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再度双肩挑,分管实验、资料和科研
机遇丧失使我痛感派性思维与想法单纯造成的遗憾。
听到中央书记处的声音再次受到鼓舞
从知识分子中选拔干部是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继1979年12月22日自治区党委任命吴家麟为宁夏大学副校长之后,自治区党委又于1980年7月11日为宁夏大学任命了一批中层干部。在物理系,张德澂被任命为系主任,谢英、赵晋葆和我为系副主任。1980—1981学年第一学期即将开学时,由夏森和吴家麟主持,学校开了3天会。会上,首先宣布苏树铭已于8月15日出任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组书记,免去宁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接着又宣布周维去中央党校学习半年,朱何芳去北戴河疗养,到9月底才能返校,希望大家同心同德、积极工作,把宁大办好,然后进入会议正题。这次会议传达了全国教育十年规划汇报会书记处指示、自治区领导的讲话和全国师范师资队伍建设精神,然后总结上学期工作,安排本学期工作。
教育规划和各位领导的讲话可以归纳成十三个问题,涉及教育的地位、奋斗目标、指导思想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等诸多方面,全面而且深刻。其中最使人振奋的是,不再把教育看作是消费,把教育提高到不重视教育四化搞不成的地位,要求全党全民办教育、重视教育。要逐年提高教育在预算中的比重,重视发现人才,改善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要有一个大发展,逐步普及小学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开展多种形式办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在大学要大力发展文、法、商科,培养管理人才。教育地位的提高和这些具体措施都很鼓舞人心,使我在工作中一直乐观而且精气十足。传达中还有许多需要改革的问题:一是教育一定要适应经济建设需要,教育结构必须改革,与劳动、干部制度结合起来;二是加强政治教育,改革政治理论课,要结合思想和将来工作的实际,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重视智育不能忽视德育、体育;三是改进领导方法,加强领导主要是加强调查研究、制订规划、进行思想政策指导、搞好典型示范宣传,而不是什么都管起来。以我以往的体会,这三方面切中以前的时弊,针对性很强,但由于积弊很深,改革需要探索,改革取得较好的成效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我的这种估计,后来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就我个人来讲要努力在教学、科研方面贯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
区党委副书记陈冰就结合宁夏实际贯彻中央精神做了讲话。他指出,体会中央新思想,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1. 80年代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要有一个大发展,超过新中国最高水平,培养的人才要德智体三好,又红又专。2. 从实际出发,承认不平衡。3. 广开学路,把教育搞活。4. 全党重视,加强、改善党对教育的领导。执行中央指示要从实际出发,宁夏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归纳为四点:1. 成绩是主要的,要肯定。但穷是我们的实际,吃饭用钱都要国家支持。2. 历史上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既有经济的也有文化的。回族人口占30%,但大学生回族只占11.7%,中专11.2%,中学11.1%,小学23.3%。3. 教育发展快、基础差、欠账多。4. 极“左”路线的流毒未肃清,根本否定教育在四化中的作用,排斥知识分子,搞愚民政策,学校投入少,教师不受尊重。当前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也是四件事:1. 普及小学,川区实行五年制,差一些的地区实行八年制,山区的年制应更长,不要产生新文盲。2.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3. 高校办干部专修班200人、民族预备班200人。4.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回民小学、回民中学、民族班,经费优待。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办学。陈书记讲话传达时,我在想,宁大民族预备班只有40名,其实就我校的实力,还可以多招一些。为适应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我校应该发展技术师范教育。后来宁大的预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办成了面向区内外的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可是,尽管有了工学和农学专业,技术师范教育却似乎没有搞,有些遗憾。
