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世纪简史

伊朗的中古或者说中世纪时期,从公元7世纪萨珊波斯帝国灭亡延续到公元16世纪萨法维王朝兴起,先后近1000年时间。这一时期的伊朗地域大致框定在幼发拉底河、高加索山脉、乌浒河和印度河流域之间,其面积要比今天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广阔很多。阿拉伯帝国接替萨珊波斯帝国统治、伊斯兰教逐渐传播和定型、什叶派兴起都是伊朗历史发展的新因素,也使伊朗发展出有别于古代波斯的文化和文明。虽然说波斯人是这一地区的统治民族,但周边地区的民族众多,王朝的统治力强弱不一。一般来说,我们将中古的伊朗分为两个较大的阶段:伊斯兰国家时期(7~10世纪)和突厥-蒙古人统治时期(11~16世纪)。

一 阿拉伯帝国的征服(651~1055年)

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半岛后,阿拉伯帝国开始迅速向外扩张。公元633年,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波斯控制下的两河流域,在公元637年的卡迪西亚战役中力挫波斯军队,攻陷萨珊波斯王朝在泰西封的行宫。公元642年,阿拉伯帝国军队与萨珊王朝的军队在尼哈温德(今伊朗哈马丹城以南)会战。这里是扎格罗斯山脉通往伊朗中部的主要关口,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萨珊王朝集结了15万大军,而阿拉伯帝国军队只有3万人,但骁勇善战的阿拉伯帝国军队击溃了萨珊王朝的军队。此后,阿拉伯人以伊拉克的库法和巴士拉两座城市为新的大本营,分兵进攻阿塞拜疆、法尔斯和克尔曼等地,一路乘胜追击,继续攻城略地。到公元650年,对伊朗西部的占领基本得以巩固,此后又开始向东部的锡斯坦和呼罗珊进军。

萨珊王朝国王叶兹底格德三世派遣其子卑路斯来中国唐朝求援,唐朝未允诺派兵。公元651年,叶兹底格德三世遇刺身亡,阿拉伯帝国军队占领波斯全境,萨珊王朝灭亡。唐朝初封卑路斯为都督,统辖锡斯坦地区,首府疾陵城,位于当今阿富汗西南部扎兰季。公元674年卑路斯屡遭阿拉伯人进攻后被迫入唐避难,获授右武威将军,公元677年他客死中国。一大批随他来到中国的波斯人也就定居在中国。此后唐朝拥立其子泥捏师为波斯王,护送其返回伊朗重建政权,泥捏师在吐火罗勉力支撑20年。在倭马亚王朝第六任哈里发瓦立德一世的远征中,泥捏师见复国无望,最后归唐定居。必须要说的是,阿拉伯人对萨珊波斯的征服直到公元8世纪中叶才完成。早期的军事征服中,许多地区只是投降纳贡,阿拉伯人并未建立有效的统治;边远地区更是难以顾及。阿拉伯人由于军队数量有限,各要地驻扎的人数也多寡不一。因此,各种各样的起义和后续征服接连不断,到公元760年阿拔斯王朝征服里海南岸的泰伯里斯坦,阿拉伯人才基本掌控萨珊王朝的旧地。

阿拉伯人对波斯旧地的统治采取继承和逐渐改造的政策。在行政制度上,它基本沿袭波斯帝国的行政机构,保留人员,文书也用巴列维文,由波斯官员管理波斯人,保留原有律法,不受伊斯兰教法约束。在经济上也延续波斯的财务和税收制度,甚至允许保留波斯银币迪尔汗和上面的祆教图案。到7世纪末8世纪初的马立克哈里发时期,阿拉伯人逐渐推行阿拉伯化政策,强制实施语言和货币改革,从公元697年开始官方文书一律改为阿拉伯文。当时残暴的伊朗总督哈查只还大肆屠杀日常使用波斯语和颂扬波斯文化的人。

