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充分发展:1930年代以来的连云港港口、城市与腹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物产以淮北盐最负盛名

海州所处区域,自古即是重要海盐产区。盐运在海州古代、近代商贸体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而食盐从圩滩、盐坨、堆栈运出直至行销各埠,主要是通过内河水运的方式。

元朝设置了两淮都转盐运使管理盐运,当时海州已有板浦、临洪、徐渎等著名盐场,每年两淮盐场运销食盐达95万引[19],由船运经盐河运抵大运河,至扬州查验放行后转运至浙江、江西、河南、湖广等地销售。

位于海州西的蔷薇河,东接大海,西连涟河,明代时为海州盐运的重要航道。明弘治年间(1488~1505)淤塞,无法行船,致使盐运阻滞。盐商只能冒险从海上运盐,且需雇牛车从盐坨[20]运至岸边上船,劳费万状,十分不便。当时海州知州王同请示巡盐侍御齐云汀、抚院王克斋、巡按郭文麓,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采用以工代赈之策,征用2440名民工,对蔷薇河进行疏浚。疏浚历时两月,使河道重新畅通。[21]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两淮盐运御史苏纳川于两淮盐场视察盐法,令海州知州高谣疏浚景济河。景济河是板浦盐场运销食盐的重要通道,从板浦以南接穿心河由北入海,由于海潮长期冲刷,经常淤浅,至嘉靖年间,淤浅已非常严重。疏浚后,河面宽4丈,底宽1丈,水深4尺。同时还疏浚了三岔河、板浦新河等。万历三十八年(1610),海州知州杨凤修建闸坝,大规模疏浚境内官河,七年之后淮北盐商捐银1万多两,再次疏浚官河,以便盐运。[22]明代大规模疏浚河道,使海州境内尤其是盐场附近的河道基本通航,形成较为发达的水运网络,极大地方便了板浦、莞渎、徐渎盐场之间的联系。[23]

清乾隆时期,淮盐生产和行销进入鼎盛时代。淮盐行销的江淮平原和长江流域,由于物产富饶、经济繁荣,人口大量增加,淮盐销售市场大大扩张。这一时期,海州的中正、板浦、青口、临兴四大盐场,用小驳船将各圩滩所产食盐经串场河集中到坨地堆储,再由坨地集中至板浦,经大伊山等地由盐河运至淮阴转销各行销口岸。乾隆十一年(1746)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两淮共运销盐496.6万余引。[24]

盐业的兴盛,促进了海州区域内河航运的发展。官河作为盐运的重要航道,易名为盐河。盐河自海州附近起,至淮阴连接大运河,全长150多公里,与南北六塘河、武障河、项冲河、义泽河、六里河、东门河、牛墩河等河道相互连接,终经灌河入海。盐河的航运,使海州地区的河道与大运河相连接,从而将海州与当时繁盛的江淮平原联系在一起,成为海州地区最重要的航道之一。

由于盐业的兴旺和交通的便利,作为连接盐坨和行销地的中继,板浦一度相当繁荣。盐河里的船只昼夜往来不息,板浦码头在极盛时期,每日泊靠盐船600多只,其他客货船只也杂处其间。清代板浦还产生了专业化的短途搬运组织,因其使用的工具大部分是篓、笆斗,所以称为箩行,箩行搬运货物主要靠肩挑人扛,至清末逐渐改用独轮车搬运。

至19世纪末,海州地区盐业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尤其是济南盐场创建之后,吸引了大批商人、资本家。宣统年间,张謇继续招股,增铺池滩八十份,定名为大阜公司。此后,大德、公济、大有晋、大源、庆日新、裕通等公司争相在灌河两岸的乐丰镇、陈家港、燕尾港、小蟒牛、堆沟附近铺新滩,称为济南盐场七公司。

济南盐场七公司成立以后,淮北盐产量大大增加,一跃超过淮南盐场,平均产量占淮盐(淮北、淮南所产盐称“淮盐”)产量的70%左右,1924年淮北盐产量竟达全国的1/5。而此时尚处于雏形的盐坨,储存能力有限,缺乏盐运码头,影响到运销的通畅和继续生产。1916年,公济公司率先在燕尾港建成了面积达2880平方米的燕尾港坨,并修筑木质码头。之后,济南盐场其余六公司纷纷于灌河口两岸修建盐运码头。大源、庆日新、裕通在陈家港储盐,修建了大源码头和裕庆码头(庆日新、裕通两公司合建)。灌河口北岸的堆沟港是装运大德、大阜、大有晋三公司产盐的港口,码头被称为德阜晋码头,拥有可储存原盐5000吨的露天堆场。小蟒牛港位于灌河南岸,大有晋公司独资修建码头以运输所产原盐。[25]

淮北盐场原盐产量的增加和运销顺畅,得益于灌河口优越的地理条件。灌河平时水位4.7米,高潮时达5.2米以上,3000吨级轮船可乘潮出入。因而在淮北四大盐场(板浦、临兴、中正、济南)中,完全依靠海运的济南盐场,原盐的产销量在1920年至1929年的十年间,平均比例高达56%(见表1-1)。

表1-1 1920~1929年淮北盐销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