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神信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中日友好源远流长,日本是中国无比熟悉又百般陌生的邻居,地缘和文化上的亲近也伴随着精神世界的无比疏远。教科书问题和靖国神社问题,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稳定的因素。从教科书问题来说,虽然日本国内依然有个别出版社在出版否认侵略历史的书籍,但日本大多数民众和知识分子都是尊重历史、尊重客观事实的。但靖国神社问题就略显复杂,日本各地都有战死者家属,其中有一部分人就希望“为国捐躯者”能以“国家祭祀”的形式祭祀在靖国神社。而这一点就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利用,通过参拜靖国神社拉选票,实现政治图谋。可以说,在靖国神社问题中,既有政治因素,又有民俗因素。因此,从民俗角度厘清靖国神社和民间信仰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

信仰研究是对人的精神深层的思维模式的研究,本书以日本民族极具民族特色的信仰——人神信仰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历史的、系谱的、结构的研究。人神信仰研究不仅关系到灵魂、生死等文化心理,更关系到日本对战争、历史的认知和反省态度,是关系到日本的历史观、战争观的重要课题。目前中国对日本的人神信仰的了解大多局限于与靖国神社相关的“英灵”信仰,而“英灵”信仰只不过是日本的人神信仰在漫长发展历史中的近代衍生阶段,只有跳出单个历史阶段的局限,通时地考察人神信仰,才能客观、辩证地认识人神信仰,发现人神信仰历史流脉的思想文化特征。

一 对靖国神社问题的研究

2019年是靖国神社成立150周年,以此为契机,我们应该更加理性、深入地剖析靖国神社问题。

靖国神社问题是指由于靖国神社的祭神中包含二战甲级战犯而引起的各种问题,其不只是一个外交问题,更是涉及日本宗教、历史、国家政治的重大思想课题。尤其是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极大地干扰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两国民族情感的对抗。中国外交部表示,“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是否能够尊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1]但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曾表示,今天日本的和平与稳定来自阵亡者的牺牲,“对为国捐躯者怀有衷心的哀悼、尊敬及感谢的心情,带着不战之诺,仅以一个国民的立场,而非以总理大臣的身份去参拜靖国神社。”[2]而且日本方面表示,参拜神社是日本神道的一种宗教习俗,是后人对先人的缅怀和安慰,是基于民间习俗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因此,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别国不应说三道四。于是,似乎形成了交流沟通的僵局。本书致力于中日的长久友好和平,试图从日本人神信仰史的视角切入,深入理解靖国神社和日本神道中人神信仰的关系。

从中国来看,学界从各个学科领域对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进行了批判,但尚比较缺少从“日本的传统神道文化”角度进行的深入细致的辩驳。第一,历史学领域,李秀石[3]对日本近代史中祭祀政治体制的形成做了历史梳理;鲁义[4]对战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对日本国内对首相参拜的态度进行了分类整理;步平[5]从历史认识出发,指出日本右翼鼓动靖国神社参拜,本质上是为了否认侵略战争的历史。第二,政治学领域,赵京华[6]从国家神道与国体论的角度得出“祭祀之国即战争之国”的结论;武心波、张丽娜[7]从“认同”的政治文化视角指出,靖国神社是通往国家主义的精神隧道。第三,宗教文化领域,研究成果相对比较少,目前主要有刘江永[8]从日本神道“亡魂有善恶之分”来批驳靖国神社“人死不分善恶”的立场,指出靖国神社参拜并不符合日本传统宗教文化。综上,中国学界对日本神道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也较少有从神道宗教思想批判靖国神社参拜的研究。