全国师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关心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专业的设置,除了各基础学科、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以外,强调要普遍开设电化教育专业。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全国高师4.3万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0.15万人,只占3.48%;讲师1.25万人,占29%;助教2.95万人,占68.6%,培养了67.7万余名高师毕业生。当前的问题是:1. 师资严重缺乏,60%的师专教师不到100人,10%的师专教师不到50人,有些尤其是新建学校不能按计划开课。2. 队伍老化问题严重,上海师大教授平均年龄71岁,副教授67岁,讲师43岁。南京师院教师19%经常生病,年老体弱5%。3. 业务水平下降,中年教师在“文化大革命”中耽误了,新的没有学;青年教师2/3要补基础。4. 进修、科研、教学积极性虽然提高,但发展很不平衡。会议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是:立足于现在,着眼于将来,迅速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老教师用其所长,对老专家逐个安排助手继承;中年教师是教学科研骨干力量,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要具体落实到人,订人员、订方向、订任务、订计划,尽可能安排他们进修、短期讲习班,力争两三年内形成学科带头人两三个;青年教师进修以本地为主,安排教学科研,提高外语水平、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的能力。要切实保证教师进修时间,建立考核制度成绩记入业务档案。升等晋级坚持标准,不要降低。各省属师范院校为本省师专培养师资。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在领导,要切实关心教师疾苦,决不允许对教师打击,要分配研究生到高校任教。
听了上述传达,我对“文化大革命”给师资队伍带来的重创有了进一步了解,更感到“四人帮”给教育的祸害真是太大了。会议提出的应对措施也很符合宁大的实际,明确了近期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和措施,我作为双肩挑,既是具体执行者,也会是受益者。果不其然,在宁大也形成了一个教师进修、提高的热潮,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打下了基础。
校领导在会议最后讲话时指出,我校中年教师多,教学实践比某些重点大学多,要努力形成优势,发挥优势,切实做好规划,抓好师资培养工作。在强调做好开学、新生教育的同时,做好各系、处、室的交接工作后,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了具体安排。
规划中级物理实验
物理系的交接工作很简单,以前的系领导都已调出物理系,新的系行政早在学校党委上报时就已参与系内工作。张德澂主持系行政全面工作,谢英分管教学,赵晋葆分管学生工作,我分管实验室、资料室和科研。
中级物理实验室当时归理论物理教研室管理,我在新的任命前就以教研室副主任的名义在抓中级物理实验室规划。为了做规划,1980年1月中旬,我到北京大学参加中级物理实验课程和教材会议,这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二次全国性的交流中级物理实验教学的会议。第一次是1977年在苏州召开的,我校没有参加,所以这次会议对于我是很新鲜的。这次会上,我不仅得到了国内外名校开设中级物理实验许多信息,而且见到了久已仰慕的知名学者,聆听了他们的讲话或学术报告。特别是当时教育部正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在1月16日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工作会议做了重要讲话,其中的主要精神都在会上及时做了传达,使我思想认识上的收获也很大,许多内容至今还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王竹溪是热力学统计物理教学方面的权威,我用他写的简明教程做教材。这次会上能和他简短交换意见,机会难得,可惜未能深入讨教。他作为北大副校长,在会议开始的讲话中传达了1月5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从中得知,这次教育工作会议正式否定了1971年提出“两个估计”的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总结了过去工作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以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为原则,正确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坚持党的领导。我感到这是几年来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的总结,是对“两个估计”最终的批判,也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成果。我作为教师今后可以放心地从教了。
