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国家传播环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美国传播环境研究

翟峥[1]

一 政治与法律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由五十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组成的联邦共和制国家。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邻太平洋,东濒大西洋。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纪末起西班牙、荷兰、法、英等国开始向北美移民,到1773年,英国在北美地区已建立13个殖民地。1775年爆发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1787年5月制定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美国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肯定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为原则的总统制民主共和政体。美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美国国会,并规定了国会的组成;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规定了总统产生的办法;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规定了最高法院的组成;各州的相互关系和义务;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联邦宪法和按照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等。在1803年,最高法院大法官马歇尔在马伯利诉麦迪逊案中,确立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违宪审查权(亦称“司法审查权”),即美国最高法院在个案中有权解释宪法,并可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200多年来,美国宪法的内容除通过宪法修正案(迄今为止美国宪法共有27条修正案,其中前十条修正案通称“权利法案”,于1791年一次性通过;第18条修正案后被第21条修正案废止[2])的方式加以改变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联邦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以及通过政党、总统和国会的活动所形成的宪法惯例改变宪法的内容,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美国宪法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之上。第一,限权政府:政府权力必须加以限制,以防其滥用权力。第二,人民主权与共和制:人民是理论上的权力拥有者,人民通过投票推选政治代表,行使其权力,政府只能在征得人民同意的情况下才能管理国家,如果官员行为极端不检或渎职,可以通过弹劾程序加以罢免。第三,权力分立与制约平衡:权力被分到平等而又独立的三个部门(立法、行政、司法),但三权分立不是绝对的,而是既分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保持平衡。第四,联邦制:首先,联邦政府只能行使宪法明确授予的权力,以及根据最高法院解释,可以授予权力合理引申出的权力,其余权力则为各州的保留权力;其次,联邦高于州。第五,法治而非人治:美国宪法是“全国的最高法律”,政府机构、官员和人民的活动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国会是美国最高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为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为2年,期满全部改选。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本届国会(第115届)任期始于2017年1月3日,共和党在参、众两院都是多数党。参议院议长(副总统兼任)为迈克·彭斯;临时议长为奥林·哈奇(Orrin Hatch,共和党);众议院议长为保罗·瑞安(Paul Ryan,共和党)。

总统是美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4年。政府内阁由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2017年1月20日,唐纳德·特朗普宣誓就任总统。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下设15个部,分别为国务院、财政部、国防部、司法部、内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劳工部、卫生及公共服务部、住房及城市发展部、运输部、能源部、教育部、退伍军人事务部、国土安全部。

美国的司法体系包括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别法院。联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终身任职。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无效。现任首席大法官为小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Jr.)。

美国有多个党派,但在国内政治及社会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党和民主党。一般而言,共和党在社会议题上倾向保守主义,在经济上则接近自由意志主义,与大中小型企业都有紧密的关系,但很少获得工会团体的支持。共和党支持较低的税赋、在经济议题上主张限制政府规模,并且支持商业发展;而在一些社会议题如堕胎上,共和党则支持政府介入管制。与此相对,民主党的主要政策走向是自由主义,2009年奥巴马领导民主党重新上台后,民主党加强其自由派和进步主义路线,强调对少数族群的支持,但同时失去不少白人蓝领阶层的支持,导致2016年总统大选败北。第三党和小党往往是美国政局中昙花一现的过客。他们常常将主要政党不敢正视的社会问题带到社会论坛和政府议程上,不过他们多在一次选举中风光一时就销声匿迹,或被两党中的一个吸收。

二 经济与社会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9.3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约占世界经济的五分之一,人均GDP(2017年)为59532美元(居世界第13位)。[3]美国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世界最大进口国。美国是混合经济体:大多数微观经济决策由公司或私人企业做出;政府则以法律法规、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方式对经济进行干预或宏观调控,并在基础研究和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保障、储蓄保险等领域提供一部分资助或服务。前五大贸易伙伴为中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德国。美国也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和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不断在白宫引发政治“地震”。不过,美国的经济表现却很强劲,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超过3%。未来两年美国经济增长在大幅减税的刺激下预期会有一定程度的加速。彭博社(Bloomberg)2017年12月22日的报道[4]总结了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一些经济指标的表现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其中大部分都有改善,但也有一些表现平平,甚至恶化。

