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寻甸县创新扶贫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稳定退出和后续巩固安排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战略部署,寻甸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突出“六个精准”,落实“七个一批”,实施战区攻坚,挂图作战。截止到2017年底,全县整体达到了现行脱贫摘帽标准。然而“脱贫摘帽”不是“一摘了之”,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寻甸县坚持“既要攻城拔寨,也要巩固提升”,于2018年9月制定了《寻甸县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三年(2018—2020)行动方案》[4],建立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为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 以“五不变”确保稳定脱贫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寻甸县注重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生活与生计的关系,聚焦关键区域、关键对象、关键环节,在贫困人口脱贫稳定性和长期性上下功夫,按照“五不变”的要求,确保到2020年保持稳定脱贫。

(一)重心不移

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不是寻甸县的最终目标,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其奋斗目标。脱贫退出后,寻甸县将继续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打造“四区一城”发展目标,把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定期研究部署,做到组织有领导、时间有安排、决策有落实。扎实开展“三深入”专项行动,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进一步把责任压实压紧。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实施全域旅游带动,培育经济增长优势,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切实增进群众福祉,加快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政策不改

持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做到“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寻甸县将不断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用足用好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全力做好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工作,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群众脱贫后有更多的获得感。继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救助服务水平,构建城乡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保险、医疗救助、义务教育等“五道防线”,着力防止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学返贫,有力阻断返贫退路。探索建立脱贫人口预警机制,综合参考脱贫人口的收入水平、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收入构成比例等因素,将脱贫人口分级管理,实时重点关注,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贫困户动态管理机制,实现贫困线、低保线“双线合一”,筑牢贫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三)思想不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是当务之急,实现全面奔小康更需上下齐心。寻甸县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不止步、不懈怠,着力践行“十心”工作法,进一步转变干部队伍作风,以更严的标准、更足的干劲融入巩固脱贫攻坚工作中来,努力打造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忠诚、有担当的扶贫干部队伍。坚持党建促脱贫攻坚,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员的作用,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先富带后富的“不走的工作队”。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贫困地方的一面旗帜。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贫困群众认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树立“好日子靠干、新生活靠拼、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的意识,让还没有脱贫的少数尽快行动起来,让已经脱贫的日子更红火。

(四)帮扶不变

健全县级领导挂钩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包村、干部联户帮扶工作机制,夯实包抓责任。继续开展“万人会战”活动,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做到包抓单位不变、包抓领导力量不变、包扶干部不变、包抓责任不变、帮扶机制不变。坚持一村一个驻村队、一村一套后续巩固方案、一村一批巩固扶持项目、一户一个后续帮扶措施。持续发挥社会各级力量的帮扶作用,实现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继续完善部门协同机制,整合涉农部门与扶贫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实现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建立贫困退出后各环节的风险防范机制,实行动态监管,防止返贫、脱贫低水平、脱贫缺乏可持续能力的现象。

(五)投入不减

实行争取上级支持力度不减、外援力度不减、县本级资金政策力度不减。下大力气拔穷根,把发展增收致富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出路,持续推进产业扶持。围绕“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的工作思路,按照“县有带贫龙头企业、乡有扶贫特色产业、村有产业帮扶基地、户有增收致富门路”的要求,以“党支部+”为引领,重点在做大规模、开拓市场、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开对产业扶贫的“药方”,让贫困群众真正地参与进来,愿干、会干、得实惠,有稳定的生产经营收入,防止出现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的情况,确保增收致富有可持续的“源头活水”。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资源继续向基层聚焦、向基层集中,汇聚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力量。

二 以“六推动”提升脱贫成果

寻甸县集“民族、贫困、山区、老区”四位一体,脱贫摘帽难度大,保持脱贫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任务更为艰巨。为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寻甸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坚持“扶上马,送一程”,以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民生改善和组织振兴”为抓手,着力解决收入上的可持续、精神上的可持续和保障上的可持续的问题,打造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的“寻甸模式”。

