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图书馆是一个积累、贮存、组织、分配、传播、交流、利用和生产知识、信息的世界。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图书馆如何实现其对知识的文化传承与积淀,并发扬光大成为管理者不断思考的课题。从图书馆事业的角度看,图书馆管理关系到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机构在宏观文献信息资源配置与供给方面的成效;从文化推动角色看,它通过文化的传承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演进;从图书馆具体功能看,图书馆管理关系到它所服务的人群和社会的知识信息获取效率;从创新管理视角看,图书馆管理是图书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图书馆管理概述
图书馆管理既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又是图书馆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也是融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于一体的管理学应用学科。由于研究习惯的不同,国外图书馆管理的研究成果并不关注其定义和内涵,而只关注管理方法和效果。国内在研究某一论题时首先是明确定义,而关于图书馆管理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在图书馆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产生了不同的定义。
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图书馆管理学教学大纲》中提出:“图书馆管理是指以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据,遵循管理工作的内容与程序,建立优化的管理系统、合理配置和利用图书馆资源,实现其社会职能的控制过程。”
图书馆管理实际上就是“原理资源目标”这样一种逻辑关系,意思是指按照管理学原理合理配置图书馆资源(人、财、物)来完成图书馆的既定目标。笔者以为,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必然带给图书馆管理新的启示,新时期的图书馆管理可以表述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图书馆用户需求为导向,积极创造一种具有先进文化的组织氛围,运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图书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调配,完成图书馆的各项任务。
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范畴的组织,本身就需要管理学理论支撑其管理体系。现代管理学的发展为图书馆管理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发端于企业管理领域的知识管理就被迅速应用到图书馆管理理论中来。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有三个基本的层面。管理的层面:在科学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管理进行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开发利用图书馆的知识资本,特别是加强对隐性知识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实施图书馆制度创新、图书馆组织创新、图书馆知识创新和图书馆技术创新,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图书馆在信息社会的地位。组织的层面:图书馆创建学习型组织,营造新的图书馆文化,让图书馆始终充满活力,应发掘图书馆的巨大潜力,提高图书馆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个人的层面:从“读者第一”的概念转化为两个第一的概念,即服务上的“读者第一”和管理上的“员工第一”,发现和培养知识资源工程师,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图书馆管理员从文献管理工作者转变为信息管理工作者,由信息资源专家发展为知识资源专家。
图书馆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文献信息资源、财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这些构成图书馆系统的要素就是图书馆管理的具体对象。图书馆管理实质就是对资源的吸收与配置,要达到用户满意、馆员满意的目标就不能偏废任何一种资源的建设,要努力使它们成为协同的资源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视为系统。在一个系统内可有若干个子系统,只有每个子系统都达到最佳效果,整个系统的管理才处于最佳状态。图书馆管理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不断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类增长的信息知识以及大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系统的输入;对外提供的各种文献信息和服务是系统地输出。图书馆管理包括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两个部分。微观管理是对于个体图书馆资源配置与供给的管理;宏观管理则是对社会图书馆事业体系的资源配置与供给管理。
(一)图书馆管理的特点
现代图书馆管理除了具有以往传统图书馆管理的相关特点之外,还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
图书馆管理的综合性体现在它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人力资源、文献信息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等各个层面,而且随着资源形式的变化有所改变。人力资源包括人才规划、招聘、甄选、培训、绩效管理等环节。文献信息资源选择、引进、供给则需要文献信息规律研究做支撑,结合图书馆服务对象和文献信息资源出版情况作出决策。财力资源包括经费获得、经费安排等,是关系到图书馆能否正常运转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物质资源涉及图书馆建筑、设备等实物资源,是图书馆存在的建筑环境和技术环境要素。
2.理论性
任何一门管理学科都不可能脱离理论的支持而获得发展,图书馆管理亦不例外。图书馆管理不仅从图书馆学研究发展中汲取营养,更多的是作为一级组织结构从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领域获得新的理论支持。理论性应是图书馆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轻视理论,不学习、不研究、不借鉴,其直接后果是目光狭窄,观念落后,管理水平普遍低下。一种实践活动,如果没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其结果必然是盲目的。因此,图书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就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管理学的最新成果,吸收实践中获得的管理方法,融合成为图书馆管理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3.实践性
