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神信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祖灵信仰的基本内涵

在绳文时代,日本人的生活以烧田农耕、狩猎、捕鱼、采摘为主,灵魂观是万物有灵。所谓万物有灵,就是森罗万象,悉皆有灵,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各有灵魂,如山石树木,都是神灵。在日本,很多神社的神灵都是以山岳为神体的,岩石、古树也常常会缠绕上注连绳,作为神灵降临的磐座。参见图2-1、图2-2、图2-3。

祖灵信仰,也称为氏神信仰、祖先神信仰。关于祖灵,《日本民俗大辞典》(吉川弘文馆)的“祖灵”词条中说,祖灵是清澈的祖先灵魂,叫作“みたま”。考古学证明,祖灵信仰大致是从弥生时代开始的。弥生时代,人们生活逐渐安定,以定居稻作为主,并开始了大规模耕作。在定居农耕过程中,需要共同劳动、土地会传给子孙,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家族制度,因此会祈祷家族永续、成员幸福,这是形成祖灵信仰的重要基础。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祖灵信仰的基本内涵。

一 本地氏神与外来氏神

氏神这一概念错综复杂,简单说来,呈现出二重构造。

首先,氏神的的基本含义是祖先神。祖先神是护佑“我”的本地神灵,根据“我”所归属的共同体的不同,体现为村神、族神、家神三种形态。所谓“氏”,原本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一个族群,因此,最初的氏神即为族神,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神灵。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缘关系渐渐超越了血缘关系,社会的共同体也逐渐由族群变为村落。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族的族神渐渐成为村落共同体的氏神,即大家族的族神升格为村神,而同时小家族的族神降格为小家的家神。在这种发展变化中,氏神就有了村神、族神、家神等多重意义。

其次,氏神除了本地氏神,还外括了作为氏神存在的外地大神。从历史上来看,朝廷诸神一般是登记在官方籍册的,是日本众多大神社里的神灵,其神社的殿堂一般非常宏伟。祭祀一般也是官祭,有官方的财力、物力的支持,在春秋大祭时,官方还会派遣使者进呈各种币帛与供品,因此祭礼常常格外华丽热闹。而民间诸神没有官方的财力支持,往往殿堂比较矮小,祭礼也比较朴素。朝廷诸神发展比较快,威望比较高,信仰地域比较广,可称为大神;与此相对,民间诸神可称为小神。氏神是护佑本地的神灵,随着各种灾害增多,人们开始向远方寻找力量更强大的庇护者。同时,随着外来佛教文化的影响,“劝请”[1]逐渐流行,这样,氏神信仰慢慢发生了变化,人们认为朝廷的大神拥有更大的神威,因此除了本地氏神,许多地方也从全国著名的大神社劝请一些大的神灵,使其成为当地的保护神,即把外地的大神迎至本地作为氏神,而本地原来的氏神就作为小神,成为大神的附属神灵。这样,很多朝廷的大神通过劝请遍布日本全国。劝请到各地的小神社大多采用与大神社相同的神社名,如八幡社、熊野社等,在日本全国分布较广的神大都是从大神社里劝请的神。“虽然人们自古以来的风习是以村里最有声望的人家的祖灵为中心在产土社[2]统一进行祭祀,但后来更普遍的做法是把八幡、天满等人们坚信拥有统御灵魂的最大的力量的神灵劝请到当地,使其和产土神形成主从关系。”[3]这种神通广大的劝请神经常是和本地的氏神一起祭祀的,有时也渐渐演变成为村子的守护神,发挥着产土神、村神的作用。如贺茂、春日、八幡、北野、白山等神社,都是劝请了日本有名的天神作为自家保护神的神社。因此,氏神的名号之下,其实包含了朝廷大神和本地氏神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神灵。

众所周知,按照《古事记》的记载,天照大神派遣天孙降临苇原中国,形成天皇一系,因此,天照大神作为皇室的氏神受到尊崇,伊势神宫作为皇室的宗祠,地位崇高。春日大社的祭神春日明神被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藤原氏奉为族神。梅宫社是楠氏的族神神社,贺茂社是贺茂氏的族神神社。在被称作二十二社的重要古社中,有好几个都是由族人创立的、奉天神为族神的神社。八幡神是日本信仰十分广泛的神灵,在日本全国各地,前边冠以地名的某某八幡十分常见。八幡神信仰源自九州的宇佐,宇佐八幡是日本全国八幡神的总本家,其主神是八幡神。八幡神被日本的源氏尊为氏神,所以中世以后,八幡神也作为武神受到供奉。

综上所述,氏神中包含了朝廷大神(天神地祇)和本地氏神(村神、族神、家神)这种二重构造。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人死后成神的人神,因此,天神地祇并不在其中。本地氏神中,村神是某大家族的族神,家神是某小家族的族神,因此,本地氏神究其根本是族神,即祖先神,是由故去的祖先化为的神灵。

