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民族地区经济报道的角度选择
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全面宣传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成为新时期新闻宣传的根本任务。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报纸,肩负着宣传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各项方针政策的任务,肩负着宣传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重要职责。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如何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服务?如何进一步深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报道的服务性、指导性?笔者认为,要搞好民族地区的经济报道,必须选准新闻报道的突破口,应力求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服从和服务于一个中心,立足民族地区优势,寻找报道的切入点
搞好经济建设,离不开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而大力宣传这些优势,对充分利用优势发展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民族地区的优势综合起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策优势。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处于贫困,自身发展启动能力差,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和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才能够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为了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扶贫政策,教育科技政策,财税信贷政策,民贸政策,对口支援政策,边贸政策等等,其中最大的优惠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自治州自治条例。这些政策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政策实际上是一种投资,它比起一笔直接投入的资金作用要大得多。关键是,国家制定的这些政策,在实施贯彻的过程中,是否已用好、用活、用足。新闻报道就应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同时相应地抓住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況,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这样,通过信息的不断反馈,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驾驭政策的水平和能力,政策优势才会真正转化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二,资源优势。这是发展民族经济最根本的条件。开展对资源优势的宣传,除了有利于帮助民族地区的经济横向合作外,是帮助民族地区吸引外来资金进行资源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底子薄,开发启动资金相对不足,再不把资源优势宣传出去,资金引不进来,就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资源优势就更无法转换为强大的经济优势。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族地区占地面积64%。广阔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森林、水利、旅游等资源。资料统计,民族地区已耕种的土地面积有2.53亿亩(约0.2亿公顷),还有4亿亩(约0.3亿公顷)可开垦荒地,全国五大天然牧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草原面积约45亿亩(3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4%,水力蕴藏总量为35476万千瓦,占全国水力总量的52.5%,森林面积约为7亿多亩(约为0.5亿公顷),占全国蓄积量的38.4%,矿产资源更是储藏量大、品种多、品位高。丰富的能源,原材料资源恰好与东部沿海地区原材料缺乏形成了对比。大力宣传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就有助于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建立互补性的经济合作关系,这样不但使资源优势得到了利用,发展了经济,也会相应地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第二,区位优势。民族地区大部分是处于内陆边境地带,有2万多公里的边境线,同10多个国家接壤,开展边贸活动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内陆边境线上大都开放了边境口岸,这无疑为民族地区商品进入国外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边境贸易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显示出它巨大的潜能。据有关部门统计,1990年全国边境省区仅边贸额就达10.7亿美元。云南省27个边境县原来都是贫困县,通过发展边境贸易后,有50%以上脱贫。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区位优势,在宣传上应努力引导民族地区的群众,积极的把民族地区的商品推向国内、国际市场。
二、从各族群众关心的热点,为群众释疑解惑的角度着笔
经济报道要反映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要同广大群众,同实际现实生活贴近。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涉及部分群众的利益。在宣传报道中,如不去正视生活,遇到问题绕道走,对群众最关注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写出来的新闻就无法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将有许多深层次的新情况、新问题出现。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大都是各族群众关心的,因而会在群众中产生一些疑虑。民族地区的报纸作为宣传党的经济政策的窗口之一,就要回答广大群众深层次的认识问题。特别在目前各种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人们对许多具体问题不甚了解而议论纷纷时,就更加需要及时地把握群众脉搏,抓住热点、难点,根据中央的政策精神,做好解疑释惑的思想疏导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充分地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三、从帮助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牵线搭桥”的角度入手
民族地区绝大部分都是贫困地区。国务院划定的全国十大贫困地区中,有8个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全国还没有解决温饱的8000万人中,绝大部分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贫困地区的各族群众都希望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都渴望与外界交流,以了解更多的信息和致富的技能。作为直接服务于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地区的报纸,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传递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信息。在报道上就要有意识地选择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外地先进思想、先进经验,使之为本地人民服务,为当地建设服务,使当地从中受益的同时不断开拓思路,不断创新,树立“用人家的人才,定自己的路子;借人家的梯子,办自己的厂子;引人家的技术,创自己的牌子”的新发展观。
四、从抓好典型报道的角度入手
抓好典型的示范宣传,对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坚定人们的信念和带动面上工作的整体推进十分重要。在宣传报道中,要善于运用典型来探讨并回答发展民族经济领域内出现的新问题,大力报道按党的政策和经济规律致富的新人新事新经验,弘扬开拓精神,鼓舞各族群众发展经济的信心。对有碍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反面典型,则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报道。通过严肃认真的批评报道,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鲜明了,群众的愿望、意见、要求得到了反映,生产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各族群众投身经济建设的劲头也就更足更高了。
五、从与各族群众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入手
经济生活包罗万象,各种经济信息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乐、娱、购等等息息相关。在经济新闻报道中,抓住这些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报道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使他们从中懂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成就都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使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同集体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一起,自觉地投入到每一项改革和经济建设中去。
六、从服务性、指导性的角度入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极大地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各族群众受到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洗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们在经济建设中仍然受到许多新出现的矛盾所困扰。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报道中要加强报道内容的服务性和指导性。加强经济报道的服务性除了直接表现为企业、为群众提供信息、排忧解难、牵线搭桥的直接服务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分析和解决同各种生产活动、经济工作和经济政策相关联的问题,及其解决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的问题,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指导性方面则要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引导生产者和广大消费者正确地,正常地进行各种经济活动、交流各种经济信息,引导各族群众正确看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回答和解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样不但可增强报道的可读、可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贵州民族报》199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