管理理论和思想本身起源于长期的实践活动,从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管理到现当代的其他管理理论无不都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可以说实践性既是验证理论正确性的方法,也是产生管理学思想的需要。图书馆管理是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事物。中国图书馆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图书馆事业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图书馆出现、壮大,发展到今天,动辄上百员工,过千万经费的图书馆比比皆是。图书馆管理也是在管理活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并进一步指导图书馆管理实践。
4.科学性
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实践的发展。从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和当代图书馆的工作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图书馆工作是有规律的。图书馆工作内在需求需要管理的发展,管理的发展也促进了图书馆工作的进步,这说明管理具有科学性。其次,图书馆管理是能够应用科学知识的领域。比如,读者行为、员工绩效研究涉及心理学知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管理是建立在计算机科学基础上的。最后,图书馆管理内容可成为新的科学知识体系。图书馆管理学的形成恰恰说明了它作为图书馆学一门分支学科的学术性与科学性。
5.前沿性
现代图书馆管理要想发展,就必须紧紧关注、追踪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并加以研究,看看还有什么新理论能够移植到现代图书馆管理之中,以切实提高当今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比如知识管理等。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关注、追踪、移植,如果仅仅限于名词,不仅无益,反而容易搞乱思想,只有切实地深入其中,弄清弄懂,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二)图书馆管理的基本职能
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机构,图书馆管理基本职能可归类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和决策的过程。当然,在实际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并不像描述的那样简单,现实中也不存在简单的、界限清晰的、纯粹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和决策的起点和终点。图书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系列进行中的决策和工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和决策。当管理者进行管理时,他们的工作通常以连续的方式也就是以过程的方式体现出来。
1.图书馆管理计划
计划是图书馆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计划工作包括定义图书馆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目标,以及开发一组广泛的相关计划以整合和协调图书馆的工作。计划工作为图书馆指明了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发展方向。当馆员认识到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以及其为达到目标做出贡献时,会有助于协调他们的活动,相互配合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目标。同时,计划还可以消除图书馆发展中的不确定性。管理者可以通过预测变化、考虑这些变化的冲击制定适当的措施来响应变化。比如,通过对数字资源发展进行前瞻性研究可以帮助图书馆调整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项目,响应用户对信息资源需求的变化。计划可以减少工作重叠和浪费。当所有图书馆的业务工作、行政事务都能够按照已经确立的计划进行时,时间、财力、人力资源的浪费情况都会被降到最低的程度。通过计划还能够对图书馆工作进行控制,将实际的绩效与目标相比较,发现存在的重要差异,以及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从计划的层面而言,图书馆计划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
(1)宏观计划是指国家针对图书馆做出的长期事业发展规划。比如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有关图书馆方面的就只有“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以农村为重点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一项。目前图书馆还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建设。因此,图书馆界应该多方努力争取使图书馆事业相关的内容更多地进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这样才能争取到国家更多地投入。
(2)中观计划主要是指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针对图书馆发展做出的行政和行业指导性规划。比如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下辖的高等学校图书工作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及其分会、省级图书馆等。这方面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图书馆事业总体规划规定图书馆发展的总量与速度,确定重点与比例,平衡各类型图书馆的建设和布局;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计划规定和完善图书馆联盟的组织形式及其结构;③专业人员的培养计划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函授教育、在职教育等多层次教育形式;④科学研究与协调发展计划包括基础理论研究、重要科研项目、技术设备和服务手段,以及引进技术与大型协作计划等。
(3)微观计划是具体到个体图书馆的计划,主要包括针对图书馆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的中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计划是由定额、指标、平衡表三部分组成:各项定额是发展计划的基础;计划的内容和任务则体现在指标上,计划就是综合平衡;平衡表是基本手段和工具。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计划是各分项计划的集合,一个馆的总体计划是本馆内各个部门计划的集合。在制定各项计划时,应明确该项计划的主要任务及其在总体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选取衡量该项计划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确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突出发展重点,规定适当比例,注意各项计划之间的协调。应当指出,在编制图书馆计划时,必须通过统计工作收集可靠的数据指标,并根据各项相关的指标,谋求最佳的发展方案。
