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思考题

1.一个学经济学的学生认为市场和需求的容量是由收入决定的。为什么杨格批评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为什么他认为不仅分工依赖于市场容量,而且市场容量依赖于分工的水平?杨格定理和网络效应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形式化杨格定理必须用一般均衡概念?

2.分工经济和规模经济有什么差异?什么是分工的网络效应?

3.从例2.1我们能看到,如果局部分工在均衡中发生,拥有较低的交易效率和/或更大人口规模的国家将生产两种商品(见表2-3相关的参数子空间栏)。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如果没有关税就不能从贸易中得到收益,因此它就会积极地实行单边保护关税。有许多方法来解释这种结果。例如,美国是一个大国,如果在美国和一个小国之间产生了不对称的局部分工,它就能用关税从贸易中获取更大份额的收益。再如,新西兰是个交易效率低的小国(远离其他国家)。在这两个例子中,美国或新西兰可以通过保护关税来从贸易中获取更多的收益。但是,美国没有实行这种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向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开放市场,因此,在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分工发展迅猛,美国和这些国家(地区)都能从自由贸易中受益。新西兰也不实行保护主义。使用本章模型中从局部分工到完全分工可能的演化来解释美国和新西兰贸易政策的成功。

4.刘易斯(1955)模型及费景汉和拉尼斯(Fei and Renis,1964)模型将经济发展解释成一个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过程。把这种经济发展的观点同本章李嘉图模型所包含的经济发展是分工的演进过程的观点进行比较。每个人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和职业结构多样化是这种演进的两个方面。

5.在克鲁格曼(Krugman,1994a,1994b)和布莱斯特维兹(Prestowitz,1994)之间有一场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辩论[也可参见Sachs(1996)]。辩论的一方认为,根据李嘉图比较优势的理论,与绝对优势相关的竞争和从贸易中获得收益没有关系。假设在例2.1中,(1-βM1/βM2=1,即使k=1(没有交易成本),证明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绝对优势,结构C不是一般均衡。在这种条件下,Ba或Bb是均衡,此时一个国家没有从贸易中得到收益。讨论可能的贸易冲突和相关的扭曲及绝对优势对避免这种内生交易成本的含义。

6.根据琼斯(Jones,1981,pp.226-227)的观点,欧洲广袤的地域,以及气候和地形上的多样化导致其不同的资源分散在不同地区。这就必然带来商品的远距离运输和多边大批量贸易。向这些商品征税就比直接侵占它们更有利可图,大量可航行路线也有助于大批量贸易。用本章模型解释这个历史事实。

7.法国在工业化以前对进口商品征很高的保护关税,而在19世纪工业化以后,对欠发达的贸易伙伴则给予特惠的贸易地位(Landes,1998)。许多发达国家目前使用这种政策来促进它们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使用例2.2中的模型来解释为什么这种政策对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都有好处。

8.根据墨克(Mokyr,1990,p.254;1993,p.34)的观点,英国在企业家和熟练工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其在18世纪和19世纪进口发明和发明家,并向欧洲大陆正在工业化的地区出口企业家和技术员。英国除了从欧洲大陆进口发明,还进口一些发明家,包括马德·布鲁内尔(Mard Brunel)、弗莱德里奇·考尼格(Friedrich Koenig)和瑞士工程师J.G.鲍德马(J.G.Bodmer)。E.琼斯(E.Jones,1981)和巴克勒(Baechler,1976)指出,英国企业家的比较优势是由欧洲政治制度的多样化创造出来的。它们中的一些鼓励企业家的活动,另外一些则鼓励科学研究。这样创造出来的比较优势叫内生比较优势(见第3章和第4章)。本章研究的比较优势是外生比较优势。你能否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有些比较优势看起来是外生的,但其实也许是由制度和文化的多样化内生的?