从日本来看,学界对靖国神社问题的态度主要有两类,一为国家神道反思论,二为文化差异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简称战后)至今,一批理性的日本学者对国家神道进行了反思,代表了战后主流思想的是历史学家村上重良,村上[9]认为,国家神道是近代日本国家创设的宗教祭祀体系,与历史上的神道传统没有直接的渊源联系。子安宣邦[10]从日本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中把握靖国神社,指出要从民族国家理论方面来反省近代日本国家的宗教性,认为靖国神社即国家宗教。哲学家高桥哲哉[11]从近代国家和靖国神社的关系角度指出,靖国神社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对个人情感的操纵,靖国神社与日本近代殖民主义紧密相连,有违宪法的政教分离精神。宗教文化学家梅原猛[12]则从神道信仰的内涵指出,靖国神社是对传统宗教的屠杀,真正的神道不仅要祭祀己方的战死者,也要祭祀敌方的战死者。同时,自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保守主义政治和历史修正主义思潮相呼应,兴起了神道重估论、文化差异论。著名评论家江藤淳[13]借助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概念提出“文化差异”理论,以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日本文化的特殊性,主张靖国神社的日本文化中凝聚着日本的民族记忆,认为在靖国神社祭祀“英灵”,是和日本古来的习俗、祖灵信仰、怨灵信仰一致的,是日本传统文化。神道史学者阪本是丸[14]强调,国家神道与历史上的皇室神道、神社神道是大有渊源的。总之,日本部分学者的研究得出“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传统神道思想的体现”的片面结论,为右翼的参拜论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土壤。

从西方国家来看,主流观点依然是从战争历史、甲级战犯来认定靖国神社的政治性,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遵从日本文化的,是正当的。英国伦敦大学的John Breen[15]把靖国神社看作历史记忆的装置,批判了靖国神社参拜实施的纪念战略。而美国乔治敦大学日本文化学者Kevin M. Doak[16]则认为,靖国神社崇拜的并不是战犯的行为,而是他们死后的灵魂,而人死后的灵魂是由神灵来审判的,祭祀为国捐躯的人是国家的义务。意大利学者Fabio Rambelli[17]认为,将靖国神社问题看作国际关系问题时,东亚地政学依然以本国中心主义、排他性国政主义为主,对日本的批判显得没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靖国神社问题是一个杂糅了国家政治、国际关系和民族宗教文化的复杂课题,目前各国对靖国神社的政治批判比较充分,但从日本人宗教文化传统角度进行的文化批判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近几年日本保守主义政治家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倾向于打“文化牌”,试图从民族文化方面论证参拜的合理性。而从国际上来说,中国着重批判靖国神社的政治性,而对其文化解析的欠缺造成短板效应,使部分西方学者误以为中国的靖国批判是本国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的。因此,有必要从宗教文化角度深入对靖国神社问题的研究,只有更好地处理靖国神社问题,才能促进相互理解和沟通,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发展,为东亚乃至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二 对日本的人神信仰的研究

“人神”概念通常包含两种含义:一为人死后将人作为神祭祀的信仰形态;二为人生前即被当作神祭拜的信仰形态,如传递神谕的灵媒、教派的教主、被看作“现人神”的天皇等。本书中的人神为第一种含义,即只研究生前为人、死后为神的信仰,而灵媒、教主、现人神天皇等都不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不过,历史上有些天皇死后被祭祀为神灵,如应神天皇等,这些天皇属于本书的研究对象。同时,人死后化为的人神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日语的本来语境中“人神”往往用其狭义,特指怨灵,即生前受到巨大不公冤死的人在死后给人间带来巨大灾难的暴烈的神。本书中用其广义,不仅包括怨灵,也包括祖灵、伟人变成的神,还包括了目前备受争议的“英灵”。这样,将祖灵信仰、怨灵信仰、伟人信仰、忠臣信仰、“英灵”信仰连成一体,考察作为广义人神信仰的系谱和其发展过程中的演变。

神道亦称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大体分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民俗神道三大系统。教派神道分有13个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创始人;民俗神道无严密组织,是神道与民间信仰相融合的领域;神社神道是神道的主体,因以神社为主要祭祀场所和宗教活动中心而得名。其中,民俗与民俗神道、民俗神道与神社神道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本书并不致力于划清这些界限,只在传统的意义上使用“民俗神道”“神社神道”的概念,本书的人神信仰属于民俗神道和神社神道的范畴。同时,神道与佛教多有融合,日语中称为“神佛习合”,很多神既是神道中的神也是佛教中的佛,例如德川家康死后被奉为“东照大权现”。本书中的人神包括了这种人死后把人祭祀为佛的信仰形态。