2.图书馆组织
一旦图书馆确定了工作目标,制定了实施目标的计划和步骤,就必须设计和制定一项组织程序以期成功地实施这些计划。组织指对活动所需的资源加以组合,建立组织的活动与职权间的关系的过程。组织是发挥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完成计划的保证。组织工作是一个分工的行为,同时又是一个组织各方面进行协作的行为。组织工作还包括人事工作,亦称人员配备,即为组织的工作过程中设置的工作岗位配备合适的职工人选。因此,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必须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确立各级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职责分明,权责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和各项计划。组织职能主要要素有:对图书馆相关活动进行合理地组织,使之具有一定功能和位置;授权是图书馆馆员发挥作用的前提,管理者必须决定要授予的职责和职权,这在以业务工作为主体的图书馆显得尤为重要;尽可能使组织结构扁平化,确保完成工作的信息能够运转通畅;管理者要了解自己图书馆与相关部门间的关系及其对图书馆运作的影响。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各学院、系部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单位;后勤、财务部门则是图书馆工作运行的保障部门。
3.领导行为
图书馆管理中的领导是指一个人通过对其他人施加影响并对他们的活动进行鼓励、激励和指导,从而帮助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是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图书馆领导卓有成效时,馆员就具有高度的积极性、强烈的忠诚感和事业心,工作就会积极主动并有上佳表现;当领导者不能有效地进行领导时,他们的下属就难以发挥其聪明才智,工作积极性不高,也可能产生不满情绪。
4.决策过程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每个人不论在何种组织内或在组织的哪个领域中,都随时面临决策问题,需要在两个或者更多的方案中进行选择。从决策发生的概率看,图书馆决策通常包括常规性决策和偶发性决策。常规性决策主要包括图书馆重复发生地,并且遵循规定的政策、程序和规则。图书馆常规性决策主要包括图书馆战略发展方针、政策方面的决策,以及各项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决策,采编部门的文献采访编目原则,分类法的选择,馆藏划分方案的选择,流通部门的排架方式的选择,开架与闭架方式的选择等;财务、设备方面的决策,包括经费预算及其合理分配,设备、用品的选择等;人事方面的决策,包括人员智力结构的确定,人员更新与培训的方式,奖惩制度的制订等等。偶发性决策是图书馆日常工作中针对偶然发生事件所作出的选择。包括冲突管理、临时性工作调配等。
5.协调
协调是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可以使图书馆事业的建设或图书馆的各项工作趋向和谐,避免矛盾和脱节现象。图书馆的协调,从微观角度来看,指的是图书馆内部纵向和横向的协调。纵向协调,就是要保持图书馆各层次与系统的上下平衡;横向协调,就是要保持图书馆系统各层次彼此之间的协作,以避免各个工作环节和各个部门之间发生脱节或失调现象。图书馆的协调,从宏观角度来看,是指与图书馆外部的协调。这种馆际之间的协调,也分为纵向层次的协调和横向层次的协调。纵向层次的协调指的是本系统图书馆从上至下的协调;横向层次的协调指的是本图书馆系统方针、任务与其他图书馆系统的协调。如省级图书馆属于公共图书馆系统,除了要与整个公共图书馆系统协调外,还要同高等学校图书馆系统、科学图书馆系统及其他图书馆系统进行横向协调,使各个图书馆系统紧密联系,均衡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各种类型图书馆的功能,为广大用户服务。
6.控制
控制是对各项活动的监视,从而保证各项行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显著偏差的过程,它与计划、组织、指挥和人员配备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许多管理者认为图书馆控制职能仅仅存在于领导层,这种认识是不够的。即使是基层馆员同样存在控制的职责,通过控制来纠正业务工作的偏差。控制不仅是对现有工作成果进行评定,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判断工作发展的趋势并为改进工作提供信息反馈。可以说,没有良好的信息反馈,图书馆就无法对自己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地控制。这是因为控制的功能是通过输入、中间转换、输出、反馈四个环节来实现的。输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流的输入(包括人、资金、设备、物资、文献等);二是信息流的输入(包括各种决策、计划、规章制度等)。中间转换包括物流、信息流在图书馆各层次系统中的实际运动过程。输出包括品种数量、成本等各种指标。反馈即将输出信息回收到输入端,与原给定物流、信息流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查明原因,予以消除。这样就达到了控制的目的。反馈是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环,反馈的信息有真假之分,必须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以便对图书馆系统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保证图书馆均衡地完成工作计划,取得最佳的服务效果。
(三)图书馆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1.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1)图书馆管理是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其重要意义在于:图书馆管理是图书馆工作的整体性和图书馆事业具有全国规模的需要。图书馆工作是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它自身同样经历着既分化又综合的过程。在科学文化信息交流系统中分化出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系统又分化成各种子系统和二级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和二级子系统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不可分割,共存于图书馆系统的统一体中,共同完成向社会提供文献信息的任务。
当今,图书馆工作结构日趋复杂化,这使得图书馆的管理问题显得特别重要。科学有效地管理,是图书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没有科学有效地管理,必然导致图书馆的分散、重复、混乱和浪费。图书馆工作的水平,说到底,就是科学有效管理图书馆工作的水平。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图书馆的数量在不断增多,类型也在不断增加,同用户的联系面更加广泛。这说明图书馆已不是孤立的、单个的存在,而是一个社会化的有机整体。因此,需要通过密切管理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联系。