9.高莫里(Gomory,1994)提到一种描述递增规模报酬的方法,这种递增规模报酬在李嘉图模型里是基于新古典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分离。这种设定导致了帕累托多重均衡,因为纯粹的消费者不能选择职业类型,而纯粹的生产者又因为不会选择,以至于他们在所有结构中的利润都是零。进一步讨论有关斯密框架与纯粹消费者和厂商之间两分的新古典框架的区别对贸易理论的含义。

10.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交易条件的改善能够促进贸易的说法听起来像同义反复。用这一章里的模型来证明相对人口规模、相对品位、相对生产率和交易效率在提高分工和生产率的均衡程度方面可互相替代。此外,用交易效率的改善可以增加总交易成本的事实来评论上述的争论。

11.做下面的思想实验:假设在例2.1中,许多商品被引入李嘉图模型,两个国家中的每一个都有两种类型的个体,在什么条件下国内贸易会导致国际贸易?

12.巴伦(Baran,1957)、帕马尔(Palma,1978)认为,发展中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途径是通过一条漫无止境的大城市-卫星链来进行,其中在每个阶段产生的剩余都被中心吸去。用这一章的模型来预测在过渡阶段国家之间收入差异增大的现象。另外,诺斯使用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制度和政策的差异来解释两个地区的不同发展成就。你可以联系李嘉图模型和H-O模型,用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例子来解释边缘位置为什么可能同基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成功的经济发展相联系。

13. 16~17世纪,英国和法国是发展中经济体。18~19世纪,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位于边缘位置,与英国和法国相比是欠发达经济体。它们的发展经验是什么?这些经验是否适用于今天的欠发达经济体?为什么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忽略了这些发展经验?

14.假设在这一章的模型里,每个国家有两种类型的人,用模型来解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两种类型的人之间的二元结构收入差别先加大后缩小的现象。把这种解释和劳动剩余理论相比较(Lewis,1955),劳动剩余理论用制度上固定的工资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不平衡来解释二元结构。

15.在20世纪50~60年代,印度和中国政府实施了以下的进口替代战略:它们对进口消费品征收高关税,用贸易限额、贸易许可证和其他手段控制贸易条件,并且对本国货币采取过高定价来鼓励进口资本货物和出口初级商品。这些政府通过各种管制、政府计划、国有企业,在许多重要行业实行政府拥有或支持的企业垄断,以此限制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实施了一种鼓励出口的政策,控制关税和汇率来鼓励进口生产物资和出口消费制成品。韩国在20世纪60~70年代遵照这种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这种政策制度和欧洲16世纪的重商主义非常类似。中国香港采用类似于英国政府在18~19世纪的自由贸易政策。中国台湾实施各种政策,如免税假期、免税和关税豁免加工区来促进制成品的出口和进口相关的投资品。用你在这一章学到的模型来评估这些经济发展的不同策略的收益和成本,分析政策和制度实验及不同政府之间竞争在发现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上所起的作用。

16.根据这一章的模型,经济发展是市场网络的演进和新商品出现的过程。以此来评价以下观点:在发展中经济体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因此,西欧和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不适合发展中经济体。用李嘉图模型解释英国18~19世纪新市场出现和市场体系发展过程,为什么在撒哈拉周围地区的一些经济体市场扩展不容易。

17.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比较优势的概念比绝对优势的概念更具普遍性。他们说,如果一个人在至少一个活动里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将会有比较优势;反之,我们能找到一个人有比较优势,但没有绝对优势的例子。用外生(绝对)比较优势和内生(绝对)比较优势的区别来评论这种观点。

18.为什么规模经济的概念对分工经济的存在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19.有些经济学家证明H-O定理时假定内点结构是一般均衡且要素价格是外生给定的。讨论这些假设在一般均衡分析中的合理性。

20.我们能够证明,在基于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和生产函数的H-O模型中,SS定理即使在每个国家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不成立。用不可能定理(Sonnenschein,1973;Mantel,1974;Debreu,1974)来讨论模型在函数形式的一般性和基于一般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的预测能力之间的两难冲突。此定理证明在不设定具体的效用和生产函数形式时,不可能得到一般均衡的比较静态特性。

21.用H-O模型来分析每个国家从自给自足到具有完全专业化贸易结构的过渡时期的二元结构。发展不充分的现象隐含了当国际贸易和生产率提高时,欠发达国家的相对地位会恶化。过渡时期二元结构的特点能否用来解释这个现象?

22.人均国民总产值和它的增长率被用来作为发展成就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联系本章的模型,评估这种衡量发展成就的标准是否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