1月18日,与邓小平同志讲话仅隔两天,我们就听到了详尽的传达。粉碎“四人帮”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使我备受鼓舞,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三件大事;始终如一的政治路线、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这四个搞好现代化的前提;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的卓见,所有这些都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深刻地印在脑海中,指导着我后来的工作。听了传达,我不由得想起自己上大学时经常听到中央领导报告录音的情景,邓小平同志的报告录音播放时,同学们都议论说他的聪明能干记忆力强,大串的经济数字都能不用稿子准确说出,那时我们的心情是非常钦佩,而现在则是对他十分崇敬,充满信任和期望。我俞发觉得,我们国家真是幸运,中国人真有福气,在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之后,仍有邓小平等一批老革命家健在。倘若没有他们的工作,拨乱反正得这么快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前途亦是不可想象的。
王竹溪围绕会议主题首先传达了使人振奋的信息:中级物理实验在得到恢复之后,要继续前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教材今后由各地自行编写,教育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将挑选比较好的出版。接着他就中级物理实验的目的要求谈了三点意见:1. 根本任务是培养物理思想。物理丰富的多样性要发展,科学实验是根本手段。中级物理实验从实验方面来培养物理思想,就是要学生树立起一种观念:有物理上的想法必须通过实验手段把它实现。重理论轻实验是个社会问题,中级物理实验应该把学生吸引过来,明确物理的基础在于实验。2. 培养实验能力。实验手段日新月异,但学生实验不能盲目追求新,那样培养不出实验能力。要培养学生依据实验的不同精度要求选择和使用实验仪器,培养实验技巧。3. 培养误差分析能力。有些论文水平不高,常常因为他们实验结果的误差不大清楚。普通物理实验对误差分析不能涉及太多,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在中级物理实验中非常重要,要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误差分析能力,为将来从事科学实验打好基础。
另一位著名的学者虞富春教授在会上也做了很具指导意义的讲话。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点:1. 我国实验水平较低,需要大力培养实验人才。美国整个社会技术水平很高,机械加工能力、电子学能力都很高。他们6小时能完成的实验,我们的学生完不成,中级物理实验的时间要增加。中国人的理论水平较高,而动手能力很差。2. 中级物理实验的特点在于综合性,物理思想就体现在综合性上。综合实验不可缺少的还有化学和金属加工,外国的一些实验室都有金属加工车间,许多零件都是科学家自己加工出来的。我国高能所一个零件加工不出来,68岁的美国费米研究所所长亲自到车床上加工出来,说明美国物理学家的动手能力。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在两名工人当助手的情况下,做出了小型加速器。搞物理不仅要有巧妙的构思,还要有熟练的技术。3. 讲课如果讲得很细,学生没有问题,那就坏了,容易养成思想僵化。实验如果按老师的办法做得很好,给80分;即使他做得不好,要求从新做做得更好,给100分;如果还不满意,又来做做得更好,可以给120分。如何看待教学质量,是教得一点意见没有好,还是让学生思想活跃,脑子里有许多问题好?是严格要求使学生有意见好,还是把着手做实验,让学生顺利过去好?那种该得奖?培养实验的作风很重要,一要严谨。科学实验没有严谨的作风,就会损坏仪器设备。二要耐心做平凡的工作,不怕枯燥无味。做一些实验容易,把一个实验做好难。4. 中级物理实验中经典实验一定要有,先进的仪器多少得有一点。不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先进仪器,而是培养他们应该怎样使用先进仪器,如何体会先进仪器综合设计的物理思想把它用于探索未来。还应该有一个大的实验,实验的目的不明确,让学生去观察。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不是预定的,实验中发现异常现象,如果能抓住它,就可能有新发现。5. 教授讲基础课,一是要给学生打好基础,二是要发掘人才。人才的发掘要从一年级开始发掘培养、因材施教,优秀人才都是在导师启发下走上成功之路的。有的国家人才培养快,就是因为专家都去代课发现人才。
