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贵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 古镇名村

土城古镇:位于习水县西部,距离习水县城29公里,坐落于黔北川南结合部,西与四川古蔺为界,北接赤水市,有“川黔锁钥”之称,是赤水河中游最大的城镇之一,2005年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土城,原名滋州,古镇历史悠久,古迹甚多,文化遗产丰富。七千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此置平夷县,唐咸亨三年(672)置浙州,北宋大观三年(1109)置滋州,领承流、仁怀二县。元末明初,街民改建房屋时发现大量土城墙,故名“土城”。清代设土城里,民国三年(1914)改为区,属赤水县。1950年更名为土城镇,1965年归习水县管辖。

历史上,这里一直是赤水河中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土城以下皆通船只,是川盐和川货入黔的主要集散地,也是川黔交通的枢纽,有山明水秀、地坦人稠之称。舟楫繁忙,商贾云集,逐步形成了商埠文化、茶馆文化、山水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形态。

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土城是一渡赤水渡口。此外,红军在青杠坡与国民党川军展开激战,取得战略转移胜利。留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旧居,土城会议旧址,总司令部、中央纵队、女红军驻地旧址,青杠坡战斗遗址、盐号旧址等大量革命遗迹。2006年,经中央办公厅批准在土城修建四渡赤水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古镇传统建筑依山就势,形成层楼叠宇的群体风貌,其造型高低错落,纵向空间丰富,是一幅“高低俯仰皆成画,前后顾盼景自移”的美妙画卷。

☉远眺土城

☉古街

☉清幽大同

远眺古镇,东、西、南三面临水,北面靠山,“镇依山而建,水绕镇而流”。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沿赤水河呈二级台地分布,形成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山、水、城交相辉映,构成了古镇特色鲜明的山城风貌,体现了山地居民与自然环境依存的和谐自然的生活情趣。

走进古镇,街巷多为石板铺砌,依河道蜿蜒曲折,随地形高低起伏。老街临赤水河,还有盐码头——月亮台。沿码头拾级而上,可以看到曾被船工们那沉重脚步磨去棱角的台阶,历史在这里沉淀,岁月在这里流淌。

随古街行走,不仅可看到被川盐慢慢吞噬的土城盐号,同时也可看到船老大们的豪华住宅,还可目睹船工们住宿的“客栈”,以及被岁月剥蚀、听歌唱戏的古戏台。这里,曾经喧嚣热闹,曾经商贾云集,走进它,仿佛又聆听到鼓点阵阵、乐曲声声。

大同古镇:位于赤水河畔,距赤水市区6公里,离丙安古镇18公里,与四川叙永、合江两县毗邻,是一个经历昔日繁荣而衰败的码头古镇,2014年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大同历史悠久,据离大同场不远处的马鞍山汉代古岩墓群推断形成于东汉建武元年(25)前后。明清时隶属仁怀县(厅)河西里,民国元年(1912)归赤水。古镇依山而建,各类建筑错落有致。现存建筑多建于明末清初,主要由古街、码头、古井、民居、庙宇、会馆、碑、牌坊等组成。

清乾隆年间,朝廷对赤水河加以治理,大同为赤水河航运中的重要码头,成川黔边境洋厂杂货、花纱布匹以及当地各种生熟药材、土特产品的转运站,同时也是各方盐商、货船补充供给、修理船帆的停靠点。在这里,最有名的要数铁匠铺,旧船上所用钉、销之类的铁具成了大同主要的工业品。繁荣时,这不到300户人家的小镇,就有六七十家打铁铺,家家生意红火。据老辈人所说,那时大同少有清静的时候,一天到晚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与拉风箱的呼呼声伴着船来船往的吆喝声,好不热闹!

☉古码头

☉感受丙安

丙安村:位于赤水河中游,距离赤水市区24公里,现为丙安乡政府驻地,是赤水连接黔中各地的必经之路。村域面积134.2平方公里,人口约7200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

丙安,古称丙滩。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古人渔猎踪迹,离该村10公里处就有马鞍山大型东汉古崖墓群。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朝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丙滩场首次设立行政区划,为河西里第一甲,丙滩首次见于史书。清乾隆年间,朝廷对赤水河加以治理,丙安成为赤水河航运最繁荣的水陆码头,场上客栈、饭馆、茶馆比比皆是,商贾如云,成为中国西南滇、川、黔三省地区往来盐船和商家必经的夜泊之地。清代以来,赤水河沿岸更是酿酒坊林立,留下“一年一度开酒日,又是船家忘渡时”的佳话。诸多文人墨客专为丙安撰文赋诗,丰富了丙安的文化内涵,有“树杪炊烟夕照收,无端风雨落床头。客心摇曳青灯里,一夜滩声撼小楼”的诗句流传至今。

丙安村建于赤水河畔陡峭的危岩之上,背倚青山,三面环水,景色别致。那砌石为门、垒石为墙、依崖而建、木质悬空的吊脚楼,历经百年风霜,依然稳如磐石。尚存的古码头遗址、欢喜滩石桥、丙安纤道、禹王宫遗址、崖刻、古寨门等历史遗迹,为该村注入深刻的人文内涵。

丙安村于2008年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国家住建部等七部委评定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龙潭仡佬古寨:古名“火炭垭”,位于务川县大坪镇的乌江支流洪渡河畔,距务川县城12公里,是世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全国唯一的仡佬族文化保护建设村寨。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有人聚居于此开采朱砂,经千年积淀,造就了仡佬族独具特色的丹砂文化,龙潭也因之成为中国丹砂文化中心,并形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仡佬族聚落发展的文化脉络。

☉仡佬族民居

古寨分前寨、中寨、后寨、茶地四个自然寨,三面环山,一面临潭。建筑多修建于清末民初,至今保存完好。寨内石板铺路,石巷相连,幽深古朴,建筑奇特。道路、垣墙连通,构成了村寨军事防御体系。寨内民居大多为木质结构,以三合头、石院墙、石寨墙、大朝门、小朝门、镂空雕刻、瓦堆屋脊为主要建筑特色,门窗饰以龙、凤、麒麟、花草等吉祥图案,构图精美,雕工细腻,充分体现了仡佬族传统农耕文化。

寨内各类历史文化遗址众多,清晰地展现着村寨的古老厚重,其民间文艺活动狮子灯、花灯、龙灯、乐器、唱歌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村寨自然风光优美,建筑风格独特,集历史遗存和自然山水于一体,人文景观品位较高,在仡佬族村寨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成为全国仡佬族同胞寻根问祖的圣地、游客体验仡佬文化和丹砂文化的中心。2010年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国家住建部等七部委评定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