图书馆事业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组成的。要使具有全国规模的图书馆事业布局合理,使之协调而又有计划地发展,必须对全国图书馆事业实行科学有效地管理,以便把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当作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有效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2)图书馆管理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需要。信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自然信息、生命信息、社会信息和机器信息。对于人类来讲,每时每刻都在传递和接受着大量的信息,其核心是知识。信息是动态的概念,它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发挥作用。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管理,信息的价值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
当前社会中,文献是主要的信息来源,是信息存在的一种物质状态。在文献量激增的当代社会里,要求图书馆对数量庞大、内容复杂的文献资料进行准确地挑选和科学地整理加工,以便及时将信息传递到用户手中,这些没有对文献信息资源科学有效地管理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所以,科学地管理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前提。
(3)科学有效地管理是实现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图书馆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既是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实现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图书馆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也就无法实现图书馆工作的现代化。例如,要建立起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迅速准确地将文献信息资料传递到用户手中的信息网络,就必须加强对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科学有效地管理。没有科学有效地管理,不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水平,即使有了先进技术和设备,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现代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还取决于图书馆管理的水平。
2.图书馆管理的基本原则
图书馆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集中管理。这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管理的重要原则。集中管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图书馆事业建设要有集中统一地管理,以便协调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的工作,有目的地规划全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组织全国性的图书馆事业网;二是指图书馆业务技术工作的集中管理,即实行图书馆业务技术工作的标准化,其中包括统一分类、统一编目、统一数据存储格式和信息交换标准等。
(2)民主管理。这是我国图书馆管理的又一重要原则。所谓民主管理,就是吸收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用户代表参加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图书馆可以建立有馆员和用户代表参加的民主管理组织。建立这个组织的目的是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它在图书馆管理中起着参谋作用,其任务是:①对图书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意见;②督促图书馆工作计划的执行;③对专业人员的安排和使用提出建议;④对领导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等等。
(3)计划管理。这也是我国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原则。图书馆的计划管理就是要发挥工作计划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工作计划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和工作任务的要求,预先确定开展工作的目标、措施和步骤以及方法等等。工作计划可分为全馆计划、部门计划或某一项工作的专门计划。制订工作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留有余地。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对计划做适当地修改。如果工作无计划,就不能有效地组织业务活动。因此,正确地制定和执行各种工作计划是图书馆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4)注重经济效果。注重经济效果,就是要研究如何合理地使用人力和经费,充分地发挥图书馆各种设备的能力,建立最优化的文献信息资料的收藏系统和服务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科学的规章制度和条例。要力求用最少的经费补充用户最需要、最有使用价值的文献资料,用最经济的劳动加工整理各种文献信息,用最快的速度为用户提供各种资料,并使图书馆的各种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保证图书馆各种活动的最大效能。这些应该是图书馆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人才、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以及无效劳动,都是与图书馆管理的原则不相容的。注重经济效果,应当成为图书馆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现代图书馆的发展管理创新
现代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创新需要采用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图书馆内的工作人员培养制度、管理制度、业务结构等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实现现代图书馆人文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共同发展,采取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研究、设计、选择与实施,这样才能促进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得到综合效能方面的不断提升,实现服务的不断完善。
(一)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现状及创新的必要性