二 氏神信仰的基本内涵

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认为,日本的神道就是氏神的传统,不谈及祖先,就无法解说神道。[4]可以说,氏神信仰是日本神道的重要基础,是日本人所有信仰的基底,是日本人人神信仰重要的文化基层,也是日本人精神世界的根本所在。

祖灵“みたま”是代代祖先的灵魂群体融合而成的一个清净的灵体,它并不是所有祖先的灵魂群体的集合,也就是说,祖灵是一个灵体,而不是很多灵体。按照神道的观念,人刚刚死去的时候,死者的灵魂是充满死的污秽的,叫作“ほとけ”(佛),是无法立刻融入祖灵的,这时候此人作为个体的“人魂”受到供奉和祭祀,每年的祭祀会使灵魂净化一些。死者祭祀都有一定的年限,各地并不统一,一般为33年或者50年之后,子孙后代们为死者举行“终年忌”,即作为个体人魂的最后一次祭祀。在终年忌之前,死者有其自己的牌位,人魂有其个人的个体性,以终年忌为标志,一直被供奉着的人魂就彻底脱去了死的污秽而变得清澈,才能融入代代祖先的灵体之中,即人魂融入祖灵,成为氏神,同时,个人的灵魂也彻底失去了自己的个体性,不再以人魂的形式存在。因此,终年忌的仪式完毕之后,有的地方就把死者的个人牌位放进河里冲走,有的地方会把牌位上的字削掉,有的地方则会把墓碑掀翻。终年忌之后,死者的遗体渐渐消亡,认识死者、记着死者的人也越来越少。

在日本人原初的祖先观中,历代祖先没有差别待遇,任何人死去之后经过一定的岁月,都会平等地、毫无区别地、毫无例外地融入自己所归属的祖灵中,成为共同体祖先神的一个小小细胞,虽然没有了个体性,却生生不息、生命不止,这构成了日本人内心深处朴素而本真的灵体融合观和灵魂归属观。因此,日本人的墓地里大多为“祖先代代之墓”,个人的墓碑是比较少的。

柳田国男认为,在日本固有的祖灵信仰中,只有两种灵魂,即祖灵和新亡而暂且没有融入祖灵的新魂。在祖灵信仰中,所有的灵魂都平等地、毫无例外地融入祖灵,因此,新魂虽然暂时没有融入祖灵,但其最终的归宿依然是祖灵。柳田国男认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每个人死后都会成为神,将死者奉作神灵,是日本人的一个惯例。[5]不过,这里的“死者皆为神”的神,并不是任意的神,而专指祖灵,或曰氏神。

三 灵魂的归处

每个民族都有关于“灵魂归处”的观念。在氏神信仰中,灵魂的归处即为氏神,这也是日本人“人死皆可成神”的思想来源。

生死隔绝是古今都承认的,那么,生与死的交界处在哪里?日本人把生死之界叫作“赛河滩”。“赛”,通“塞”,是关口、标识之意,赛河滩即作为生死交界、此世与彼世关口的河滩。赛河滩上通常会有一些不知何人堆起来的颇不寻常的、大大小小的小石堆。从此世来看,这里是死秽的终止点;从彼世来看,这里是通往神灵清净之地的第一步。京都五三昧(“三昧”即埋葬地之意)之一是叫作“佐比”的河边,在日语中,“佐比”的发音与“赛”是相同的,那里被认为是生死交界之地,是此世与彼世交界的地方,人迹罕至。

日本人原本并没有保存遗体的想法,人们认为,遗骸是污秽之物,是属于今世的,只有肉体消亡,灵魂才能摆脱死秽,获得清净之体,以融入祖灵,所以遗骸应该尽快处理掉。因此日本人以前葬法的目的并不在于保存遗体,而在于使遗骸迅速消失。人们常常把遗骸送到人迹罕至的深山僻野,这种地方是送葬的绝好地方,人的肉体不久就会不知所踪。虽然最初也会在旁边搭建简单的丧屋,守丧之人也会住在里面,但当守丧期限过去,他们返回俗世生活,之后也就慢慢把这里忘却了。有很多地方会在埋葬地上栽上小树苗,或者从水边捡来形状或颜色与众不同的石头,放在埋葬地上加以标识,称之为枕石。虽然参加葬礼的人都会清楚地记住那棵树或那块石头,但是当这些人也都渐渐故去的时候,这些地点也就自然被人们忘却,就成为普通的树林或石滩了。在日本的东北地区,每年年忌结束人们就会把坟堆弄低一些,认为尽快使这里不为人知才好。试图永久保存遗骸的习惯的确在上流社会中曾经存在过,但并未在民间普及,所以中古以前的普通日本人的埋葬地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京都周边的所谓五三昧面积那么小却仍然足够使用,这正是因为人们并不避讳肉体的消亡,甚至还祈愿着能通过肉体消亡而使灵魂能自由来去。