经济增长稳健,但维持3%的增速依然具有挑战性。美国经济在2017年回升,由于企业支出强劲,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GDP增速都超过3%。尽管共和党税改可能会为美国经济提供额外刺激,但除非消费支出加速,或者企业生产率大幅改善,否则GDP要达到特朗普政府声称的持续3%的增速依然具有挑战性。

企业支出增加。美国企业的设备支出在2017年前三个季度加速增加,创下2014年以来最强劲的年均增速。在劳动力市场供给趋紧的情况下,美国企业可能会继续增加设备和软件投资。此外,减税预期也会刺激美国企业增加支出,并促进生产率提高。

制造业就业率增加,但面临风险。美国制造业在2017年取得一些进展,为数百万美国蓝领工人提供了更多机会。截至2017年11月,工厂就业增加了近19万个,为2015年3月以来最大的增幅。在企业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下,制造业就业在2018年会继续增加。尽管如此,非农就业预期可能依然会保持远低于数十年前的水平。另外一个风险是美元走强。美元在2017年走软,并促进了美国商品的出口,而美元走强会损害企业出口,限制企业招工。

壮年劳动力重返就业市场。年龄在25~54岁的美国劳动力越来越多地重返劳动力市场,因为剔除了学生和退休人员,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能更好地衡量劳动力市场的参与度。经济改善和就业增加使一些处在就业市场边缘的人,比如照顾家庭或者此前放弃找工作的人重返劳动力市场。

食品救济券使用人数下降。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接近17年低位的失业率使依靠联邦政府营养补充援助计划的美国人数继续减少。2017年迄今,参加这一计划的家庭比重已经从2012年15.2%的峰值水平下降到12.9%。不过,这一比重依然高于危机前2006年8.7%的低位。

薪资增长依然乏力。2017年美国薪资增长继续令人失望,尽管劳动力市场供给趋紧,但薪资仅出现小幅增长。薪资在2018年最终取得更大幅度增长。目前,劳动力短缺似乎最终将逼迫雇主通过提高薪资待遇等方式吸引和留住员工。削减企业税是否能够最终促进薪资上涨还有待观察。

联邦赤字会进一步扩大。白宫表示,减税将使美国财政在未来十年达到平衡,结束财政赤字状况。不过,由于税收收入低于预期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美国联邦政府的赤字在特朗普上台以来已经扩大。而共和党的减税预期未来10年会使美国财政赤字增加逾1万亿美元。

贸易赤字将不会缩小。因为经济复苏使国内需求上升,2017年,美国贸易赤字逐步扩大。而未来的减税预计会进一步增加美国国内的需求,从而使贸易赤字承压。

三 宗教与文化

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也就是说,每一个现在自称为美国人的人,或是移民,或是移民的后裔,他们都是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移居到美国才成了美国人。正是由于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文化的国家,它才充满活力。这些移民把各自的历史、文化、宗教、价值观、风俗习惯等带到美国,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促进了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常用“大熔炉”“色拉碗”“马赛克”等比喻描述美国的多元文化。

据美国人口调查局发布的统计数据,美国2017年的人口为3.26亿,其中非西裔美国白人占总人口的61.3%,西裔美国人占17.8%,非裔美国人占13.3%,亚裔美国人占5.7%,两种或两种以上种族的美国人占2.6%,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占1.3%。[5]种族与族裔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无疑是理解美国的重要方面。

北美印第安人是迄今为止在当地居住时间最长的民族,但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北美“新大陆”后,印第安人的命运开始变得悲惨。在欧洲殖民者的蹂躏下,印第安人遭受了全面性的毁灭,他们或被屠杀,或被迫生活在美国政府划定的保留地。虽然经过长期艰苦斗争,印第安人如今仍然不能获得全面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

虽然印第安人最早居住在北美大陆,但后来的欧洲白人殖民者却成了这块土地的直接占有者和使用者。英国清教徒在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在普利茅斯登陆并成立马萨诸塞州,此后,英国的语言、宗教观念、法律及政治体制对当时各国殖民者在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逐步成为美利坚各民族统一的基点和美国主流文化的骨架。以英国人为主,加上荷兰、法国、西班牙、瑞典、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移民组成的欧洲大陆移民影响了整个美国发展的历史,并在美国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