下面,我们看一下国内外对日本的人神信仰的研究现状。

首先,中国对日本的人神信仰的研究处于初始阶段,大致可分为三种研究倾向。

第一,研究神道的时候顺带提及一些人神信仰的神社和祭祀。国内学界对日本神道的研究虽然整体上来说尚处于初始阶段,但目前也出版了一些成果卓越的论著,代表性的有:刘立善[18]从神道中的神话、神道的流派与变迁、神道与日常生活等几个方面对神道进行了概况阐释;王金林[19]从历史学的角度追溯了日本神道的发展脉络,即原始神道、皇室神道、神佛融合、儒学神道、国学神道、国家神道、战后神道;崔世广[20]探讨了神道与日本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神道的自然观、生命观、祭祀观、时空观等。这些论著着墨重点都在日本神道,而且重点多为神道的历史沿革、神道在佛教、儒学、日本国学之间的思想价值等,虽对人神信仰略有涉及,但多为对个别人神神社的社宫和祭祀仪式的介绍,不仅介绍比较零星,而且也未对人神信仰进行单独分类,对人神信仰的研究不仅篇幅比较少,而且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第二,在批判靖国神社参拜问题时涉及人神信仰中的“英灵”信仰。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国内学界批判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时多为政治学(国家神道与国体论、国家神道与国家主义)、历史学(日本近代史中祭祀政治体制的形成)等领域,同时,在宗教学、文化学领域也有少量研究成果出现,涉及人神信仰中的“英灵”信仰。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刘江永[21],他从日本神道“亡魂有善恶之分”的传统信仰来批驳靖国神社“人死不分善恶”的“英灵”信仰的立场,指出靖国参拜并不符合日本传统宗教文化。这些研究一方面只涉及了人神信仰中的一支——“英灵”信仰,另一方面对“英灵”信仰的研究也趋于零星化,缺乏系统性和一定的深度。

第三,关于日本文学作品的研究涉及人神信仰中的怨灵信仰。这些研究是日本文学研究中较小的一支,目前数量还比较少,代表性的如王欣[22]。这些研究虽然涉及了怨灵信仰,但其目的不在于信仰研究,一般是为其分析文本服务的,其关于怨灵信仰的部分也往往呈现片面、零星等特点。

综上,目前中国对日本的人神信仰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此类相关研究大多零星分散在神道研究、靖国神社研究、文学作品研究中,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其次,日本对人神信仰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资料也比较繁杂,但总体上来说多趋于细部研究,整体研究相对较少,关于人神信仰的研究多集中在宗教民俗学、历史民俗学等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日本人的灵魂观、生死观研究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小松和彦[23]选取了安倍晴明等日本历史上16个著名人物,探讨了这些人成神的条件,把这些人神分为彰显神和作祟神;山折哲雄[24]从与近代合理精神对立的角度探讨了灵魂与身体的关系,探讨了“镇魂”的历史;樱井德太郎将灵魂作祟的思想追溯至古代的万物有灵和中世的死灵观,并评析了柳田国男和折口信夫的灵魂论。这些研究大多围绕“镇魂”“怨灵”等概念展开,从不同的角度对日本人的灵魂观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前期研究基础。

第二,对人神信仰几种具体表现形式的个案研究。

(一)祖灵信仰方面。如,孝本贡[25]和竹田旦[26]主要考察了日本当代祖先祭祀的礼仪;薮田纮一郎[27]以古代律令国家的形成为背景考察古代神祇信仰的发展变化;高田照世[28]实地考察了奈良京都一带的民俗诸相,探讨了日本人的精神构造。对祖灵信仰的研究从数量上来说相对比较少,且多以祭祀礼仪的考察为主。