1.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现状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使得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从目前图书馆管理现代化的整体趋势看,图书馆管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原有的图书馆建设以及管理的过程中,人们都比较注重对图书的收藏,而忽视了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利用,形成了“以书为本”的发展理念,图书馆中的管理内容也比较单一,这样的运作方式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是一种阻碍,也不利于人们对图书馆的使用。另外,图书馆中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对于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也有着很大的关联,如果具备专业的图书馆管理能力的人比较少,不规范的人员结构会对图书馆的正常管理造成不利的影响。此外,有的图书馆还因为一些特别的规定使得读者的借阅受到了阻碍,比如对于没有借阅证的读者进行收费。如果图书馆在发展中总是想着如何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那么就损坏了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崇高形象,这一系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对于其自身管理的不断创新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图书馆必须在创新、转变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进行自我完善。
2.现代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现代图书馆管理只有进行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进步,这些创新能够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弥补其中的不足,使得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提升,这也是新时代下对图书馆运行的要求。另外,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主要是对人进行束缚,这种比较严格地管理形式不利于新事物的发展,也会使得图书馆的管理出现僵化的局面,对于创新是一种阻碍。当今时代是一个新理念不断产生的时代,人才与科学技术决定着在社会中所掌握的发展优势,而创新对于人才、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优势。因此,创新可以说是现代管理的潮流趋势,相应的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此外,现代图书馆在管理上的创新还是深化改革的一种趋势,在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都在新时期得到重大的发展变革之后,我国文化建设也得到了更多地关注,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内在要求以及发展目标、工作方法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从这些发展变化的内容来看,图书馆管理的创新是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而原有的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也将不再适用现代图书馆的管理进程。
(二)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创新策略
1.提倡“以人为本”,改变传统管理观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要把人作为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以人的能力、特长、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在管理工作中需要对每个员工的专业能力进行了解和分配,发挥员工的不同优势,这样也能够使工作人员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增加工作热情,起到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业绩的效果。在现代图书馆这种人本理念的管理中,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必不可少,将过去图书馆工作者被动地进行服务的局面转变为主动提供参与式的服务内容,并进行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够做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运行原则,同时也可以提升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水平。在管理的创新方面应该从服务内容以及形式上着手,提高对读者的重视,树立图书馆为读者所用的意识,现代图书馆需要管理的信息会越来越多,种类也会更加的丰富,如果在管理方面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还是只进行单纯的书籍资料的收藏、借还等业务,那么就会对图书馆的发展造成阻碍,丧失竞争能力。因此,必须进行观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中心任务,增强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
2.共同建设数字图书馆门户,推动馆际合作与共享
管理创新总是不断以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使管理系统总体功能不断优化,并保持一种最佳效果的状态。在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方面应该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城域网技术的网络管理平台,使得借还图书的业务能够通过网络来完成,通过便捷的物流系统可以增强其功效的发挥,这样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另外,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也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它能够推动数字资源的城域网成员购买制度的实现,进行读者用户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也是特色资源共享制度建立的基础。此外,积极地推动不同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关系的建立也是现代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手段之一,增加图书馆馆际之间的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以合作的形式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等都是很好的创新管理形式。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其基本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各种需求。图书馆要体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工作宗旨,必须利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成果,加大力度进行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一)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变化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那么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将具有哪些功能呢?笔者认为,其功能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社会化功能