欧洲殖民者踏上北美大陆后,也将奴隶制度带到了此地。奴隶贩子把非洲的黑人运到北美,大发横财。奴隶制直到美国内战结束后才从法律意义上被废除,但美国黑人受压迫、受歧视的悲惨命运却一直没有停止。因为种族歧视而产生的社会冲突屡见不鲜。美国种族矛盾以黑人与白人的矛盾为主,黑人、白人与其他少数族裔矛盾为辅,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种由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种族矛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成为美国种族关系中的一个梦魇,也是美国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裔美国人主要指来自墨西哥、波多黎各、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古巴、洪都拉斯、海地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移民。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这些国家的移民主要以波多黎各人和墨西哥人为主。波多黎各人主要集中在纽约、费城、芝加哥等北方大都市,且绝大多数家庭贫困,喜欢大家庭生活,较少与外族通婚。墨西哥人成分较为复杂,既包括早期墨西哥人后裔,也包括大量非法移民。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生活贫困,而且犯罪率比其他移民高。

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包括中国人、日本人、菲律宾人、泰国人和越南人等。以华裔为例,最早的移民主要来自广东省,赴美国淘金、筑路,充当廉价劳动力。很多第二代华人慢慢融入主流社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工作勤奋努力,经济和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但政治地位并不匹配。一般而言,亚洲各国移民大多勤劳朴实,注意传统教育,在本行业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但也招致其他族裔的怨恨。

美国各族裔的人口增长趋势(见图1-1)也是近年来大家关注的焦点。由于西裔美国人的出生率较高,他们已取代非裔美国人成为美国第一大少数族裔,并将在2050年左右占届时美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西裔美国人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已经并将持续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图1-1 美国种族与族裔人口构成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调查局。

在所有发达的西方国家中,美国是宗教气氛最浓厚的国家,但也是西方世界政教分离的先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新教是资本主义在美国发展的催化剂,是影响美利坚民族精神和美国文化的重要因素,宗教的影响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虽然美国宪法规定没有国教,但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密切,相互协调,并以“公民信仰”的形式体现出来。“公民信仰”是一整套信仰、教义和仪规,并使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神圣化,是国家和宗教的混合物。国家吸收了某些宗教思想和教义,而宗教使某些政治原则神圣化。美国的公民信仰包括对美国生活方式的信仰和对美国价值观体系中自由、平等、个人进取、效率等准则的信仰。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的调查,在2010年,信仰基督教的美国人占总人口的78.3%、犹太教占1.8%、佛教占1.2%、伊斯兰教占0.9%、无宗教/无神论/不可知论者占16.4%;而预计到2050年,这些比重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见图1-2)。[6]

图1-2 美国人的宗教信仰趋势(2010~2050年)

资料来源:皮尤研究中心。

很多人,包括某些美国人,把美国视为世俗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国家。但宗教在美国社会、文化中是一支强大的力量,而且它还影响着外交政策的讨论。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调查发现,63%的美国人绝对相信上帝存在;20%的人相当肯定上帝存在;5%的人相信上帝,但不是十分肯定;而9%的人不相信上帝[7];53%的美国人认为宗教在其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24%的人认为相当重要,11%的人认为不太重要,还有11%的人认为完全不重要[8];但与此同时,只有36%的美国人每周至少去一次教堂,33%的人每月去一两次或一年去几次教堂,30%的美国人几乎不去教堂。[9]换言之,尽管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宗教信仰矢志不移,信誓旦旦;但宗教对大多数信徒来说,与其说是它的神学力量吸引人,还不如说是它的道德力量震慑人。美国信徒们大多认为,只有惧怕上帝的人,才会在这世上规规矩矩、诚诚实实、恭恭敬敬地做人。

由于美国人对神学理论缺乏兴趣,厌恶深奥晦涩的教义,美国教会组织在布道传教时,往往把绝大多数的时间放在伦理道德的宣传上,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上。长此以往,这种不断向世俗化方向发展的宗教信仰方式,尽管在维持教会组织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也使原本就区别不大的各宗教派别变得更难以“划分界限”。简而言之,美国社会中的教会和宗教派别,注重的是它们的群体团结及由之而派生出的群体感和归属感,而不是细枝末节的教义上的区别。大多数教徒在与各自的教会和宗教组织发生关系和保持联系时,较少的是出于严格神学意义上的灵魂拯救之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寻求社会联系纽带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慰藉。在美国参加一个宗教团体常常给人一种归属感、一种心理庇护、一种社会认可和一种群体相处带来的满足感。

