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测度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一是研究思路与框架。良好的研究思路是本书完整性的体现,清晰的研究框架在学术探索中尤为必要。由于产业升级并未有统一定义,不同学者及相关教材在对产业升级进行界定时,内容有交叉,方式有异同。因此,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研究主题做认真思索和慎重归纳,最终搭建出结构思路较为清晰的研究框架。本书是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背景下,对产业升级进行研究。开放经济背景下,贸易发展更加活跃,产业升级可利用的资源和市场更加广泛,基于学者们对产业升级的认知,结合研究的主题,本书将产业升级界定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基于结构演进视角的产业升级,基于经济效率视角的产业升级,基于产品空间视角的产业升级,基于生产分工视角的产业升级。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生产分工——本书在这四个不同视角下研究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多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论证,进一步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这一研究框架的确立,延伸和丰富了同类研究的范围和逻辑架构,也构建了较为清晰的思路以供同类研究参考。

二是研究内容。以往关于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研究较多,而在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研究上,关注单一视角的较多。开放经济下,对外贸易发展对推动产业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产业发展涉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和经济效率的提升,本书在产业层面的研究,既涉及产业间结构的演进,也涉及产业内效率的提升,本书站在产业层面内外兼顾,切入点要比以往研究稍微全面。伴随经济开放度的增大,也有很多文献在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观察全球生产网络,焦点在生产环节上的产业升级,而本书将这一视角拓宽,延伸至销售市场,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纳入其中。这样在产品层面上既有生产环节,又有市场竞争环节,这种切入思路也为本书增添些许色彩。因而,“四重奏”模式[2]使研究内容更加充实,解释力也更强一些。

三是研究细节及数据使用。研究思路、方法选择与模型设定、数据特征有密切联系,本书在不同的章节,参考同类研究的做法并根据本书自身的研究需要,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前面提到的研究方法里有所体现。在部分细节处理上,本书希望尽可能深入些,比如在变量选择上,对RCA进行逻辑判断时,不仅考虑逻辑判断,还对原始值进行追溯,力图得到更稳健的研究结果;再如,对WIOT的数据源进行数据整合时,进出口方向既考虑到中间产品也考虑到最终产品,从贸易方向来看,这样处理增加了研究的完整性。在数据使用方面,为使本书更具说服力,笔者投入大量精力搜集整理了丰富的数据。所用数据既有时序数据、面板数据等类型,还有投入产出表、产品空间矩阵等类型,以便运用不同方法从多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跟同类文献相比,本书所用数据类型更加丰富。比如基于产品空间视角研究产业升级时,利用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四位编码贸易数据进行整理归类,构建出919×919的产品邻近度矩阵。再如,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研究产业升级时,在WIOT(每年的数据有2472行、2686列,共15年)基础上,整理归纳出以中国为主体的投入产出数据,笔者在数据的搜集整理上付出了较大的工作量,也希望为同类研究在数据整理方面抛砖引玉。

1.4.2 不足之处

一是受数据自身特点约束,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数据详细程度上并不对称。实证分析中涉及的对外贸易数据以商品贸易为主,服务贸易部分略显简单。由于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不能像商品贸易那样显示在各国海关的进出口统计中,而是体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缺乏详细的分类数据及省际层面、微观层面的数据,因此,书中实证部分数据采集主要基于商品贸易数据,服务贸易虽有涉及但分析相对浅显。时至今日,新型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如国际电商、共享经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服务业态,笔者期待服务贸易在数据统计和分类方法上能与时俱进,能为后续研究提供相关支持。

二是全球政治经济风险的不确定性,使一些偶发事件对产业发展造成外在冲击。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受制于外交、军事和政治等外部因素,复杂的外部不可控因素为企业或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这种意外冲击对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都是个难题。这些影响不仅限于经济角度,而应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去分析。鉴于研究范畴的集中性与有限性,本书没有将政治经济风险的不确定性考虑在内。

三是实证分析力求找到更多工具变量进行模型估计与检验,现实经济社会中,诸多经济变量外生性的条件往往不容易满足,找到有效的工具变量在实际处理时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希望以后能找到更多的工具变量进行深入分析。


[1]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官方网站,后同。

[2]简单而言,产业层面包括产业间和产业内,产品层面包括产品间和产品内。产业间关注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内关注经济效率的变化;产品间关注国际竞争及产品转换能力的变动,产品内关注增值情况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