虞教授的讲话我完全赞同。搞物理既要有奇妙构思又要有熟练技术,我在前面的教学中已有体会,听了他的举例讲述就更深刻了。关于如何才算好课?虞教授讲得很生动,根据我的体会,要普遍做到还需注意两个方面:对于授课教师个人来说,既要对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有全面深入的掌握,备课娴熟才能在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时带有启发性。要防止因要求讲课不宜过细而备课粗糙不花力气,又要把严格要求和启发积极性相结合,做到严谨治学。不能让学生把“怕老师”当作学习动力,要通过巧妙的教学方案设计,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校来说,要形成正确评价授课优劣的标准体系。既不能把一味迎合学生,把什么都讲得仔仔细细的课评为好课,又要防止把因备课不认真而造成的讲课粗糙,误认为是好课。过去我虽然建设和管理过实验室,但对实验课只有普通物理和电工无线电两方面的经验,对于中级物理实验考虑得不多,固而虞教授有关的讲话对我后来全面抓实验和科研工作很有参考价值。
这次会议就课程的目的要求、计划学时、选题原则与必做和选作实验的确定等等都进行了讨论,还涉及实验建设的各校分工和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会间参观了北大、清华、北师大相关的实验室,复旦、南京、南开、武汉、吉林等大学介绍了他们的经验,一些厂家和高校还推出了许多中级物理和普通物理实验产品。会上,北大的一些光学的演示实验,特别是激光全息和激光炮的演示,还有清华的氦液化和电镜使我开了眼界。各校的经验都值得借鉴,但他们的人力(十几个人还嫌少)和设备我们都无法比拟。我记录了许多仪器产品的生产单位,为将来可能的采购做了准备。在讨论中我如实地反映了宁夏的情况和要求:工作在边远地区,人少、任务重、事情杂、社会工作多,时间少、资料少、设备少,有些人不安心,因此教学水平低,科研较难开展。建议教育部直接抓一批设备分配给边远地区,并且配备相应的人力。
会议结束回校后,回到系里我就抓紧时间制订中级物理实验建设规划,编写进口仪器订购单。由于此前我曾花了四天时间去兰州调查进口仪器设备,这次又参加了北京的会议,我的体会和调研结果都自然地体现在规划中,只可惜由于缺人少钱,规划成了一纸空文,而进口仪器订单也是白费力气。不过,到1984年学校申请世界银行贷款时,我的调研结果还是起了一定参考作用。
听取教师意见,理清工作思路
1980年除了我去北大,李可还到北大、清华、北师大、南开等高校看了实验室建设,张让宾也参加了全国性的实验会议。因此,物理系从全国获取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信息比较多,加强建设的意愿也比较强。我趁此机会召开了实验室建设座谈会,就实验课地位、是否独立开课、实验室布局等问题展开讨论。李可、徐永谦、马友谅、张让宾和秦庚生等有实验室工作经验或正搞实验教学的同志都参加,谢英分管教学也参加了会议。李可介绍了他到外地大学考察的情况,徐永谦就提高实验的地位、加强演示实验、实验员的培养、实验设备的更新、实验室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其他老师也都谈了意见。大家突出的感觉是实验课不受重视;设备陈旧而且分散,利用率不高,应该适当集中,提高使用率;实验课独立开设大有好处,但目前人少任务不固定,尚无条件。听取意见后,我明确了工作思路:先要清理整顿实验室,摸清家底,提高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同时要着手培养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专业队伍,不断争取改善实验条件。
清理整顿实验室
清理整顿实验室,先是让各实验室各自清查现有仪器设备,做到账、物、卡三具备、三符合,材料账物符合。然后我带人逐个验收,过去拉乱了对不上号的,我凭着记忆,大部分都给对上了。但是,仍有极少量的小物件做不到三符合,使我总觉得这项工作不够完美。接着是合并重组实验室,把外系课实验室的设备、材料以及其他实验室的某些相关设备、材料分别划给普通物理实验室和电工、无线电实验室;把“文化大革命”前原属于中级物理实验的某些内容,调给普通物理实验和无线电实验;建立通用仪器室,把各实验室利用率低、又可供全系使用的仪器设备,集中保管,供系内外借用,也可供校外有偿使用。
建立专职队伍
“文化大革命”前我就很注意实验室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培养。但是限于经费,只能在职就地进修,而且,只有口头上的要求,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保证。有的人按要求去做,张兰芳就是典型,她自觉抽时间进修了物理系绝大部分课程,做了普通物理、电工无线电和中级物理的全部实验,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后来独立开实验课,成为一名高级实验师。也有人在实验室工作多年,技术上并没有提高,只能局限于管理工作。那时,教师少,实验教师像走马灯一样替换,总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搞实验,一两年后就转到理论教学了。因此没有人持续钻研实验教学,个人积累的实验教学经验也没有得到传承,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普通物理实验的内容虽然有少量基本测量实验,但也安排了许多验证性实验,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学生经过电工、无线电和中级物理实验后,对物理实验方法仍然缺乏系统的了解,对误差分析许多学生没有掌握,特别是不会根据不同的实验精度要求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手段。