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带一路”倡议对华文教育的推动[1]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第一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出,东南亚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由此形成。“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的倡议,并没有人为设置的边界,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搞封闭机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联互通为主要特点,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格局,实现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以及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2016年11月17日,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协商一致通过决议,欢迎共建“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2344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则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看作“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因此,在提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时,习近平主席将“民心相通”作为推进其他“四通”的基础予以强调。2015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中,也对推动民心相通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强调要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共建“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带来“黄金机遇期”,对华文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教学中,华文教育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起作用也越来越大。华文教育的对象从以华人子弟为主发展到华人子弟与非华裔子女并重,而且后者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欧等地区,这些国家的华文教育有着各自的特殊性,在使用教材和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为此,我们应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梳理、总结华文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探索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和方式,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创新华文教育方式,推动华文教育发展,从而为文明交流互鉴做出贡献。此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往来,对双语人才的需求就会增大。因此,华文教育除了传承中华文化、促进海外华社和谐发展外,还会成为一个潜在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