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成华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结束近千年的长期停滞状态,步入快速发展的全新阶段。人口总量作为“马尔萨斯陷阱”时代最重要的经济表征已经远不足以衡量经济发展的全貌,国民收入账户体系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相应诞生,并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核算的通行指标。但在GDP指标创设之初,GDP的局限性就已经显现,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在1934年首次向美国国会提交国民收入账户报告时曾这样表示:“一个国家的福利如何,几乎无法从国民收入的数量来判断。”究其原因,GDP核算关注的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略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等问题都不在GDP核算的范畴内。如果任由上述问题持续恶化,最终会反噬经济增长,更会伤及提升社会福利这一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理想的情形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着手进行经济核算。现代福利经济学创始人阿瑟·塞西尔·庇古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但受制于缺乏成熟的宏观经济测度体系等因素,前期相关量化工作的推进非常缓慢。20世纪90年代至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同:1992年,联合国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强调对可持续发展进行量化测度的重要性;2012年,联合国“里约+20”峰会再次强调创设新的、可衡量的和可持续发展指标的重要性;2015年9月,联合国成员国在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即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包容与环境可持续性的统一,肯定了人类社会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
SDGs指出人类行为对地球系统可能造成根本性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人类为“永续保留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共同努力的重要性。强调以消除贫困、消除饥饿、确保优质教育、实现性别平等、确保食品和水资源安全、改善人类健康、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为切入点,转变发展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引领创新改革,把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创新政策的战略方向来对待,同时推动绿色发展,保证生态和生产的可持续性。我们应意识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与思考我们该如何采取行动是同等重要的,治理创新便源于此。此外,统计量化和分析评估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任何由目标与子目标构成的治理系统,其基础都应该是量化工作。任何特定目标均可通过多种方式量化,而实施方式、利益主体、量化体系发展、指标选取的方式将对最终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量化体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次国家级参与者形成的分散网络是否愿意且能够收集并报告数据,进而形成可对比、可量化的指标。力求做到这些,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本书还旨在提升全球指标选择过程的参与度和透明度,促进中国融入国际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社会福利提升创设的指标体系中,真实进步指标(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GPI)是学界传播度最广和认可度最高的一个。该指标是由克利福德·科布、泰德·哈斯特德和乔纳森·罗于1995年在原有的经济福利测度(Measure of Economic Welfare,MEW)和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The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ISEW)的基础上提出的。GPI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用20余个子指标来测度市场和非市场的经济活动,通过全面核算其对社会福利的贡献和损失来弥补GDP在测算可持续性和社会福利方面的不足。比如,核算了当期投资的“未来收益”或“未来服务价值”(如教育支出和耐用品的消费等),核算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水污染、空气污染成本和犯罪成本等),核算了提高人类福祉但未在市场上定价的经济活动(如家务劳动和志愿者服务等)。
中国自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人均GDP也将在2019年迈过1万美元大关。以GDP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此衍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经济问题也不容忽视。步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弱化GDP增速目标和淡化GDP考核成为必然的选择。围绕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的经济指标体系作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时代意义。GPI较好地契合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但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较为稀缺,且主要基于可得的宏观数据来进行测算。
为了弥补中国GPI测算中微观数据不足的短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成立中国真实进步微观调查与研究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真实进步微观调查”(China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Survey,CGPiS)这一全国性的大型综合调查项目,为测算中国和分省级的真实进步指标提供更为扎实的微观数据支持。中心在2016年、2017年和2019年三次开展全国性综合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调查经验,完善测算方法,长期推进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基于调查所得数据,中心建立了“中国真实进步数据库”,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构建中国真实进步指标体系与测算框架,为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福利水平提供扎实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志愿者服务价值、家务劳动服务价值和收入不平等的社会成本等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些都将成为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促进从全球到区域、国家和地方各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报告首次基于具有全国和省级代表性的微观调查数据,对全国和各省的GPI进行测算,探讨省级GPI之间的差别。除此之外,我们收集了全球已有对GPI测算的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中国(或各省)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福利水平中的定位,为探索如何提高国家经济增长质量、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福利提供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充分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工作,未来我们将陆续推出《中国真实进步指标测度报告1979~2018》《中国志愿者服务经济价值测算报告2020》《中国家务劳动经济价值测度报告2020》等报告。
谨在此感谢在中国真实进步微观调查中跋山涉水只为获取第一手数据的高校学子,感谢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对本研究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报告写作的研究人员,包括张婕、王志敏、郭赛赛、张秋月、赵翼、田梦杰、刘禹麟等。关成华、涂勤在初稿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补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