毕业出去教中学、大专很难培养学生从事物理测量非常重要的误差分析意识,根据我的实验教学体会和参加有关学术会议的启发,针对过去存在的问题,我形成了一种想法:把物理实验教学系统化,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精度的基本测量方法和典型的物理实验方法,掌握目前实验室能够提供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深入掌握基本的误差分析,培养根据实验精度要求选择实验手段和方法的意识。要实现这种想法,首先就需要有专职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普通物理实验还必须改变其从属于普通物理课的地位,不仅要独立开设,而且要编写系统性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物理实验教材,增加讲授的学时,减少验证性实验,注重基本实验手段和方法,加大综合性实验比重,增开设计性实验,与中级物理实验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针对当时搞实验的人少、年龄断层的情况,我和系主任商定,动员担任理论教学效果很好的中年教师转到实验教学岗位,做专职实验教师,形成实验教学的教师梯队;同时增加实验室技术人员,争取成立实验教学教研室。这项措施在1981年着手实施,普通物理实验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学梯队,增加了实验室技术人员和保管员,担任普通物理实验和中级物理实验的教师、技术人员组成了实验教学研究室,李可老师担任主任,张让宾、高永年两位老师任副主任。从1981年下半年开始,物理系的普通物理实验实现了独立开课。不过,教研室主任的任命是直到1982年5月20日才由学校下达的。由于物理实验由专职人员单独设课,实验的地位、教学质量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在物理系逐步形成了由初、中、高级职称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例如高永年老师后来不仅成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授,而且担任了物理系主任,对物理系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严格要求,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独立开设和教学梯队的建立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但是要使实验课达到预期效果,还要有配套措施。一是建立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实验教学规程,从物质和秩序上提供保证;二是按照前述的想法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思想和技能;三是对教师备课和学生实验提出严格要求,以保证实验学时的充分利用。这三方面我都下了功夫,不再详述。值得回忆的是:1. 实验课增加了讲授的学时。例如,为提高实验地位,应实验教师提出的系领导带头讲实验课的要求,我编写了误差理论初步的讲义,担任了实验课绪论部分的讲授。又如关于长度测量,先要介绍目前国内外进行长度测量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及其精确度,使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才重点讲授本实验室的各种测长手段和方法。2. 提出了检查备课的要求。例如讲授部分必须有详细的教案和讲稿,指导实验部分的教案必须有实验重点、向学生提问的问题,每套实验必须有不少于10组的实验数据及其误差分析。3. 学生在实验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间实验室开放,上课时先要回答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要领、安全措施等有关问题,基本通过后才准许进入实验室。4. 实验报告的批改着重数据和误差分析,学期末增加了笔试与口试综合的考试环节。通过这些措施普通物理实验课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遗憾的是,后来由于我和其他教师尤其是中级物理实验教师的工作变动,我最初的想法,没有机会得到完整的实现。
提出物理楼的设计要求
随着物理系招生人数的增多,在校生规模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了两倍多,物理实验设备也逐年有所增加,实验室面积就显得太小了。加之,物理系那时使用的旧主楼的南配楼是教室改造的,水电设置不能符合发展的要求,又年久失修,所以建造物理实验楼成了我们迫切的要求。我请后勤的同志仔细检查了南配楼现存的问题,并向学校提出了申请。那时学校很重视实验室建设,例如1982年12月传达学习中央领导在科技发奖大会讲话、布置制订科研计划和实验室建设规划的会上,校领导就曾表态说无论花多少钱也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保证开出来,包括基建。旧主楼的北配楼,是在低标准年代修建的,质量最差,已属于危楼。所以要先建化学实验楼,接着就准备兴建物理实验楼,学校让物理系提出设计要求。我在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上报了实验室布局和水电要求的方案。