(二)怨灵信仰方面。如,梅原猛[29]、竹田恒泰[30]、山田雄司[31]等搜集整理了相关史料,对日本一些著名的怨灵,如菅原道真、平将门、崇德院等,对其生涯、冤死、怨灵作祟、镇魂等历史事件进行了翔实的追溯。怨灵信仰类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多采用史料学的方法进行考证,内容比较翔实。

(三)伟人信仰方面。如,曾根原理[32]、熊谷充晃[33]、野村玄[34]等,这些研究虽然也都在探讨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伟人的神格化,但侧重于从历史学的角度,在日本近世政治史中,通过将军与天皇的地位变化、将军的神格与朝廷的关系等来探讨伟人神格化的具体过程。

(四)“英灵”信仰方面。如,田中丸胜彦[35]在近代政治史中寻求“英灵”的本质,岩田重则[36]从祖灵信仰的角度探求人们追求的精神归处,吉原康和[37]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国家权力参与靖国合祀的过程。这些研究大多是在近代政治史的语境中解读“英灵”一词的本质。

综上,日本对人神信仰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大多倾向于对人神信仰的某一具体表现形式的研究,其中怨灵信仰研究较多,祖灵信仰和伟人信仰相对较少,对“英灵”信仰的研究虽然数量较多,但偏于近代政治史方向。同时,从人神信仰历史流脉的整体视角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

三 研究内容

本书试图在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上展开对日本的人神信仰的研究,考察其在历史上的系谱及演变,同时关注其在当代社会的信仰实践,考察其神社设施和四季祭祀。

第一,从人神信仰的系谱来看,本书把人神信仰分为祖灵信仰、怨灵信仰、伟人信仰、忠臣信仰、“英灵”信仰共五个发展阶段。在此发展过程中,哪些要素是共同的、一脉相承的,哪些要素由于哪些原因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人类思想文化演变中如何认识这些要素与变化?本书要考察这些信仰的内容、信仰特色、历史延续与传统嬗变等,细描日本人神信仰的系谱。

(一)祖灵信仰。按照日本古来的传统,人刚死之时,灵魂离开肉体,这时的灵魂还带着血与死的污秽,在漫长的33年的时间里,通过子孙的祭祀灵魂的污秽不断被净化,灵魂成为清澈干净的灵体,融入代代先祖之灵——祖灵。祖灵是一个集体之灵,个人灵体融入祖灵后,个体性消失。在祖灵信仰中,每个人死后都会无区别地融入祖灵,有共同的归宿。

(二)怨灵信仰。怨灵是最初的个人神。随着佛教传入,净土观渐入人心,祖灵信仰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安度天命的人死后融入祖灵;而不能安度天命、死于非命的人,由于其怀着巨大的怨念,无法成佛并荣登极乐,会在人间作祟。于是人们就把他们奉为神灵进行安抚,使其消除怒气,化为祥和之神。最初,并不是任何冤死的人都能作祟成神,只有在政治斗争中落败的皇族、贵族等身份高贵的人,才可以通过作祟显示自己的威力,并被奉祀为御灵之神,如菅原道真。武士阶级登上御灵的位子,以中世为多。著名的楠木正成一开始也是作为御灵登上人神的舞台的。至近世,庶民之御灵才登上历史舞台,其数量也寥寥可数。可以说,能否成为御灵,身份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三)伟人信仰。各个领域里才华技艺超群的佼佼者死后成为行业神、领域神,如冶炼之神应神天皇、和歌之神柿本人麻吕、阴阳道之神安倍晴明、木匠之神圣德太子等。伟人信仰中的人神最初多为贵族;后来武士阶级兴起之后也出现了武士,如德川家康、中江藤树、二宫尊德等;偶尔也会出现平民,如蝉丸。御灵信仰和伟人信仰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御灵信仰中的人神是冤死的,死后有作祟的过程,而伟人信仰并没有冤死作祟的环节。

(四)忠臣信仰。在本书中,忠臣信仰主要体现在日本近代的“别格神社”中。别格神社是适应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天皇中央集权的需要,把一部分御灵神社和伟人神社直接“改格”而成的。忠臣神社和伟人神社的区别就在于:伟人之所以成神,很大的原因是其个人的优秀,人们颂扬这些人神的人格魅力;而忠臣之所以成神,很大的原因是其“作为臣子的忠诚”,体现了日本近代自上而下的“忠臣”要求。