因此,作为一种信仰,宗教在影响美国人的行为和哲学观点上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宗教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因而它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意义正在不断上升。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教徒们的日常生活,已较少或者很少受宗教信仰的制约,但在他们的意识深处,宗教观念仍常常起着某种程度的作用。譬如,在家庭价值等热门社会话题上,宗教信仰对他们的观点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 媒体与受众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大众传媒体系。美国媒体涵盖了所有主要的形式,包括电视、广播、电影、报纸、杂志和互联网。大多数媒体都从属于商业化的媒体公司,这些公司依靠广告、订阅以及出售版权赢利。美国的媒体往往具有国际性的特征,其经营范围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赢利。目前,美国媒体集中、垄断的趋势还在持续,造就了大量的国际性的传媒巨头。目前,90%的美国媒体由六大集团控制,它们分别是通用电气、新闻集团、迪士尼集团、维亚康姆、时代华纳和CBS。[10]整体而言,当前,美国传媒产业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继续进行结构调整,报业、电视等传统媒体行业面临的生存困境没有明显改观,形势愈发严峻,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则在各个领域大力拓展、发展迅猛。与此同时,广播、出版等传统媒体行业则借助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不断创新,加速融合,赢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美国的报业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在全美多数大城市内发行,这些报纸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综合性的《纽约时报》在政治上是左派媒体的旗舰,是美国严肃报刊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华盛顿邮报》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1970年代初该报记者揭露“水门事件”,迫使尼克松总统辞职,获得了国际威望。许多人认为它是除《纽约时报》外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由于它位于美国首都,故尤其擅长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而以商业、金融报道为主的《华尔街日报》则偏右,该日报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创刊于1982年的《今日美国》是美国唯一的彩色版全国性对开日报,但该报只关注娱乐、体育等领域的话题,缺乏主流媒体应有的严肃性,其影响力远远不及上述三大报纸。除了上述四份报纸之外,几乎每个主要的大都市区都会发行一些本地报纸,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报纸包括《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波士顿环球报》等。绝大多数美国的报纸是私营的,要么属于大型的报业集团(如甘耐特报团、麦克拉齐报团等),要么从属于小型的报业连锁机构,要么则是从属于某个家族或个人。美国的多数综合性报纸都是周报或日报。周报的发行量通常较小,而且在郊区或小城镇比较普遍。少数族裔人群居住的社区和一些社会团体通常也有自己的报纸。

但近些年来,报纸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力正在逐渐衰弱。在1950年,全美共有1722份日报,然而到了2014年,工作日发行的日报数量降为1331份,周日发行的报纸仅有923份。[11]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报纸的发行量和收入依旧延续下降轨迹,受众的流失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在青年受众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纸媒的数字化转型在加速进行,虽然数字收入在商业报纸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仍不能完全弥补纸质报纸收入急剧下滑带来的损失。在发行方面,大部分报纸读者依旧阅读印刷报,来自移动端的报纸网站和相关App访问量超过了桌面电脑用户,但每次人均访问时间只有短短2.45分钟。[12]在严峻的挑战面前,美国报业结构将战略重点转移到数字版和移动端的发展上,以数字化为中心对采编资源进行重组。

美国的杂志业非常发达,杂志的类型和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绝大多数杂志社隶属于某个大型媒体公司或这些媒体公司在本地的下属企业。美国有三大主流新闻类周刊,分别是《时代》、《新闻周刊》以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前者的政治倾向偏左,而后两者则偏右。尽管如此,三大周刊都宣称致力为受众提供客观公正的报道,并将带有个人偏见的内容局限在评论版。《时代》以每年评选年度风云人物的活动而著称,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著名的是对全美学院和大学一年一度的排名。此外,美国还有十余种主要时政类杂志,例如《大西洋月刊》《纽约客》等,这些杂志的政治倾向各不相同。