与其他信仰不同,在氏神信仰中,人死后并不会去遥不可及的远方,如天国世界、西方极乐净土等,而是去一个从家里抬头就可以看到的、安静清明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往往就是村子附近秀丽的山峰。随着形骸消失,灵魂就会渡过赛河滩,前往高高的山峰,随着延山麓逐渐登高,灵魂也逐渐远离和超脱现世的污浊,不断清澈,最后攀登到山顶,到达与天最近的清净之境,达到可以称之为神的境界。日本人认为,即使肉体枯去、了无痕迹,也不可能与故土彻底绝缘,每个人都将化为氏神的一部分,栖息在故乡的山川草木里,镇护山林,守护子孙的家业。春天农耕时,氏神从山上降临到田间,守护农耕,秋天收获后又返回山上,度过寒冬。在每年固定的时间里,氏神都会回到子孙家中,和子孙共享天伦,并看到子子孙孙不断成家立业、繁衍生息。

灵魂也可以转生。首先,肉体与灵魂是不同的东西,灵魂会游离出肉体。这和中国民间信仰中的观念颇为相似。灵魂具有一种超能力,它能够游离出肉体到很远的地方,去做它执着的事情,然后再回到肉体中。特别是临死之人,其灵魂经常会游离出去拜访它特别想见的人。并不是所有人的灵魂都可以随意游离,小孩的灵魂是特别容易离开肉身的,因此日本民间有许多防止小孩的灵魂离开肉体的咒术。而且人们也相信,在刚开始的一段时期,小孩的灵魂并没有完全注入肉体。氏神是灵魂的管理者,婴儿满月或满百天时要参拜氏神神社,参拜氏神时,要特意把婴儿弄哭,让氏神听到婴儿的声音,认识这个祂要护佑一生的小生命,与此同时,氏神会把灵魂放入婴儿的身体。因此,满月参拜或者百日参拜对婴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礼仪。小孩的灵魂很容易离开身体,同时又很容易转入新生,灵魂的进入和离开都非常灵活。日本有一句传遍全国的谚语,叫作“七岁之前儿童即神”,在七岁之前,肉体和灵魂的结合还不是很牢固,随时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如果小孩不幸死去,人们会认为,它被神灵召回了。孩子的灵魂洁净无垢,至纯无瑕,十分珍贵,日语中叫作“新叶之魂”,为了让它尽快重返人世,小孩的葬礼都非常简略,埋葬方法也与成人不同,很多地方甚至不设墓地。

其次,灵魂通过转生可以返老还童。经过一生辛苦、垂垂老矣的灵魂,如果可以寄宿在年轻的肉体里,就会变得年轻而健壮,从而获得更坚强的意志。七八十岁、历经人世苦难、衰老疲惫的老灵魂,要休息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转生到新的肉体,其期限正是终年忌。在日本甲州地区,第五十年年忌时,人们会折下柳条,挂上“草木国土悉皆成佛”的字样,插到墓前,这叫作“柳塔婆”。如果有一天柳条生根发芽,就可以认为安息在此处的灵魂已经转生了。日本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期,认为祖父会转生为孙子,所以取名字的时候常常给长子取名为祖父的名字,给长女取名为祖母的名字。如果某个孩子从长相到气质都非常像某个故去的长辈,人们就会认为他是那个长辈转生而来的,在一些地方,孩子一岁生日的时候会有诸多仪式,其中之一是问孩子:“你是从哪里来的啊?”一岁的孩子还不太会说话,能说的词语很有限,一般会回答“咿咿”“呀呀”之类,人们就会哈哈笑过。但如果有孩子指着墓地或氏神神社的方向说“这”或“那”的话,人们就会大吃一惊,认为这个孩子非比寻常,必定和某个长辈有着某种渊源。

日本人对死后的世界并不会感觉陌生、可怕,而似乎会感觉亲近,这也是基于氏神信仰的。氏神信仰的灵魂观、死后观大致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灵魂的驻留,人死之后,其灵魂的归宿是融入氏神,氏神并不远去,会驻留在故土附近;第二,是灵魂的回访,每年的几个节日,氏神都会回到子孙家中团聚,即使是平时,如果有强烈的思念之情,灵魂也可脱离肉体奔赴远方;第三,是灵魂的转生,如果心有惦念,亦可转生,再续前缘。

彼世在哪里?彼世就在此世,只是你我都看不到,彼世就是我们身边的空间,灵魂在此自由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