(五)“英灵”信仰。“英灵”神社特指靖国神社和日本各地的护国神社。近代以来兴起“英灵”一词,把为国捐躯的军人祭祀在神社中。“英灵”信仰之所以被看作日本神道思想的畸变,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历史上不论人神信仰如何演变,从未改变庶民关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即人死之后都是回归祖灵回归家园的;但“英灵”信仰粗暴地把战死者祭祀为“靖国”之神,是违背了庶民“回归祖灵”的朴素愿望的。

第二,人神信仰在日本当代社会的信仰实践。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几种信仰形态,在当代社会中都有具体的实践。

(一)祖灵信仰。体现在祖灵舍和祖灵社上,一般规模比较小,没有自己独立的神社区域,往往作为大神社的分社出现,甚至连神社也没有,只有山林里的一块碑石。祖灵信仰一般体现在祖先祭祀中。

(二)怨灵信仰。实例比较多,最著名的如祭祀菅原道真(贵族)的北野天满宫、祭祀平将门(贵族)和佐仓惣五郎(平民)的将门口宫神社。

(三)伟人信仰。如祭祀应神天皇(天皇)的八幡宫、祭祀安倍晴明(贵族)的晴明神社等。

(四)忠臣信仰。如祭祀德川家康(“天下人”将军)的东照宫、祭祀德川光国和德川齐昭(藩主)的常磐神社、祭祀楠木正成(武士)的凑川神社等。

(五)“英灵”信仰。如靖国神社(军人)和日本各地的护国神社。

人神神社的设施大致包含了三类:第一类是神社共有的共通设施,如鸟居、手水舍、社殿等;第二类是标记了人神的个人特色的神社设施,如绘有家徽的灯笼等;第三类是个人的纪念设施,并不是神社的必备要素,如石碑、雕塑等。

人神神社的四季祭祀大致也包含了三类,第一类是神社共有的民间祭祀,一般包括与农业生产春种秋收相关的祈福祭祀,夏季规避水灾、瘟疫等的消灾祭祀,辞旧迎新的祓除仪式等;第二类是与人神相关的祭祀,一般是诞辰祭、忌日祭等;第三类是国家祭祀,主要包括了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律令祭祀和祭祀代表日本国家的历代天皇。

四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法。通过夯实文献基础,理清历史流脉。通过系谱化的研究,在人神信仰的历史流脉中把握日本人神信仰的思想特征。

第二,实地调查法。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引入日本神道研究领域,通过实地调查,细描这些人神神社的当代实践。通过结构化的研究,使当代人神信仰、祭祀仪礼既作为部分被具体感知,又作为整体被系统把握。

每种宗教都与道德结合,教谕着价值判断。由民族传统宗教记载并传承的民族道德构成民族文化的精髓。日本的人神信仰可以分为内外三层,最表层为信仰仪式(神社与祭祀),中间层为信仰观念,最内层为道德的价值判断。站在文化的延续与断裂视角来看日本的人神信仰史,我们会发现,靖国神社的“英灵”信仰中就巧妙地隐含了与之前人神信仰的延续与断裂。在信仰仪式层面基本为延续;在信仰观念层面有延续有断裂;在道德的价值判断层面完全断裂,传统人神信仰中有连续的、清晰的价值判断,而“英灵”信仰中价值判断变得模糊、暧昧、双重标准。正因为延续,靖国思想能在日本社会煽起共鸣;正因为断裂,信仰中埋下了被右翼利用、将日本民众再次引向歧途的隐患。

本书从宗教文化的视角出发,以日本神道中的人神信仰为切入点,考察人神信仰的流脉以及靖国神社“英灵”信仰中的承袭与变质,剖析靖国神社与日本人神信仰的“延续与断裂”。


[1] 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zdt/2012-08/15/content_2204515.htm,2019年3月18日。