波斯旧地的伊斯兰化比较缓慢。在倭马亚王朝前半期,也就是7世纪后半期,波斯帝国旧地仍然是信仰祆教的非穆斯林占绝对多数,改宗现象并不多见。尽管阿拉伯人承认麦瓦利和迪米人[4]的地位,但经济和社会歧视、政治权利的剥夺依然引起了广大非穆斯林,尤其是祆教徒的高度不满和反抗。为此,欧麦尔二世(717~720年)为平息波斯人的不满,规定非阿拉伯穆斯林在缴纳天课后,不必再缴纳其他税赋。

直到9世纪中叶,波斯帝国旧地,尤其是伊朗和伊拉克境内伊斯兰化过程基本完成,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占多数,伊斯兰教成为波斯人的宗教,祆教徒退居边缘地区,成为少数派。宗教版图的变更对波斯的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多数波斯穆斯林日渐信奉伊斯兰教的什叶派,波斯逐渐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大本营。

军事上的以小博大和以弱击强使得阿拉伯人的优越感激增,也使其想要建立以武力为基础的少数人统治。除了货币、语言等方面的压制,波斯旧制在日常生活中也塑造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为第一等级,改宗的非阿拉伯穆斯林为第二等级,保持原有信仰的迪米人为第三等级,奴隶为第四等级。不仅如此阿拉伯人还有意制造民族隔阂,例如将波斯人和驴狗并称,骑马的波斯人必须将马匹让给步行的阿拉伯人,缴纳人头税时被阿拉伯官员辱骂和击打也是常事。这种狭隘的民族优越感激化了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差异和矛盾,不甘为人下、备受欺辱的波斯人选择介入王朝更替和哈里发之争,借此改善政治和社会地位。阿拔斯王朝的兴起就与以波斯人为主的非阿拉伯民族有着直接关系,如阿拔斯王朝中的巴马克家族数代权倾朝野,波斯人在帝国诸行省中执掌大权。当语言和宗教不再成为阿拉伯民族的特性标志后,在穆斯林社团中争取平等地位和权力的斗争就成为8~9世纪的大趋势。阿拔斯王朝的立国基础和统治需要决定了它必须放弃倭马亚王朝时期愚昧和狭隘的部落观念,以世界性大帝国应有的宽容吸收异族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参与统治。而波斯帝国数千年积累的制度优势和统治经验,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也成为融入新时代的资本和媒介。波斯人为争取同等地位和权力,积极参与伊斯兰大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伊斯兰文明的诞生。后世学者分析,伊斯兰文明中出生于波斯和外阿姆河地区的学者和科学家占40%。可见其贡献之大。

阿拉伯帝国自651~1055年统治波斯达400年之久。波斯各族人民不断爆发反对异族统治的起义,削弱了帝国对波斯的统治。9世纪中叶之后,阿拉伯帝国的国力日益衰落,在波斯境内出现了不少地方割据的小朝廷:塔希尔王朝(820~872年)、萨法尔王朝(867~903年)、萨曼王朝(874~999年)、白益王朝(945~1055年)、西姆朱尔王朝(940~1000年)等。早期分裂割据的小朝廷多与阿拔斯帝国保持臣服或纳贡的关系,随着王朝中央集权的衰退,割据势力不仅封疆裂土,甚至成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而哈里发则变成其手中的傀儡。9世纪中期以后阿拉伯人对波斯的统治已告结束,伊斯兰大帝国也名存实亡了。

二 塞尔柱诸王国与伊尔汗王朝(1055~1335年)

9~10世纪是阿拔斯王朝衰弱和走向终结的时期,中央集权的衰弱给波斯地域内诸个地方性王朝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其中比较重要的王朝有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白益王朝、西姆朱尔王朝等。