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将既向本校的教职员工提供教育和再教育的机会,又向整个社区、整个社会的各年龄段的人们提供学习、再教育的机会与场所,这是未来大学门户开放、教育面向社会、教育平民化的必然要求。
2.信息社会化功能
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将尽快地、尽可能完整地、准确地向高校教职员工、社会公众提供他们所需的各种信息,同时,担负着信息搜集、加工、整理、检索、查询等多项工作。
3.科研服务功能
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为教师、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各种可能的文献服务,特别是文献信息资源的整理服务,也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应有之义,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
4.娱乐休闲功能
娱乐是文化产业的表征,“寓教于乐”是手段。作为一个集教育、文化、科研、信息、娱乐为一身的社区文化中心,不但要为社区、全校师生提供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娱乐和休闲的机会、条件与环境,为全校师生、社区公众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条件。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转变
1.边界从封闭到开放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是一座建筑实体,而网络可以使它的边界扩大到无限,同时使图书馆的使用价值得以外延,不再局限在馆舍实体的范围内,其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带来的地域限制。
2.资源从独有到共享
对于网络上的信息,只要与网络连接的用户,不分国家、区域、民族,可以多人共同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使文献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也更为快速。网络将分散于各个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聚合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达到“分散建库,集中联库,分散服务,资源共享”的目的。
3.馆藏类型从单一到多元
馆藏类型从“物质实体型”转向兼有“网络信息型”。在网络环境下,网上信息资源丰富,可利用价值很高,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只要纳入网络,增添各种电子文献及网络文献,馆藏资源就会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4.文献资源建设网络化
国内的多家采编中心都可以为各图书馆提供编目数据,采编人员可以在因特网上采购图书和进行联合编目。数据的网上运行极大地推动了资源共享,图书馆之间可以十分方便地利用网络互通有无。
5.服务范围从区域到国际
网络环境下的参考咨询服务以网络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为基础,参考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突破了馆藏及馆舍限制,信息可以在因特网上进行远距离、高速度的传输。实行在线参考咨询服务后,任何一个读者,不管身在何方,只要上网就可以在极短时间内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本地或本馆读者,而是扩展到全球。
网络化对图书馆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信息网络领域是新时代图书馆人的重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面临的主要建设任务就是不断促进计算机新技术与图书馆传统工作的融合。图书馆学教育也要从以传统教学内容向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质转变,要注重培养学生从网上检索、选择、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否则他们仍然只能徘徊于信息网络之外,成为信息的“穷人”。因此,拥有快速、准确获取网上信息的能力是关键。
(三)图书馆馆员的角色转型
在网络化环境下,由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管理模式的发展,要求图书馆馆员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实现图书馆馆员的角色转变。
1.网络信息导航员
网络时代的馆员是网上的图书馆馆员,承担网络信息的导航功能,主要有:网上信息的智能化检索;基于网络的SDI服务,网络SDI具有信息的流动由pull向push转换,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挖掘服务和SDI的个性化得以充分体现等特点;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OPAC联机公共检索目录与Web目录、搜索引擎,通过超文本链接和深度链接等将相关信息集中化;信息发布与信息推送任务;熟悉各专业及重要网站资源,充当网上资源与用户中介。
2.知识资源管理员
网络时代的图书馆馆员同时是知识资源管理员,其主要功能包括:信息资源过滤,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包;将信息转化成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知识资源,提高知识资源的效用;熟悉各种载体的文献、数据库和网上资源的知识产权,确认作品的合理利用并保护知识产权,确认图书馆的“特权”,维护著作权人、传播者和读者利益的平衡。
3.培训指导员
网络时代的图书馆馆员应成为用户的培训指导员,其主要作用有:培训用户,使用户掌握图书馆的技术、信息资源和文献检索技能,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以加速社会信息流动、改善信息环境为己任,培养个人的信息意识和社会整体的信息意识;阅读指导,包括传统的阅读方法指导和网络阅读指导。
4.技术专家
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应该在网络平台上实施。图书馆馆员还应该承担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咨询、质量监督、效益分析的重任,成为信息技术专家;负责管理、维护网络系统安全和信息资源传递的畅通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