[2] 日本首相官邸网:“小泉纯一郎2005年10月25日就靖国神社参拜问题的国会答辩书”,http://www.shugiin.go.jp/internet/itdb_shitsumon_pdf_t.nsf/html/shitsumon/pdfT/b163022.pdf/$File/b163022.pdf。

[3] 李秀石:《从神道国教化到靖国神社——论日本近现代史中的祭祀政治》,《世界历史》1998年12月。

[4] 鲁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人的认识与行动》,《日本研究》2005年6月。

[5] 步平:《日本靖国神社问题的历史考察》,《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12月。

[6] 赵京华:《祭祀之国即战争之国:子安宣邦对靖国神社的批判》,《学术评论》2007年5月。

[7] 武心波、张丽娜:《参拜靖国神社:一条通往“国家主义”的“精神隧道”——从小泉四次参拜靖国神社谈起》,《国际论坛》2004年10月。

[8] 刘江永:《从日本宗教文化角度看靖国神社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0月。

[9] 村上重良:《国家神道》,聂长振译,商务印书馆,1990。

[10] 子安宣邦:《国家与祭祀》,董炳月译,三联书店,2007。

[11] 高橋哲哉、『靖国問題』、筑摩書房、2005年。

[12] 梅原猛、「『怨霊』と『成仏』の日本文化論」、『中央公論』122(4)、2007年4月。

[13] 江藤淳·小堀桂一郎編『靖国論集』、日本教文社、1986年。

[14] 阪本是丸、「『国家神道体制』と靖國神社--慰霊と招魂の思想的系譜·序説」、『神社本廳教學研究所紀要12』、2007年3月。

[15] Breen John,“Yasukuni and the loss of historical memory”,in Breen John ed.,Yasukuni,the war dead and the struggle for Japan’s past,London:Hurst,2007.

[16] Doak Kevin. “A Religious Perspective on the Yaukuni Shrine Controversy”,in Breen John ed.,Yasukuni,the War Dead and the Struggle for Japan’s Pas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

[17] Fabio,Rambelli、「靖国神社と近代日本の歴史記憶の問題」、『札幌大学総合論叢』26、2008年10月。

[18] 刘立善:《没有经卷的宗教:日本神道》,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19] 王金林:《日本神道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0] 崔世广编《日本社会文化研究丛书:神道与日本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1] 刘江永:《从日本宗教文化角度看靖国神社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0月。

[22] 王欣:《〈雨月物语〉中人的执着性格及其悲惨结局——以〈白峰〉中崇德院的命运为中心》,《科技信息》2007年7月。

[23] 小松和彦、『神になった人びと』、光文社、2006年。

[24] 山折哲雄、『日本人の霊魂観——鎮魂と禁欲の精神史』、河出書房新社、2011年。

[25] 孝本貢、『現代日本における祖先祭祀』、御茶の水書房、2001年。

[26] 竹田旦、『日韓祖先祭祀の比較研究』、第一書房、2005年。

[27] 籔田紘一郎、『古代神祇信仰の成立と変容』、彩流社、2010年。

[28] 高田照世、『祖霊と精霊の祭場』、岩田書院、2012年。

[29] 梅原猛、『神と怨霊』、文藝春秋、2008年。

[30] 竹田恒泰、『怨霊になった天皇』、小学館、2011年。

[31] 山田雄司、『怨霊とは何か―菅原道真·平将門·崇徳院』、中央公論新社、2014年。

[32] 曽根原理、『神君家康の誕生―東照宮と権現様』、吉川弘文館、2008年。

[33] 熊谷充晃、『徳川家康を「神」にした男たち』、河出書房新社、2015年。

[34] 野村玄、『天下人の神格化と天皇』、思文閣出版、2015年。

[35] 田中丸勝彦、『さまよえる英霊たち』、柏書房、2002年。

[36] 岩田重則、『戦死者霊魂のゆくえ』、吉川弘文館、2003年。

[37] 吉原康和、『靖国神社と幕末維新の祭神たち:明治国家の「英霊」創出』、吉川弘文館、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