电视是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美国的电视和广播是在联邦通讯委员会的管理下运行的。全美地方电视台有几千家,其中绝大多数分别从属于三大全国电视网,即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2016年观看三大传统电视网电视新闻的人数维持稳定,仅比上年下滑1%,三大电视网晚间新闻节目的观众总量为2400万人。与此相对,观看本地电视新闻的人数则逐年下滑,自2007年起,观看本地晚间新闻节目的人数减少了31%。但即便如此,观看本地新闻的观众人数仍然高于观看有线电视和三大电视网电视新闻的人数,这种情况只是在选举年有些变化,有线电视成为绝大多数选民获得新闻的信息来源。[13]除上述无线电视网之外,美国还有很多有线电视频道。这些频道不靠广告赢利,其主要收入来源是收视费。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三大有线新闻频道包括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 Channel)和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2016年观看有线新闻电视频道的美国人比上年增加了55%,达到480万人。[14]福克斯新闻频道开播于1996年,自称“公平公正”(Fair and Balanced),“我报道,你判断”(We report,You decide),事实上是美国唯一一个偏向保守派共和党的媒体。有线电视新闻网创办于1980年,是美国第一家24小时全天候滚动播出新闻节目的有线电视台。除了在美国境内播出,也有境外频道对全世界服务,全球共有212个国家和地区可以收看到CNN。有学者认为,CNN重新界定了新闻的概念,新闻在过去是指已经发生的事情,而CNN则把新闻变成了正在发生的事情。CNN在市场份额方面落后福克斯新闻频道,目前是美国第二大新闻频道。此外,美国还有非营利性的、靠政府提供津贴、在美国民间进行筹款活动、接受私人基金捐赠的公共电视网(PBS)以及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上述传统的电视运营商面临的整体下滑趋势与有线专业频道(如HBO)、流媒体网站(如Netflix)等新平台造成的收视分流有关。根据爱立信公司发布的报告,美国采用传统收视方式的观众数量逐年减少,超过40%的美国家庭开始转向订阅Netflix、Hulu之类的流媒体服务。这些流媒体凭借相对低廉的价格和多元化的信息呈现方式赢得了“千禧一代”的喜爱。

美国最常见的两类电台分别是谈话台和音乐台,其中音乐台所占比重很大,分类也十分细致,例如流行音乐、乡村音乐、爵士乐等都有自己专门的电台。美国的广播公司在近几年也出现了集中整合的趋势。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广播网络,但绝大多数的美国电台是私营的商业电台。1987年,联邦通讯委员会废除了“公平原则”(即广播的内容必须同时陈述各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一政策上的变化导致美国的谈话电台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线上广播和数字化音频成为美国人收听广播的最重要手段。美国Triton Digital-Edison Research在2016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12岁以上的美国人中,57%的人每月收听广播,50%的人每周收听广播,总人数超过1.3亿;在12~24岁的听众中,73%的人在过去一周内收听过广播,25~54岁的比重为56%,55岁及以上则为25%,各年龄段收听人数较2015年均有明显增长。[15]在节目的内容方面,传统的新闻、访谈、资讯类节目仍旧是受众最为关心的节目类别,流行音乐、竞技体育等节目则仍然排在其后。在收听方式习惯上,美国的手机用户越来越习惯使用智能手机作为车载设备收听广播节目。

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2016年,美国互联网宽带的普及率在保持较高水平的基础上持续上扬,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网的人也在继续增长,网民人数达到2.87亿,占全国人口的88%。[16]社交媒体在2016年继续蓬勃发展,在美国传媒业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美国国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人比以往更倾向从多个社交媒体网站上获取新闻。大约1/4(26%)的美国成年人从两个或更多的社交媒体网站上获取新闻,高于2013年的15%和2016年的18%。从几个主要社交媒体网站来看,脸书拥有最大的社交媒体新闻消费群体。有45%的美国成年人用脸书获取新闻,其中有一半的人只通过脸书获取新闻,只有1/5的人还通过其他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相比之下,LinkedIn、Instagram、Snapchat和WhatsApp的新闻用户更有可能在多个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对于利用社交媒体分享新闻的用户来说,用户最普遍访问的是脸书和优兔,这两个网站的新闻用户总体上最多。从用户来看,约有近一半(47%)的新闻消费者依赖两个或者更多的社交媒体网站获取新闻,年龄多在50岁以下。内容生产商甚至可以把内容的个性化程度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了解每一个用户的个人喜好,内容生产商就可以定制适合用户的内容或者推送用户喜爱看的新闻。在过去的几年里,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改变了新闻提供和获取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选择通过网络获取新闻,美国报业平面广告收入随之下滑。媒体产业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改变。考虑到受众分散性的特点,媒体需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扩大内容范围,让它接触到尽可能广泛的受众。这也意味着要认识到许多观众已经成为“网络新一代”,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接触到这些人。[17]

