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汉喃文献与东亚汉字整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黎初朝代碑文概略

(一)黎初朝代

蓝山起义胜利之后,领袖黎利于1428年称帝,取年号顺天,正式建立黎家王朝。至1527年,黎家衰亡并被莫家代替。黎初朝代存在时间是1428年至1527年。黎初朝代存在一个世纪,主要是在15世纪。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黎初朝代是越南历代最兴盛的封建朝代之一。

即位之后,黎利着手恢复国家秩序,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政权机构。1471年,黎圣宗改革行政系统,废除宰相职位,实行君主集权,使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至顶峰,故黎初朝代政权被命名为集权中央政权。同时,儒教地位提高,被看作国教。京都文庙国子监扩大规模,刻立进士题名碑。此处既是儒学尊崇的地方,又是儒教科举、组织学习的地方。蓝京区域是黎家的发迹地,黎家皇族与黎帝的寺庙和陵墓于此建造,故该地存有黎初朝代王朝的印迹及皇家碑文。

(二)黎初朝代碑文的收集状况

黎初的一些碑文已被搜集、拓录或抄写,现藏在汉喃研究院的书库中。在这些拓片基础上,结合田野搜寻,我们已收集到70份拓片。蓝京地区是黎家的发迹地,亦是黎家皇族及功臣的寺庙陵墓所在地,此处有大批陵墓碑刻,碑文内容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主。另在河内文庙,黎代开始建立进士题名碑。二者是黎初碑刻的两个重要中心。

皇家陵墓碑的典型有:大越蓝山永陵碑,立于顺天六年(1432);大越蓝山祐陵碑,立于大宝三年(1442);大越蓝山昭陵碑,立于景统元年(1498);坤元至德之碑,立于景统元年(1498);大越蓝山裕陵碑,立于景统七年(1504);大越肃宗若皇帝敬陵碑,立于端庆元年(1509);大越唐王神道碑,立于洪德二十三年(1493);等等。功臣碑文通常建立在社村寺庙和祠堂中,典型有:东山县东宁社阮摘庙的国朝佐命功臣之碑,立于太和八年(1449);寿春县春蓝社黎抄寺庙的皇越开国功臣碑,立于光顺三年(1462);安定县定海社郑公旦寺庙的赠舒郡公神道碑,立于洪德二十八年(1497);寿延社群来村的大越开国庆郡公碑,立于洪德年间(1470~1497);等等。这些也是神道碑,因为它们多位于陵墓前。

黎初朝代还有另外一个碑刻中心,即河内文庙进士题名碑群。越南进士题名碑之缘起是受中国进士题名碑传统的影响。在中国,自唐朝(618~907)就有各进士考场的碑刻,开始立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后来是在北京文庙。在越南,黎初朝代的黎圣宗(1460~1497年在位)于1484年第一次下令在文庙国子监刻录黎太宗(1434~1442年在位)时考中进士的花名,黎显宗(1740~1786年在位)于1780年命令立最后一通题名碑,以记录1779年考中的进士,总数共82块。黎圣宗立进士题名碑的目的在于表扬科举考试成功者,这一主张被以后的皇帝所继承并受到地方官员的拥护,形成全国进士题名碑系统。黎初朝代的进士题名碑刻现存12块,最早的是刻于洪德十五年(1484)的进士题名碑,最晚的是刻于光绍六年(1521)的进士题名碑。

这些是黎初的代表性碑刻,已得到收集和研究。其中,大多数碑文采用题记文章的形式来记录有关人物的事件。文章蓄积,文辞庄雅又形象丰富,在这里各种文学典故常被采用。蓝山永陵碑、大越蓝山昭陵碑、大越蓝山祐陵碑、坤元至德之碑等所刻碑文,均是叙事文章风格的典范。同编者或润色这些碑文者均是名儒,如阮廌、申仁忠、潭文礼、阮仁帖、程志森、阮冲确、阮宝。其他碑文的编者亦是当时的文豪,如状元阮直、状元梁世荣、申仁忠和杜闰均是黎圣宗帝的骚坛诗会的副元帅[3]

有关进士题名碑,其目的是强调儒教对社会文化、政治的重要性,称赞君主集权制度并歌颂皇帝的功德。这明显表现在各碑文的内容中。越南君主集权政府非常重视人才,视其为国家之元气、国家兴衰之源泉,如刻于1484年的《大宝三年壬戌科进士题名记》写道:“贤材,国家之元气。元气盛,则国势强以隆;元气馁,则国势弱以污。是以圣帝明王,莫不以育材取士、培植元气为先务也。盖士之关系于国家如此其重,故崇尚之意,殆无终穷。既宠之以科名,又隆之爵秩,恩至溥也,犹以为未足。又标诸雁塔之题载,褒以龙虎之号。”杜润于1484年刻的《太和六年戊辰科进士题名碑记》也就此问题提出其见解:“帝王正治之大莫重于人才,国家制度之详必待夫后圣,盖为治而不本于人才,制作而不资夫后圣,皆苟焉耳乌,从致治效风化之隆,文物典章之备哉。”由此可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等对任何朝代都是首要任务。这就是黎初朝代的文庙进士题名碑刻所反映的内容及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