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酷鹅用户研究院:《2018年手机红包用户洞察报告》,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80321/100611120180_2.shtml。
[2]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第156页。
[3]〔英〕汤姆·斯丹迪奇:《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林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第8页。
[4]张腾霄、韩布新:《红色的心理效应: 现象与机制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3期,第398-406页。
[5]刘昕毓、李雨欣:《新媒体视阈下的春节红包文化变迁》,《东南传播》2015年第7期,第63-65页。
[6]施慧:《民间压岁钱习俗小考》,《神州民俗》2010年第2期,第10页。
[7]〔英〕盖丽安·多勒、赵彦华编译:《什么是媒介经济学?》,《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4期,第38-42页。
[8]〔英〕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505页。
[9]葛金芳:《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78-86页。
[10]包善文:《红包的文化因由》,《档案春秋》2013年第1期,第33-35页。
[11]〔英〕艾莉森·艾特瑞尔:《互联网心理学:寻找另一个自己》,于丹妮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第83页。
[12]何道宽、蒋原伦:《“生命在于运动 意义成于互动”——关于新媒介文化及思想路径的对话》,《文艺研究》2013年第10期,第69-76页。
[13]潘黎勇:《感知的重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域中的“微时代”》,《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2期,第145-151页。
[14]张进:《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生态学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第5-13页。
[15]钟科、王海忠、杨晨:《感官营销战略在服务失败中的运用:触觉体验缓解顾客抱怨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期,第114-126页。
[16]电子红包送给谁?长沙一银行推出电子红包引争议[EB/OL].http://news.sina.com.cn/o/2004-10-12/10503894438s.shtml。
[17] 〔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滕守尧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44页。
[18] 〔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郑若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5页。
[19]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7期,第149-158页。
[20]旷晓兰:《空间感的失落——约书亚·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研究》,《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第4期,第176页。
[21]刘同舫:《网络文化的精神实质》,《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6期,第55-60页。
[22]微信红包塑造了社交金融游戏,背后是一套技术升级的过程[EB/OL].http://money.163.com/17/0320/08/CFV7AE7V002580S6.html。
[23]从“微信红包”看互联网金融[EB/OL].http://views.ce.cn/view/ent/201402/07/t20140207_2253384.shtml。
[24]曹磊:《互联网+产业风口》,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第11页。
[25]伍聪:《第四次金融浪潮:互联网金融与中国国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第157页。
[26]微信公布《2017微信春节数据报告》,除夕至初五红包收发量达460亿个[EB/OL].http://tech.qq.com/a/20170203/010341.htm。
[27]春节大数据:《2018春节7.68亿人微信收发红包 一个人收到3429个》,http://bigdata.idcquan.com/news/136879.shtml。
[28]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冯钢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第4页。
[29]朱琛:《自我呈现的新涵义与影响因素——基于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的文献考察》,《新疆社科论坛》2016年第1期,第99-105页。
[30]童慧:《微信的自我呈现与人际传播》,《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第102-110页。
[31] 2017手机红包新趋势报告:微信、QQ、支付宝、微博哪家强?[EB/OL].http://36kr.com/p/5062973.html。
[32]〔英〕詹姆斯·柯兰、娜塔莉·芬顿、德斯·弗里德曼:《互联网的误读》,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第145页。
[33]韩丛耀:《视觉传播研究刍议》,《中国出版》2010年第20期,第36-39页。
[34]潘黎勇:《感知的重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域中的“微时代”》,《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2期,第145-151页。
[35]〔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第30页。
[36]〔美〕周永明:《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电报与清末时政》,尹松波、石琳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13,第194页。
[1]酷鹅用户研究院:《2018年手机红包用户洞察报告》,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80321/100611120180_2.shtml。
[2]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第156页。
[3]〔英〕汤姆·斯丹迪奇:《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林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第8页。
[4]张腾霄、韩布新:《红色的心理效应: 现象与机制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3期,第398-406页。
[5]刘昕毓、李雨欣:《新媒体视阈下的春节红包文化变迁》,《东南传播》2015年第7期,第63-65页。
[6]施慧:《民间压岁钱习俗小考》,《神州民俗》2010年第2期,第10页。
[7]〔英〕盖丽安·多勒、赵彦华编译:《什么是媒介经济学?》,《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4期,第38-42页。
[8]〔英〕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505页。
[9]葛金芳:《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78-86页。
[10]包善文:《红包的文化因由》,《档案春秋》2013年第1期,第33-35页。
[11]〔英〕艾莉森·艾特瑞尔:《互联网心理学:寻找另一个自己》,于丹妮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第83页。
[12]何道宽、蒋原伦:《“生命在于运动 意义成于互动”——关于新媒介文化及思想路径的对话》,《文艺研究》2013年第10期,第69-76页。
[13]潘黎勇:《感知的重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域中的“微时代”》,《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2期,第145-151页。
[14]张进:《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生态学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第5-13页。
[15]钟科、王海忠、杨晨:《感官营销战略在服务失败中的运用:触觉体验缓解顾客抱怨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期,第114-126页。
[16]电子红包送给谁?长沙一银行推出电子红包引争议[EB/OL].http://news.sina.com.cn/o/2004-10-12/10503894438s.shtml。
[17]〔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滕守尧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44页。
[18]〔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郑若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5页。
[19]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7期,第149-158页。
[20]旷晓兰:《空间感的失落——约书亚·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研究》,《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第4期,第176页。
[21]刘同舫:《网络文化的精神实质》,《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6期,第55-60页。
[22]微信红包塑造了社交金融游戏,背后是一套技术升级的过程[EB/OL].http://money.163.com/17/0320/08/CFV7AE7V002580S6.html。
[23]从“微信红包”看互联网金融[EB/OL].http://views.ce.cn/view/ent/201402/07/t20140207_2253384.shtml。
[24]曹磊:《互联网+产业风口》,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第11页。
[25]伍聪:《第四次金融浪潮:互联网金融与中国国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第157页。
[26]微信公布《2017微信春节数据报告》,除夕至初五红包收发量达460亿个[EB/OL].http://tech.qq.com/a/20170203/010341.htm。
[27]春节大数据:《2018春节7.68亿人微信收发红包 一个人收到3429个》,http://bigdata.idcquan.com/news/136879.shtml。
[28]〔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冯钢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第4页。
[29]朱琛:《自我呈现的新涵义与影响因素——基于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的文献考察》,《新疆社科论坛》2016年第1期,第99-105页。
[30]童慧:《微信的自我呈现与人际传播》,《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第102-110页。
[31]2017手机红包新趋势报告:微信、QQ、支付宝、微博哪家强?[EB/OL].http://36kr.com/p/5062973.html。
[32]〔英〕詹姆斯·柯兰、娜塔莉·芬顿、德斯·弗里德曼:《互联网的误读》,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第145页。
[33]韩丛耀:《视觉传播研究刍议》,《中国出版》2010年第20期,第36-39页。
[34]潘黎勇:《感知的重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域中的“微时代”》,《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2期,第145-151页。
[35]〔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第30页。
[36]〔美〕周永明:《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电报与清末时政》,尹松波、石琳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13,第1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