2016年美国大选对新闻业和传媒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带动了报业和有线电视新闻业的复苏;另一方面,也使传统主流新闻媒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危机”。社交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日益增加,除了对“千禧一代”继续发挥聚合效应之外,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和大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加入“低头族”行列成为影响2016年舆论走向的重要因素。由政治人物和社交媒体刻意营造和海量传播的“后真相”和“另类真实”对美国新闻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式冲击,主流报纸和电视台组成的一边倒的“舆论矩阵”竟然无法影响选情。在此背景下,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雷纳德新闻研究所(Reynolds Journalism Institute)对美国人是否信任新闻进行了一项调查。[18]其中美国人最信任的新闻信息源前十名为《经济学人》、美国公共电视频道、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卫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和《达拉斯新闻晨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四个为英国媒体);最不信任的新闻信息源前十名为Occupy Democrats网站、Buzzfeed网站、Breitbart网站、社交媒体、特朗普、Infowars网站、雅虎网站、互联网、赫芬顿邮报网站和Blaze网站(见图1-3)。调查还显示,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站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但仍然对其可信度存在疑惑。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包括数字化转型后的传统媒体在大众心中的可信度更高。而且,这两者之间信任度的差距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受访者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整体较高。其中,34.8%的受访者表示“有可能相信”,32.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有可能相信”,17.3%的受访者选择“不大相信”,只有15.3%的人选择“几乎不会相信”。在“如何划分可信任媒体与不可信任媒体”这个问题中,“可靠来源”和“多方立场”是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从性别上来说,女性更倾向相信媒体。从群体上看,白人群体对媒体信任度较高,也更愿意出钱支持新闻机构。从年龄上看,年长的人虽然对媒体持更多的怀疑态度,但他们更愿意出资订阅一家甚至多家新闻。而且,自由派人士更倾向相信媒体,保守派人士比较不信任主流媒体,更加倾向非主流媒体。

图1-3 美国民众最信任和最不信任的新闻信息源

资料来源:Michael W. Kearney,Trusting News Project Report 2017:A Reynolds Journalism Institute Research Project。

五 对华关系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和复杂的双边关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远航开始的中美贸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两国从敌对到和解,从战略合作到相互依赖,再到美国对华政策进行深刻调整,两国关系历经跌宕起伏。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处于敌对阶段。美国政府采取敌视和不承认新中国政府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参战并决定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的可能性彻底破灭,美国政府一直坚持对华“遏制”政策,在东北亚地区建立了一条从南到北的完整的同盟防御体系。中美两国分别站在了冷战中的两大敌对阵营。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美国陷入越战泥沼,中美双方各自都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在公报中,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使台湾问题这个两国之间关系正常化的障碍被暂时搁置,重新开启两国在贸易以及其他领域间的接触与合作成为可能,中美关系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但此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受到了两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中美历时7年才正式建交,主要障碍就是台湾问题。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1979年1月,应美国总统卡特邀请,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访美,揭开了中美关系史的新篇章。中美建交后,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持续干涉中国内政并不断向台湾出售武器。在中方坚决斗争下,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中美“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地区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地区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建交以来,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等广泛领域开展了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又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美围绕台湾、贸易、知识产权等问题矛盾和斗争不断,但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持续蓬勃发展。就双边贸易关系而言,自朝鲜战争以来,美国一直实施对华遏制和封锁的政策,到1971年尼克松才解除了对华贸易禁运政策。1972年,中美贸易额不到1000万美元;1979年两国建交时,贸易额也只有25亿美元。1989年,中美贸易额急升至99.89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9倍多。与此同时,中美两国科技、教育和文化关系也蓬勃发展,民间往来明显增多。仅就教育交流来说,依照中方的统计,从1978年到1991年上半年,中国赴美留学人员的总数逾7万人,中国已成为向美国派出留学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美国的技术和资金,美国则希望占有和拓展中国的市场。[19]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激烈动荡和深刻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也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政治风波。此后,美国宣布对华进行“制裁”,中止两国高层往来,两国关系严重恶化。90年代,克林顿入主白宫后,将人权问题与“对华最惠国待遇”挂钩,使中美关系坠入低谷。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美两国领导人会晤并达成共识:把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带入21世纪。1994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对华接触政策;美国政府宣布将人权问题同“最惠国待遇”脱钩。1995年,李登辉访美事件导致中美关系跌至两国建交来的最低点。之后,中方本着“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精神处理中美关系,同时坚持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美政府认识到台湾问题的严重性和敏感性,表示同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十分重要并重申了一个中国的政策。1998年中,克林顿总统访华。双方进一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美关系发展的方向。克林顿首次公开明确承诺对台湾的“三不”政策。经过艰难曲折的谈判,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中美关系进一步得到恢复与发展。