针对普通物理和电工无线电教学中演示实验越来越被忽视的弊端,我要求在物理楼东端一、二、三楼设置供百人使用的阶梯教室,分别供普通物理和电工无线电授课使用,在其讲台的隔壁设演示实验仪器室兼演示准备室,演示准备室有门可以将准备好的演示实验直接用小车推到阶梯教室的讲台上。在一、二、三楼演示仪器室分别存放力学和热学、电光原子物理和电工、无线电演示设备,供教师上相应课程使用。学生实验的安排是,中级物理实验设备较重,安排在一楼,普通物理实验在二、三楼,无线电实验在三楼,四楼的水平地板大教室,供高年级做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使用,其他选修课和专门的实验室在四楼。楼中还有一些小间,是准备给科研实验用的。楼顶最高的一角,暂时是空的,准备将来有条件时,添上园屋顶,做天文观测,供天文选修课使用。此外还提出了太阳能浴室的要求,供给某些实验结束后洗浴用。正式的设计图纸出来后得知,我们提出的要求绝大部分都被采纳了,我觉得这次的实验室布局在当时考虑是比较完善的,希望在物理实验楼建成后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1984年物理楼建成,1985年物理系搬迁,从此物理系有了专用的楼,促进了物理系和实验室的发展。遗憾的是物理系搬入时并没有按设计方案布局,演示实验仪器与准备实验室有些被挪作他用,普通物理和无线电课程的讲授依然缺乏演示实验,这样一来,两课程都不可能取得完美的教学效果。本来是实验楼,没有考虑党政管理用房,可是后来都搬进去挤占了实验用房,电工实验室原计划在楼外另盖,后来也没有实现。这些问题直到世纪之交合校后,才通过新建和调整得到了解决。而原计划的外貌为一个圆顶的天文观测室至今也没有建起来,时间久了,可能人们已经遗忘了。
科研和资料室工作
比起实验室工作,在科研和资料室方面值得回忆的事情不多。从建校开始刘继曾就很重视科研,那时物理系虽然也有所动作,并且是搞实际应用,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后来又赶上低标准,没有出什么成果。1965年江云曾提出重视和开展科研,可是马上就来了“面上四清”,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更不可能出什么科研成果。“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开展过少量应用项目的研究,突出的是晶体管彩色电视机的研制成功,可惜不知道转化为生产力,没有继续改进,更没有投产,不久市面上出了正规的商品,这项成果就失去了价值。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在宁夏大学李崇靖、刘畅畅与银川毛纺厂合作研制的用于提花毛毯编织的电子设备、徐正敏等研制的“三相电机断相保护装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以来,科研日益受到校领导和部分教师的重视。1979年宁夏物理学会、宁夏数学学会、宁夏化学学会等相继成立并挂靠在宁夏大学,同年12月22日学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学报编辑委员会,朱何方任主任,吴家麟、王十仪、张德 、李佛奇任副主任,何乃光任秘书长,江汗青任副秘书长,另外还有24名委员,其中物理系曹慰慈出任委员,我也被特邀为委员。1980年5月自治区科委开会,传达学习了关于布置“六五”规划的文件,强调了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提出了科研机构调整的意见和从1981年起执行的自治区科研组织收入和留成的意见,同时落实了1980年的计划。我参加会议的突出感觉就是我们与自治区的要求相距太远,重大的项目(包括科研、推广、引进和引进消化吸收)我们一个也没有,目前似乎无从考虑。如果申请了重大项目,要完成它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有课的情况下,如何给予时间保证;二是申请到经费,采购跟不上,缺人;三是机械加工设备跟不上。第一个问题系内还可以解决,而后两个问题只能给学校提出意见,创造条件予以解决。
当时物理系的面临的情况还不是这些问题,而是在思想上还不够重视,中年教师外文基础还不够扎实,青年教师急需补课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人中间存在着科研可有可无和搞科研会冲击教学的思想,这种想法不仅物理系有,在全校也有普遍性。参加多次全国的学术活动,看到外省许多师专都很重视科研,对比物理系的情况,我很着急,长此下去作为本科院校还比不上师专了,更不用说为经济建设服务了。作为主管科研的系副主任,我除了会上要求、会下交谈和通过编写系科研计划进行督促以外,就想用制度来规范系内的科研行为。于是在1981年实验室调整工作就绪后,针对系内当时的情况起草了一个《物理系科研工作暂行条例》,全文如下:
1. 物理系科研工作应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方针,以应用物理的理论和技术、实验室技术、教学研究等为主,并创造条件逐步开展基础理论的研究。
2. 所有科研课题都应对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做科学分析慎重地做出决定。一经批准就应坚持到底得出结论,不能轻易下马或改变。