萨法尔王朝位于伊朗的东南部,定都在扎兰季。它的首任国王为亚库布·伊本·雷斯,因出身为“铜匠”,阿拉伯语音译为“萨法尔”。在他统治时期,不仅消灭了塔希尔王朝,还成功占领了中亚的河中地区、阿富汗东部、印度西北部以及伊朗西南部。903年,新崛起的萨曼王朝推翻了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缘起于中亚河中地区,都城在布哈拉,它和萨法尔王朝一样都是波斯人的王朝。萨曼王朝统治最昌盛的时候,势力范围一度从中亚到里海,整个伊朗高原北部都在其控制之下。白益王朝是波斯人建立的地方王朝,943年,布维希国王定都设拉子,后进军巴格达,帮助哈里发赶走权倾朝野的突厥禁卫军。白益王朝起于伊朗高原西部和南部,这里也是它的核心区,同时因为它实际掌控巴格达的哈里发,势力范围也曾囊括两河流域。另外还有什叶派在伊朗北部山区建立的阿拉维王朝(864~927年)、伊朗东南部锡斯坦地区的西姆朱尔王朝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性王朝分散在波斯帝国时期从伊朗高原到中亚的广阔土地上,继续遵从哈里发为统治者,象征性地缴纳贡赋,但各自保持独立。此时他们基本上还是逊尼派穆斯林。

突厥人与西亚大帝国的接触从波斯萨珊王朝时就开始,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延续。作为中亚游牧民族,他们最初只是两大帝国对外扩张中俘虏的奴隶,后因帝国内权力斗争成为国王或者哈里发的私人卫队,这才逐步发展壮大并得到干预政事的机会。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突厥人逐步完成伊斯兰化和波斯化,不断接受当时最先进文明的洗礼。

突厥王朝对波斯的干预始于萨曼王朝的灭亡。当时起于中亚的哈拉汗王朝和起于阿富汗地区的加兹尼王朝都是突厥人的地方王朝,两者于公元999年南北夹击,消灭了萨曼王朝。此后,加兹尼王朝(962~1186年)不断向西扩张,逐步占领加兹温、库姆、伊斯法罕与克尔曼,伊朗北部都归于它的统治之下。公元1037年,塞尔柱突厥人托格勒尔和达乌德两兄弟从加兹尼王朝手中夺取木鹿和内沙布尔,控制伊朗高原东部的呼罗珊地区。随后,托格勒尔向西扩张,攻灭白益王朝,占领巴格达,最终建立塞尔柱王朝(1055~1194年)。塞尔柱王朝的疆域不仅包括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还包括河中地区。这是继波斯萨珊王朝之后,波斯第一次重归一个统一的政权。

在波斯旧地上建立统治的还有花剌子模王朝,它也是伊斯兰化和波斯化的突厥人王朝。公元1194年,国王塔凯西击败塞尔柱王朝苏丹,推翻了王朝的统治。此后25年时间里,波斯旧地都由其统治。到1219年,地处巴格达的哈里发联络蒙古人对抗花剌子模,花剌子模王朝被蒙古人消灭,波斯的蒙古统治时期开始。

曾经横扫中亚和西亚的蒙古人也曾是波斯的统治者。蒙古人对伊朗的征服前后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219年,起因是花剌子模国对蒙古通商的拦截与对蒙古使者的侮辱。为此,成吉思汗亲帅20万大军攻克花剌子模,过程中对伊朗东部各地造成巨大冲击。第二次西征以卓尔马罕为统帅,花剌子模正式灭亡,蒙古大军两次围攻巴格达。此次西征使蒙古大军的驻军已由中亚转至伊朗东部和北部,占领伊朗只是时机问题。蒙古对波斯的第三次西征是1252年,其目的在于消灭伊朗北部的伊斯玛仪派政权和巴格达哈里发政权。此次西征以怯的不花为先锋,率1.2万人首发。次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受蒙古大汗蒙哥的派遣,率12万大军越过阿姆河西征侵入波斯,1256年占领波斯全境。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大汗汗位,并与1264年册立旭烈兀为“伊尔汗”。“伊尔汗”意为“各民族的首领”,伊尔汗国由此成为蒙古四大汗国之一。1258年,旭烈兀率军攻占巴格达,处死哈里发,消灭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蒙古军后又占领了大马士革。以大不里士为国都的伊尔汗国,疆域东至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达高加索,南抵阿拉伯海。自1260~1295年,伊尔汗国的蒙古统治者在各方面沿袭蒙古人的传统,对伊斯兰文化和伊朗文化都采取排斥态度,在汗国管理上任用波斯人,但核心支柱依然是蒙古军事贵族。