进入21世纪,小布什政府一度将中美关系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特别是2001年4月1日在海南岛东南海域发生中美撞机事件后,美国政府对华态度愈加强硬。但“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爆发为美国调整对华政策提供了契机。“9·11”事件后,反恐战争吸引了美国举国上下的注意力,确保美国国家安全成为美国第一要务。在对外关系上,美国“新保守势力”以是否支持“反恐”为标准划线。中方强烈谴责国际恐怖主义,并表示积极同美协作共同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美方放弃了“战略竞争对手”之类的提法,两国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中美关系步入新一轮稳定发展阶段,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调整,转而希望将中国塑造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方”。

21世纪全球化、多极化不断深入发展,中美两国实力对比出现重大变化。中国经济稳步腾飞,规模迅速扩大,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两国关系原有的基础出现裂痕。奥巴马总统加速实施“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重心东移。美国还加紧推进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企图取代WTO规则。习近平主席2013年6月访美期间提出双方应共同致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特朗普上台执政以来,奉行“美国优先”政策和单边主义行为,确定“大国竞争”是未来美国国家安全方面的首要关注,公开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战略竞争对手”。美国政府动作频频,摆出了对华全面竞争的架势,美国对华政策正在经历两国关系正常化近四十年来最深刻的调整。


[1] 翟峥,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副教授,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政治传播。

[2] National Archives,https://www.archives.gov/founding-docs/constitution(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27日)。

[3] GDP per capita,PPP(current international $),The World Bank.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PCAP.PP.CD?locations=US&year_high_desc=true(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0月8日)。

[4] Scott Lanman,Cedric Sam,Vince Golle,Sho Chandra and Katia Dmitrieva. Is Trump Making the Economy Great Again?Kind Of. https://www.bloomberg.com/graphics/2017-has-trump-made-america-great-again/(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6日)。

[5]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Quick Facts,https://www.census.gov/quickfacts/fact/table/US/PST045216(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27日)本统计数据中,少部分人被重复统计。

[6] The Future of World Religions:Population Growth Projections,2010-2050.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pewforum.org/2015/04/02/religious-projections-2010-2050/(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27日)。

[7] Belief in God.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pewforum.org/religious-landscape-study/belief-in-god/(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27日)。

[8] Importance of religion in one’s life.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pewforum.org/religious-landscape-study/importance-of-religion-in-ones-life/(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27日)。

[9] Attendance at religious services.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pewforum.org/religious-landscape-study/attendance-at-religious-services/(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27日)。

[10] Vic Bishop,The Illusion of Choice:Ninety Percent of American Media Controlled by Six Corporations. Global Research. https://www.globalresearch.ca/the-illusion-of-choice-ninety-percent-of-american-media-controlled-by-six-corporations/5472690(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6日)。

[11] Newspapers:Number of daily newspapers.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journalism.org/media-indicators/newspapers-number-of-daily-newspapers/(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6日)。

[12] Newspapers Fact Sheet.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journalism.org/fact-sheet/newspapers/(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6日)。

[13] Network News Fact Sheet.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journalism.org/fact-sheet/network-news/.Local TV News Fact Sheet.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journalism.org/fact-sheet/local-tv-news/(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6日)。

[14] Cable News Fact Sheet.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journalism.org/fact-sheet/cable-news/(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6日)。

[15] The Infinite Dial 2016. Edison Research & Triton. https://www.tritondigital.com/Media/Default/Documents/Infinite-Dial-2016.pdf(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6日)。

[16] Internet Users by Country(2016).Internet Live Stats. http://www.internetlivestats.com/internet-users-by-country/(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6日)。

[17] 《美国报业:读者转向网络 广告收入下降》,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7-12/12/c_136819394.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6日)。

[18] Michael W. Kearney,Trusting News Project Report 2017:A Reynolds Journalism Institute Research Project.

[19] 袁征:《中美关系60年的思考与展望》,《和平与发展》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