3. 科研任务按个人自愿与组织分配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责任到人。分散的项目每学期至少汇报一次,重点项目成立专题研究室,由该室主任具体负责。系分管科研的副主任要经常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督促检查科研进度。
4. 科研时间原则上应按《高教六十条》规定,保证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有30%的科研时间。但在具体运用上可以结合个人教学任务情况分别采取相对集中(如两年教学一年科研、一年教学半年科研、或一学期教学一学期科研)或完全分散(每学期保证30%)的办法,但平均每人每年不得少于500学时。
5. 没有恰当科研题目的教师应该利用科研时间做科研准备工作或教学研究工作。教学研究工作包括编写教材(教科书、习题集、、实验集、设计图册、补充讲义)、教学法资料、研制教学演示设备等,其中确有创见、水平很高者,应作为重要科研成果。科研准备工作包括阅读、收集整理中外文资料、撰写综述性报告以及为寻找应用课题而进行的社会调查等。确有水平的综述性报告应作为重要的科研工作对待。译文的工作量可暂按讲师1000字记1小时、助教700字记1小时计算。其他可按教研室评议、领导核准的工作时数计算工作量。因某种原因未能全部修完本科课程的助教、助理工程师,经领导批准可用科研时间进修,但必须有成绩考核。积极提倡实验员、资料员、管理员参加科研工作。
6. 科研成果都应做出科学鉴定,鉴定一般由熟悉此项业务的教师参加,必要时应聘请专家或送外单位鉴定。对于教学研究成果及科研准备工作的情况均应以实物兑现,不能单凭口头汇报。每学期应组织一次汇报会,检查系内科研工作进展情况。
7. 科研、教学研究成果应尽量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渠道予以公开发表,必要时可将成果编印成集。对于科研取得成绩的应按成果水平予以奖励,对于不能完成科研任务的应予批评,乃至减发、不发年终奖金。
这样一个要求很低的条例交上去以后,一年多时间系里既没有和大家见面,系领导也没有开会讨论,中间虽然催促过但还是拖了下来。1982年我又向校领导周维、岩锋提过意见,陈述不大力开展科研的严重后果,他们也为此很着急,并且再次在全校号召开展科研,但是科研会冲击教学的想法在校内还是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科研的开展,我起草的科研工作条例始终没有上会通过试行,这又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尽管如此,我还是尽量发动中老年教师搞一点项目,给青年教师创造从事科研的条件,比如组织他们搞翻译提高外语水平,成立了科技资料翻译小组,分为英、日、俄三个语种,承担了外贸局和一些工厂的资料翻译工作,还以物理学会名义出了书。
1982年12月学校召开会议,根据自治区党委的通知,组织大家学习中央领导在科技发奖大会上的讲话,布置各系申报1983年科研计划和实验室规划。会后,我为了做计划,对近3、4年内系里的科研情况做了统计:论文总计21篇 ,其中曹慰慈与他带的研究生就占了5篇 ,为数量最多;综述性和科普报告共18个,其中我最多有5个;译著共7部,其中我有2部;电视教学片共5部,均由高永年、乔立恭等编导、拍摄;还有5部教材、4篇 教学研究论文和4篇 译文。正在进行研究的项目有:半导体光敏特性研究、卫星直接接收、太阳能利用、地震测报、天文观测等应用项目和核物理(n-d散射)、基本粒子、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等理论研究项目。
这些已经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项目,有些是有价值的或在当时是很有意义的,有些是属于科研准备的或科普的,虽然大部分水平都还比较低,但与以前比较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从事科研的意识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中开始浓了,这是我在从事系内科研管理的逆境中得到的一点宽慰。
1980年5月初,为6、7月份将要召开的自治区和全国的图书馆工作会议做准备,学校召开会议讨论图书馆工作条例草案,让大家提意见。工作条例明确了图书馆是教学科研重要机构,学校成立图书馆委员会统一掌管全校图书资料、统一安排人员培养提高,系资料室受双重领导,建立又红又专的图书资料队伍,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学校领导据此提出,要充分认识图书馆的性质和作用,迅速恢复、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藏书建设,建立各系教师和图书资料人员职称评审小组。还要求各系分别联系实际,提出对于图书馆、资料室改进工作的意见。学校重视图书馆与资料室建设,我的工作就很顺手,所以制度建设、对青年人提出进修要求、图书资料全校统一编号和藏书建设都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特别是当时影印的外文图书和期刊比较便宜,学校的经费相对比较充裕,我们着眼于未来,在曹慰慈老师的协助下,所有重要的物理外文期刊和当时影印的重要的物理外文参考书都订阅了,建立了内容相对比较充实的外文资料室。可惜的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学校经费异常紧张,影印资料又为原版所取代,有些外文期刊被迫停止订阅,这些期刊的中断使其原已库存的价值也大打折扣了,这又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失去建立学术梯队的机会
