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油腻”作为网络流行语的话语意义

2017年10月,作家冯唐在微博上发布《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文中为“中年男”贴上“油腻”的标签,迅速引起网友共鸣,不同年龄阶层网友展开争论与热议,截至2018年10月,此文的阅读量已经超过800万次。而后在传播过程中,被“标签化”的中年男性群体也纷纷以“油腻大叔”进行自我解嘲,最具代表性的是在一档热门综艺节目中,三位中年男性明星表演以改编歌曲《中年危机联盟》的方式作为回应,歌曲中展现出了群体生活的心酸与无奈。“油腻”一词遂走红于网络,在社交媒体中被网友广泛使用,成为网络流行语。

2018年5月,冯唐又以《油腻2.0:比成为油腻中年更可怕的是成了油腻青年》为题撰文,再次引起网友关注,阅读量高达1977万次。此后,《新周刊》分别于5月和8月推送《油腻3.0:你才油腻,你全家都油腻》和《中国大学生油腻起来,甩中年人十条街》两篇文章,阅读量均达到10万+,其他媒体也纷纷推送或转载,跟风词语大量衍生并传播,“油腻”的修辞对象范围由中年男性逐步扩大至更多群体,在社交媒体中如“油腻大学生”“油腻中年女”“油腻公务员”等新修辞层出不穷。

“油腻”一词在借助网络名人的影响力与社交媒体推波助澜的传播之下,修辞化意义在不同群体中多次被重塑,引发了词语的修辞流变。本文以修辞化网络流行语“油腻”为例,对网络议题中包含的“油腻”修辞话语进行细读,分析范围依照上文中所述“油腻”一词在网络关注热度、阅读量、讨论活跃度,选择冯唐微博中两篇文章、《新周刊》微信公众号的两篇文章、一档国内热门综艺节目中改编歌曲《中年危机联盟》为本文的分析样本,这些样本在公共话题的讨论中,具有广泛性与公共性,在社交媒体中的转发与评论量较大,频频引发网民热议,获得高度的认可,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原本词源意义上,“油腻”的形容词特征将其外延扩展成为对人的外貌特征的修辞描绘,在这种外貌修辞中包含着不同修辞群体的情感倾向,在词语不断被使用与传播时,其外延进一步扩展至性格、认知、道德等社会行为与价值意义上。因此,本文将“油腻”的话语分成原本词源意义、描述性意义、情感性意义、社会性意义四个阶段[16],考察“油腻”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使用与认同感构建。

(一)词源意义

从词源上说,“油腻”一词起初是作为对食物的形容,与“清淡”相对,在《反义字典》中,清淡指含油脂少,而油腻指含油脂多;在《新编汉语形容词词典》中解释为“形容含油多,用于食物、物件或感觉等”,如食品、肉类、皮肤或头发等;从健康学上看,油腻常常与“不宜”“禁忌”相关,如某些病人在服药时“忌油腻”等,味厚腻滞的食物易致人肥胖,导致许多疾病产生,因此“油腻”常被“禁忌”与“除去”;对于女性而言,“油腻”与“清爽”常用来形容皮肤、皮脂溢出等症状,从触感上令人厌弃;对人们身体而言,“清淡”“清爽”是健康的表征,而“油腻”则是亚健康的表征。

(二)描述性意义

在“油腻”的原本含义中,似乎总是与“令人不舒服”等负面情绪相关。当作家冯唐在文章《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中,将“油腻”这个形容词戏仿为中年男性的指称时,则“油腻”的不适感由味觉和消化系统转移至视觉和对话系统,投射于现实社会中包含“不注重身材保养、不修边幅、谈吐粗鲁等”特征的中年男性群体。冯唐在文章中提及“避免成为油腻中年男”的“十个不要”,如“不要成为一个胖子”“不要停止学习”“不要待着不动”“不要脏兮兮”等十条所谓的“禁忌”。“油腻”一词形成了人们对中年男性的群体形象的话语想象,引发网友在文章的评论区不断添加新的“油腻猥琐男”的“评判标准”,如大肚腩、爱穿唐装、保温杯里泡枸杞、鼻毛成撮往外露等,聚合形成“高度赞同”的“15条标准”,将“油腻中年男”的形象视觉化、具象化。“标准”越是增加,修辞意义就越被锚定下来,所指代的人物形象愈发鲜明清晰,直到由许多符号堆砌形成了一个显著的人物形象类型,在网友心目中基本达成了对“中年油腻男”形象共识。

(三)情感性意义

在互动中,“油腻”首先由“外貌特征”架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共同理解的桥梁,作家冯唐指出中年男性群体因不修边幅、体重过剩、趣味低俗、懒于学习、世故圆滑等一系列特征,令青少年群体和女性群体感到生厌,在“油腻”“中年”“男性”之间,至少暗含着青少年与中年群体、女性群体与男性群体这两种相异的群体。借助“油腻”将“我群”与“他群”加以区别,表示出对中年男性的鄙夷和厌恶情感,天然便带有一定的情感攻击性与话语地位,同时意味着群体之间、代与代之间认同感的差别。

另一方面,“被标签化”的中年男性群体作为这场“论战”的被攻击对象,在此次接受过程中因不占据意义生产的主导地位而产生焦虑与抗争情感。在改编歌曲《中年危机联盟》中,中年男性群体根据“他群”印象,直言不讳地承认了 “没了头发”“没精力”“胖”“油腻大叔”等负面形象构建,将中年男性面临的巨大的生活压力等情绪增添在“油腻中年男”的特征中,如“赚钱”“努力工作”“房贷车贷”“高血脂高血压”“父母妻子两个娃”等身心负担。在“油腻中年男”的二次话语策略中,再现并解释中年男性群体的无奈心理与现实压力,在防御性的抗争“油腻”内化出的焦虑与威胁中,有助于中年男性从心理上隔离“油腻中年男”原始话语结构中扑面而来的“敌意”,将自我群体对“油腻”一词的理解和群体情感介入修辞中,试图通过自我戏谑来保持与外群体相对抗的自我身份定义,与“他群”展开符号与情感意义上的互动和协商,达到摆脱污名,重塑美好自我的目的。

(四)社会性意义

“意义没有在自然的知觉过程中被固定下来,意义和联想的流动性则能被更充分地利用和改变”[17],在“油腻”的意义由中年男的特殊指代范围扩展开之后,“油腻公务员”“中年油腻女”等新的修辞也相继产生。在多次传播与意义交互累积聚合中,“油腻”标签意义逐渐瓦解了性格、性别、年龄与样貌等直指性特征。作家冯唐二次撰文列举了“油腻青年”的十条标准,如装懂、着急、不靠谱、假佛系、审美差等特点;在《新周刊》文章《油腻3.0:你才油腻,你全家都油腻》中,“油腻”也不再是中年男性的代名词,青年人群、老年人群也并不“清爽”,并再次提出“油腻3.0的十大表征”:迷恋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情怀泛滥、仗老欺人、打嘴炮等十大表征。这些文章中都以“油腻”来针对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自我认知不清晰、伦理观扭曲、价值观坍塌、道德沦丧、贩卖焦虑与情怀等现代社会精神进行批判。

通过以上对“油腻”的修辞流变阶段的分析,“油腻”的标签意义在社会认知中流转,由描述性意义转向情感性意义,又向社会性意义发力。以身体特征与外貌特征的修辞化,通过强化、淡化、遮蔽等手段来表达对自我与他者身份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