的讲解,获得各种各样的认识。我也研读了一些名家大师的赏析,为了与文章、作者更亲近,我甚至多次月下吟读、玩味这篇作品。跟所有人的感觉一样,我也觉得这篇文章确实很美,但是要读解好真不是轻而易举的。

文本的世界等待我们打开。这篇文章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从文本内容看,这是作者在表现自己的心理世界。为了安顿不宁静的心灵,特意寻求、建构了一个诗意、清静、幽美的独处空间,不仅如此,还发思古之幽怀,神往热闹、风流、有趣的江南旧俗。文章中无论是工笔描造、满蓄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还是十分艳羡、惦念怀想的采莲风情,都是作者着意刻画、编织的心灵“桃花源”,是作者暂时安放自我、栖息心灵的“园地”或“梦境”。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都有一个“灵魂思乡”的通病,常常会从现实人生遁逃到自己的心理空间,发出一些自思自想的自言自语,写出有真性灵真情怀真趣味的佳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从眼前、现实出走,超出平常的自己“来到另一世界”,出现世、忘“常我”后独对“真我”的“心理秘境”。

说传统知识分子有这种习惯,并不是说常人没有这种心理需求或体验,只是常人难以像大师一样,凭借精妙的言语艺术建构出一个引人入胜的美好意境。一切文学作品之所以美好,基础是语言,媒介是语言,关键还是语言。

没有比较,无法欣赏。我们且看原文第4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如果删减成以下版本,是不是美感、情味顿失?

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大片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叶子中间,零星地有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动了,很快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紧密地在一起,这便宛然有了一道痕迹。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曲曲折折”不仅有叠音的舒缓和谐,以这样的语词来形容不规整的荷塘,显然使它的外形获得了提升,这是一个既有乐感也有美感还有情感的用词。“田田”用语文雅、音韵和谐、富有诗意。比喻的功能不止形象化,文学家使用比喻不只是为了让人形象地了解本体。好的比喻对对象有美化和丰富功能,可以开启人的审美想象,拓展语言的表达空间。“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便有这样的效果。荷叶舒展美好的形态,通过“亭亭的舞女的裙”得到了美好的再现,这个比喻句调动我们欣赏到了一茎荷曼妙挺立的形象。前面是“田田”,再用“层层”来修饰荷叶,绿荷世界就是参差的、立体的。荷花的存在,增加了这绿色世界的美感。“点缀”那是因为恰到好处,相得益彰,而不是胡乱任性的排布,之所以用“点缀”,就是为写出画意。“袅娜”和“羞涩”,以人的柔美迷人和纯洁可爱写月下白荷或盛开或含苞的情状形态。荷花情态动人,又用一个博喻来状写:“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不停留于摹形而是为了写神,荷之态、花之韵,是晶莹的、明洁的、柔嫩的、纯美的。“缕缕”清香,才是荷的秉性,莲本是“香远益清”的高洁不俗的花种,何况是“微风过处”?比喻不是静止的、摹形的、单线的,比喻是多维的、立体的,比喻在对单向度感觉的突破中能实现表达和审美的拓展。“缕缕清香”似有若无,断断续续,轻轻淡淡,“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隐隐约约,似断实连,二者之间有相通便相连,于是通感的新颖比喻中,荷香的轻淡清雅和歌声的幽远悠扬相互映衬互相丰富优美交织。因为是微风过处,所以有像闪电般轻微而迅捷的“一丝的颤动”。在此时的心意状态下,在作者眼中,“荷叶不是无情物”,它们“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丝的颤动”在这殷殷绿意中霎时传过,就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即使水是看不见的,但是“她”必须是“脉脉的”,因为荷叶有风致,荷花很唯美,观荷的人有情意,这一处风景必须诗情画意,充满灵性。

原文第5节是这样写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我们也改一下:月光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上有一层雾气。叶子和花很新鲜,素淡朦胧。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黑影,杨柳的稀疏的影子,映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很和谐。

作者采用“流水”比喻月光,而且用了一个“泻”字,使这个句子的意境类似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凉洁净、透明纯粹,又写出了空灵静谧的月下美境。这一段作者采用各种角度和手法写月色。有荷叶为背景,水气与月光交融,形成了“薄薄的青雾”,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有动感又有美态,轻盈朦胧中有神秘静谧的气象。作者主要从月下的景象入手,以月光里各种美好的景象来表现月色。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以叶子和花的鲜嫩来写月色的莹洁,以“笼着轻纱的梦”这样轻柔的意象写月光,使得这个境界迷离梦幻、朦胧素淡。月光这种虚无缥缈的物象,月境这种淡雅朦胧的氛围,是不可捉摸、难以状写描述的,然而作者却有灵动的笔触、富足的才思。为了显现淡月之美,写出淡月之意境氛围、情调感觉,作者以“小睡也别有风味”来类比这种轻柔浅淡,让人顿有淡月之下仿佛半梦半醒、恍恍惚惚、浩浩飘飘而不知其所止的体会。月下有灌木的“峭楞楞如鬼一般”“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还有像“画在荷叶上”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一种是“金刚怒目”的生猛凌厉的风格,另一种是“菩萨低眉”的优美婉约形态,二者的组接相遇,就是刚柔相济,是美学中崇高和优美的融合,并不均匀的月色营造了光影和谐的图景。在这种光影元素和谐配置、完美组织成的境界里,所感受到的和美动人,恰似倾听梵婀玲上的名曲,轻柔愉悦,和顺畅快。

如果说4、5两节的笔法属于工笔细描,原文第6节写景的笔法则有些水墨写意的味道。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如“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阴阴”“一团烟雾”“隐隐约约”“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等叠音词、比喻描写句,勾勒了荷塘周围的景象,句中有画意,情境如水墨。甚至连路灯光的描写,似乎也是属于一种暗淡的背景色的晕染。假如把这些有画意的语词去掉,那就毫无情致和意趣了:荷塘的四面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树色一例比较阴暗,但杨柳的形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是远山的轮廓。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当然,文章中所引用的梁元帝《采莲赋》,文字那也是极好的,读来非常美妙,但毕竟只是有眼光有情思地引用,我们也就不能作为朱自清的言语成果赏读品析了。

画境思古抒幽情,美文婉约写本真。每个人都可以在文字的引导下,演绎出自己的“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