在业务的春天里,我每年都参加讲习班或学术会议,这使我能够接触到学术前沿,给我创造了开新选修课和向科学前沿迈进的机会。不过,我也深知,只靠一人孤军奋战,是很难形成气候的。何况我又身兼系副主任,学会秘书长,学会刊物的撰稿、编辑、校对以及《宁夏大学学报》审稿等多项工作,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我在努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同时,必须加速培养青年教师,迅速形成学术梯队,才有望将来有所成就。面对人才断层,靠外省区支援的可能性很小,必须立足于本系培养。1978年恢复高考后时入学的,集数年中学毕业生之优秀者,品学兼优的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此很有体会。我向系主任建议,在他们中间优中选优,参加下一年级的教学辅导,相当于见习助教。经过培养和考查,确系优秀者毕业时留校,再提供机会继续深造,定可加速物理系教师队伍建设。张德澂老师也早有此意,故而我们一拍即合,在征得党总支的同意后,我们分别在该年级学生中物色对象。
虽说是优中选优,进入眼界也不少。不过,有的学生被张老师或其他老师选中,有的志在考取其他应用专业的研究生,我只好从年龄偏大的学生中物色给我的课程做辅导的对象。在(1)班选的是李开柱,他是年级党支部的委员,群众关系好很有威信。他不但勤于思考,而且特别细心,主要课程的考试成绩总是在98分到100分之间。这使我很佩服。我在大学低年级,虽然考试成绩都是优良,但没有得到过全优,总是在枝节问题上不够仔细。和李开柱在一个教学科研群体里,定能弥补我的不足。在(2)班选的是刘萍梅,她也是党员,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是拔尖的。她没有读过高中,是靠自学考上的大学,这样的毅力也是我所需要的。在我的指导下她翻译的质量迅速提高,在前面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
在我的指导下,李开柱和刘萍梅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在做好下一个年级的辅导答疑和批改部分作业及其他工作的同时,他们自身的学习丝毫未受影响。有关方面对此都是比较满意的,他们毕业后留校应该不成问题。然而,事实远非如此。1982年11月5日校党委发出《关于做好毕业生分配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通知》,11月7日召开了毕业生毕业教育动员会,自此在毕业生中间抓紧进行毕业教育。学习十一届六中全会文件和国务院关于毕业生分配的有关政策,在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基础上,着重进行革命理想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毕业生来源于城市多农村少、川区多山区少,而农村、山区需要量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动员学生自觉服从组织分配,接受党和人民的挑选。号召毕业生到农村去、到山区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教学第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并且要求党团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与此同时,系里开始紧张地进行毕业分配方案的制订。那时毕业分配主要由系党总支(包括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员系副主任)负责,吸收党外的系主任参加。我是分管科研和实验室资料室的系副主任,那时还没有入党,自然无权过问学生分配问题。而且,我是充分相信党组织的,只是埋头干好自己担负的本、兼职工作,没有去打听毕业分配的有关情况,也没有和其他教师交换过意见。直到有一天系里召集教师开会,征求哪些人可以留校时,我才发现问题的严重。在会上提到李开柱可以留校时,突然有人发言说,据反映,李开柱“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军马场整过人。此言一出,全场大哗。“文化大革命”中整人的场面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自然会群起反对李开柱留校。等事情调查清楚,所谓“李开柱整人”完全是谎言,可是分配工作已经结束。就这样,李开柱被分配到宁夏教育学院任教,后来调回老家南京照顾老人,在一所高校里任教的同时,在技术上有所创造,并据此办起了企业。至于刘萍梅,也因她来自矿区,被哪里来哪里去的分配原则挡在了留校的门外。可是她并没有真正分配回矿区,而是分配到银川师专。过了几年虽然她又调回宁大,但是已经错过了发展的时机,她的业务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后来,她出国留学,成了旅居法国的华侨。
事情发生这样的突变,是我始料未及的,由于生气、着急,还引发了我唯一的一次心绞痛。我曾试图挽救这种学科建设上的损失,找到负责分配的一位校领导提出意见:鉴于本届毕业生质量高,希望增加一些留校名额。得到的答复是以后的毕业生质量会更高,那时再多留一些,这次不能再增加留校名额。可惜,后来的事实并没有实现这位领导的预言,接下来两届物理系都只给了一个留校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