(一)推动产业振兴,让农民增收更持续

产业兴,则乡村兴,寻甸县继续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增收的突破口,让老百姓“钱袋子”更鼓[5]

一是找准产业致富好门路。做好产业总体规划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落实《寻甸县产业扶贫三年滚动规划(2018—2020年)》,按照县有项目库、乡有路线图、村有施工图的总体要求,找准自身优势、深挖县域特色、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打造“基础稳定、特色突出、品牌带动”,具有寻甸特色的“369”产业格局。“3”即巩固发展粮食种植、烤烟生产、生猪养殖等三个传统基础产业;“6”即发展壮大蔬菜、花卉、淡水鱼、食用菌、蜜蜂养殖、林下经济等六个特色产业;“9”即积极打造“一头牛”“一只羊”“一只鸡”“一种薯”“一篮果”“一棵树”“一味药”“一丘田”“一草地”等“九个一”品牌产业,持续增加农户收入。

二是固化利益联结共同体。完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依托“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托管帮扶、股份帮扶、资产收益等多元模式,构建起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利益链接机制,激活贫困户到户产业放大效应、切实受益,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持续落实对产业扶贫企业的鼓励政策,动员在外创业人士、致富带头人等本土人才返乡创业,不断壮大、扩大“致富带头人协会”,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优势,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持续增收。

三是延伸电商扶贫产业链。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抓手,加快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打造“绿色寻甸”农产品品牌。以组织农产品进北京朝阳区、华东理工大学、昆明市级行政中心等活动为契机,建设“幸福寻甸”电商平台,依托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乡镇(街道)电子商务服务站、村(社区)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实现农特产品企业线上线下交易。推广“基层党组织+农村电子商务”模式,鼓励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骨干参与电商创业,形成“党建+电商”新模式,切实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基层党组织带富、领富堡垒作用。

四是务工增收,全家不受穷。把外出务工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和开阔眼界的重要抓手,盘活农村劳动力资源,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依托与北京朝阳区、昆明市主城区建立的就业双向对接机制,加大指导帮扶力度,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稳步就业。注重示范引领、能人带动,选树一批敢闯敢干、务工致富的先进典型,拓宽农村务工人员的视野,实现一户一人务工,全家不再受穷。

(二)推动人才振兴,让农村发展更具潜力

人气旺,乡村才有希望。疏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田秀才”“土专家”,为巩固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6]。盘活农村人才队伍。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紧紧抓住华东理工大学定点帮扶寻甸县,滇中新区、西山区、度假区等单位与寻甸县扶贫协作的机遇,主动对接、联系沟通、跟踪服务,积极争取政策、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推动有关政策、项目及时落地。用好省市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把“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农村人才队伍用活,让他们广泛参与乡村建设,确保“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一是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持续实施人才扶贫行动计划,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行动”,组织科技特派员到乡镇、贫困村帮助推广一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转化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二是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提供法律服务等方式投身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探索开展“乡贤”智力服务乡村行动,联系对接一批寻甸籍、在寻甸成长或工作过的各类人才为寻甸发展提供服务。

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和挖掘。发挥好农村“乡土精英”的作用,对全县农村种养大户、经纪人、实用技术带头人等开展一次全面摸底工作,分类建立人才库,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评定工作,评选一批县级拔尖农村实用人才。注重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建立“土专家”“田秀才”创业支撑平台,大力培养带领群众脱贫的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才、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经营管理人才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提倡政治素质好、能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退伍军人回村任职,把最优秀的人才汇集到贫困地区、用到脱贫一线,为巩固脱贫攻坚储备“人才梯队”。

四是注重培育新型农民。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开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支持新型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工作,探索开展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三)推动文化振兴,让致富愿望更强烈

文化昌盛,人心聚拢,把繁荣农村文化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抓手[7]