到合赞汗(1271~1304年)继位时,伊尔汗国开始主动接受伊斯兰文明,并与当地的伊朗社群合流。不仅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号称苏丹,而且颁令军队全体将士改奉伊斯兰教。在合赞苏丹统治时期实施的另一项制度改革是改变了旭烈兀时期建立的蒙古传统的封建军事制。新建立的采邑制为封建继承制,除王室、清真寺和军事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外,一般士兵也可以获得军田。合赞苏丹还鼓励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大力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对开垦荒地者,第一年免税,第二年免1/3~2/3的税。另外,他还推动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加强汗国内驿站和大道的整修和重建。合赞苏丹的改革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也是在他统治期间,波斯人开始重新参与到汗国的税收和行政管理上,政治地位与权力得到恢复,蒙古人和波斯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缓和。

合赞汗去世后,先后由其弟完者都(1304~1316年在位)和侄儿不赛因(1316~1335年在位)继任汗位。不赛因去世,由于他身后无子,旭烈兀家族内推举不出可以得到公认的大汗,伊尔汗王朝出现内部纷争,陷于分裂。1353年,最后一位汗王在戈尔甘被杀,伊尔汗国灭亡。在伊朗国内,先后出现多个地方政权拥兵自重,其中较为强大的分别是以大不里士为首府由蒙古人家族统治的哲拉伊尔国(1336~1411年);以设拉子为首府由波斯人领导的穆扎法尔国(1314~1393年)。

三 帖木儿王朝(1370~1507年)

曾任西察合台汗国大臣的帖木儿(1336~1405年)于1370年灭西察合台汗国。他以撒马尔罕为都城,建立帖木儿汗国。1380年,帖木儿率军入侵波斯,相继消灭或者重创伊尔汗国留在伊朗的大小王朝。此后又率兵进攻阿富汗、南高加索、两河流域、北印度和小亚细亚驻地,建成“帖木儿帝国”。帖木儿一心恢复成吉思汗时期的大帝国,对征服地区大肆劫掠和屠杀,并毁坏如扎兰季的农业基础设施,导致良田绿洲变为荒漠。

1405年帖木儿去世。虽然帖木儿生前对子孙的封地做了细致的安排,但儿孙辈并未安于帖木儿的分配。帖木儿去世后有4年时间,哈里勒未得到诸王公的认同,直到1409年,帖木儿的第四子沙哈鲁获得蒙古王公的推举成为汗王,定都于赫拉特,统治范围包括伊朗东部、河中地区和阿富汗西部。中国史书中称之为哈烈国。伊朗的西部和伊拉克地区则由后崛起的黑羊王朝统治。最终黑羊王朝以归附为条件换取独立统治。沙哈鲁和他的儿子兀鲁伯(1394~1449年)是两代杰出的君王,加大对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投资,执政期间开明仁慈。帖木儿帝国由此达到最繁盛阶段,撒马尔罕和赫拉特则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沙哈鲁时代,帖木儿帝国曾派遣百余人的代表团访问中国,当时随团作家据此写下了《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1449年,兀鲁伯去世后,帖木儿帝国内战又起。此后,帖木儿帝国分裂为两国,分别以赫拉特和撒马尔罕为权力中心。帖木儿帝国的势力进一步衰落,其实际控制的领土萎缩到波斯东部呼罗珊一带。1507年,乌兹别克人入侵,帖木儿帝国灭亡。

另两个值得一提的王朝是白羊王朝和黑羊王朝,这两个王国历史上都曾对伊朗的西部进行过有效的统治。15世纪初,土库曼的游牧部落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迪亚巴克尔地区兴起,分别建立了黑羊王朝(1379~1468年)和白羊王朝(1378~1502年)(因其旗帜上分别绘有黑羊和白羊,故名)。1410年,黑羊王朝从帖木儿帝国夺取了阿塞拜疆南部、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伊拉克,建都大不里士。白羊王朝占据了两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和亚美尼亚的一部分。1468年,白羊王朝吞并黑羊王朝,迁都大不里士。