一是弘扬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农家书屋提档升级、文化惠民、文化文物遗产保护、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四大文化工程”。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二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切实保护好全县彝族、苗族等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遗产。支持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三是倡导公序良俗。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乡风文明精品示范点、宣传先进典型。实施好《村规民约》,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挖民间乡土文化,丰富农村基层文化发展。

四是“扶志”“扶技”“扶智”。更加注重调动脱贫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以“我脱贫、我光荣”等为主题的各类扶贫教育活动,树好寻甸脱贫典型,讲好寻甸脱贫故事,传递好寻甸脱贫声音,积极地进一步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激发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内在活力,让脱贫光荣始终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的主旋律。传授“造血”功能,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积极引进科技专业人才,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积极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片“星造天地”,引导带头创业,让更多的创客把梦想照进现实。推行激励机制,树好“致富榜样家庭”典型,激发赶超信心,让群众在比中学、在比中得,深切感悟“我以我手创财富”的真正价值。

(四)推动生态振兴,让乡村环境更宜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巩固脱贫成果,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8]

一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森林抚育等生态工程,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一江一海一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城乡园林绿化美化力度,深入开展见缝插绿、补绿、植绿活动,强化交通沿线、城市面山等区域植被恢复,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完善多元化投入保障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绿色发展市场规则和管控机制,全面巩固生态扶贫成果,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继续实施生态创建工程,不断加大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强化垃圾分类处理,建立稳定的村庄保洁队伍,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新能源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七改三清”相结合,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注重保护农村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让村庄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是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深入挖掘优势资源,重点打造一批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提升寻甸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发挥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全力打造鲁口哨幸福乡村项目,提升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先锋六甲之战纪念塔等景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响寻甸红色旅游品牌。依托钟灵山、凤龙山、凤龙湾、青龙山、九龙山、北大营等绿色资源,开发秀美山川观光,打响寻甸生态旅游品牌。提高“开斋节”“火把节”“花山节”等民族节庆文化活动的知名度,打响寻甸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依托额秧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徒步游、骑行游、自驾游等新兴旅游,培育发展乡村体验游,不断拓展旅游业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谋划旅游、文化、商贸融合发展布局,打造集民族文化、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综合服务区域。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深度挖掘回、彝、苗等少数民族饮食、服饰、民居、民俗文化,开发特色饮食、民族服装等特色旅游纪念产品,提升旅游附加值,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五)推动民生改善,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9]。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一是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持续落实“雨露计划”“春蕾计划”“泛海公益金”等关爱帮扶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学生关爱服务工作。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二是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示范县为载体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

四是持续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让广大农村群众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六)推动组织振兴,让基层治理更有效

基层组织强,奋斗有力量,坚持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保障,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引领带动作用,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10]

一是着力提升组织力。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组织、育能人、兴产业、促脱贫。狠抓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实施以建制村、村民小组干部为主体的“领头雁”培养工程,在乡镇党委建立青年人才党支部,将村组后备干部、优秀青年农民党员纳入青年人才党支部,由乡镇进行直接培养。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二是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围绕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措施,调整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提高组织化带动水平。发挥贫困村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户为单位,把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及增收途径摸准搞实,继续推广“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贫困户”等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专业合作社中。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示范,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实施贫困地区“一村一品”“一户一业”行动,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稳定脱贫提供有力产业支撑。大力推广“基层党组织+农村电商”扶贫模式,不断拓展农产品上线渠道,扩大参与入驻电商平台的市场主体、丰富电商平台承载的信息,将农村党员聚在电商产业上,引领群众富在电商产业上。

三是发挥农村党员带动作用。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攻坚需要、农民创业致富需求,通过农村党员冬春训、“云岭先锋”夜校、“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等方式,组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大力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实施“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调动农村党员积极性,强化致富带富牵引力。加大“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发放力度,支持农村党员领办创办产业基地、农民合作社等,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有脱贫致富项目,每个贫困村都有党员致富带头人,每个有帮带能力的党员都有帮扶对象。

四是规范村民自治。坚持“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