应该看到,蒙古人统治波斯前后超过200年,在军事征服和强力统治下,波斯人和波斯文化深深地渗透到蒙古汗国的统治中。而蒙古统治者则基本上被波斯化和伊斯兰化。根据王新中、冀开运所著《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的叙述,“帖木儿时代的蒙古人,其政治-宗教信条是蒙古-阿拉伯式的,法律体系是突厥-成吉思汗式,文化则是突厥-波斯式的。伊朗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有西方学者认为,蒙古远征和统治消灭了哈里发统治这样的旧制度,摧毁了当时作为文明中心的大城市,但也将文明的种子散布各地,并为宗教少数派发展提供机遇,同时还改变了波斯种族的成分和人口分布,提高部落居民和部落政治的重要性。

四 萨法维王朝(1502~1736年)

13世纪末,阿塞拜疆阿达比尔地区的部落酋长萨菲丁(1252~1334年)创立萨法维教团,萨法维家族的势力日益强盛。15世纪下半叶,白羊王朝内讧不断,国势日衰。萨菲丁的六世孙谢赫·伊斯玛仪获得土库曼部落的支持,与白羊王朝争夺阿塞拜疆的统治权。公元1502年,伊斯玛仪(1487~1524年)在大不里士建都,萨法维王朝建立。

鉴于萨法维教团的什叶派背景和奥斯曼土耳其的逊尼派身份,同时也是为了平衡国家内部土库曼部族的强大力量,伊斯玛仪一世选择利用什叶派来巩固萨法维家族的政权,定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伊斯玛仪一世建立王朝后,迅速开始对周边地区的征伐。1502年,他征服波斯中部和西部地区,1507年先后占领了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伊斯玛仪一世力图恢复古波斯帝国的国势,派大军进行远征,1508年攻占巴格达,1510年占领呼罗珊,随后出兵深入中亚腹地。萨法维王朝极为昌盛,其版图东达阿富汗,西至两河流域,北到阿姆河,南濒波斯湾,成为西亚地区的大国。

萨法维王朝的对外扩张必然遇到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两个地区强敌。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王朝在南高加索、库尔德斯坦、两河流域等地区发生冲突。双方以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教派之争为借口,来回攻伐不断。1514年,奥斯曼帝国军队进攻波斯,双方军队在查尔迪兰(今伊朗西北部)发生激战,奥斯曼帝国军队取胜,占领了库尔德斯坦和亚美尼亚西部,一度占领萨法维王朝的首都大不里士。1534年、1548年和15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多次入侵波斯,夺取波斯西部大片土地。1555年双方议和,重新划分疆域:两河流域归奥斯曼帝国所有,阿塞拜疆归属波斯,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则由两国瓜分。阿拔斯一世(1587~1629年在位)时期,萨法维王朝先是击败乌兹别克斯坦人,后调转军队收复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并占领巴格达、摩苏尔,夺取巴林,从东西两面击败对手。同时,在英国舰队的协助下,波斯军队将葡萄牙人逐出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岛。因此,阿拔斯一世时期是波斯萨法维王朝最为强势的年代。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波斯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争夺并没有在阿拔斯一世时期结束,两国之间断断续续的争霸战争又延续了百年之久。

萨法维王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人数较多的有波斯人、土库曼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等,波斯人只是被统治者之一。波斯境内的各民族、各部落经常处于半独立的状态。由于土库曼人在王朝建立中发挥重大作用,且拥有强大的军力,因此对王权构成严重的威胁。为压制和削弱土库曼人,伊斯玛仪一世很早就开始培植波斯贵族为主体的文官集团,并设立首相一职,兼管行政和军事大权。王朝最初的两位宰相都是波斯贵族,也都死于土库曼贵族的暗杀。

由于萨法维教团本身具有什叶派属性,加之周边大国均是逊尼派国家,伊斯玛仪一世于1502年正式宣布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伊斯玛仪一世及其继承者一直都把宗教视为统一不同民族思想和情感的纽带与工具,这对波斯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其统治期间,王朝大部分臣民还是逊尼派教徒,伊斯玛仪则强迫信徒改宗什叶派,对坚持逊尼派信仰的乌里玛和贵族予以坚决镇压。也正是在萨法维王朝统治时期,伊朗境内的宗教版图最终由逊尼派占主导转变为什叶派占主导。另外,伊斯玛仪和诸位国王还积极投资和培养大批宗教学者,引进来自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等地的什叶派学者著书立说,讲经开学。

1587年,阿拔斯一世登基时,萨法维王朝已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他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内社会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国力大增。阿拔斯一世是一位杰出的统治者。除了在军事上取得伟大战绩,他还对王朝内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缓和人民的不满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并重视发展经济,修复水渠、官道、商栈以及各地集市,兴建工厂、学校。他尤其看中波斯文官和新军事阶层——外族奴隶和战俘,将其补充到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部门中,加强王权。阿巴斯一世对军队也进行改革,建立正规军,军种包括步兵、骑兵和炮兵,以此代替土库曼人的“红帽军”,并从欧洲购买了枪支火炮,聘请外国教官,促使波斯军事实力大增。在对外贸易方面,阿拔斯一世也是同时和东西方进行贸易往来,给外国公司和商人以优惠,并允许他们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看,阿拔斯一世的改革是伊斯玛仪一世的延续,也顺应东西方沟通日渐便利的时代特征。那时的首都伊斯法罕也成为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伊朗在萨法维王朝时期又重归世界舞台,并且成为西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萨法维王朝的盛世在阿拔斯一世身后仍保持两代君主——萨菲一世和阿拔斯二世。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阿拔斯一世与其继任者的功绩在于缓和国内的矛盾,遏制部落力量,但没有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和稳固的政治体制。萨法维王朝的兴衰全部依赖国王的治理能力、方法和眼界。

1666年,阿拔斯二世去世,萨法维王朝日渐显露衰落迹象,对内表现为政务荒废、军备松懈和宗教狂热,对外则疲于应对奥斯曼帝国、乌兹别克诸汗和阿富汗人的起义,勉强维持现状。奥斯曼帝国的穆拉德四世派遣大军向波斯发动进攻,又重占埃里温和大不里士及两河流域的巴格达城。此后被迫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君士坦丁堡停战协议》,承认巴格达和两河流域是奥斯曼帝国领土。

阿富汗部落对萨法维王朝的挑战从1709年就开始,此后历经1711年、1713年和1719年的三次大战,阿富汗部落军产生挑战王朝的野心。1722年,阿富汗吉尔扎部落的首领率数万名部落武装向萨法维王朝发动进攻,在离首都伊斯法罕25公里的古尔纳巴德击溃前来阻击的5万波斯军队,随后包围伊斯法罕。10月22日,侯赛因国王率百官投降阿富汗人,萨法维王朝灭亡。阿富汗人在伊朗的统治仅仅维持了7年,也就是1722~1729年。

阿夫沙尔部落的首领纳狄尔与萨法维王朝遗族达赫马斯普王子联合,相继夺回赫拉特和伊斯法罕。纳狄尔在与阿富汗侵略军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统帅。达赫马斯普的力量大增后,向阿富汗侵略者发动进攻。1726年12月,在马什哈德的阿富汗占领者投降。纳狄尔在此后两年中逐渐收复呼罗珊。1729年11月,达赫马斯普返回伊斯法罕,正式登上萨法维王朝的王位。1735年,年仅4岁的幼王阿拔斯三世去世,位高权重的纳狄尔于第二年1月取而代之,建立阿夫沙尔王朝(1736~1747年)。阿夫沙尔王朝和达赫马斯普的萨法维王朝均是昙花一现。纳狄尔一生在不停地征战,1747年他被属下刺杀后,阿夫沙尔王朝也短命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