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气环境资源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使用范围

本报告从五项指标出发,力求客观反映不同地区的大气环境资源状况。在实际应用中,还应该注意其使用范围。

1.大气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

对不同地区2018年全年大气自然净化能力指数、平衡排放强度等五项指标的精细统计,可以大致反映该地区大气环境资源状况。全国2200多个县级以上区域的大气环境资源统计,相对准确地展现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资源的多寡。每个地区都可以查阅自己的大气环境资源状况在全国的位置,参照污染源清单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可以大致判断本区域大气环境资源的消耗程度。

明确中国大气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在国家层面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战略的基础。一方面,在大气环境资源整体匮乏的地区,战略上不应该布局具有较大污染的产业。另一方面,在大气环境资源整体匮乏的地区,对必不可少的污染产业,可以做战术上的调整,将其布局在本地大气环境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同时尽量减少人类、动植物和资产的暴露量。

同时,根据大气环境资源的分布情况,可以判断产业转移带来的大气污染强化效应。如果产业运行出现从大气环境资源丰富地区向大气环境资源匮乏地区移动的趋势,在排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会加大大气污染程度。反之,如果产业从大气环境资源匮乏地区向大气环境资源丰富地区转移,则会出现大气污染的弱化效应,排放总量不变,大气环境质量整体趋于好转。

因此,《中国大气环境资源报告2018》首先满足的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需求。在制定国家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整个国家的大气环境资源状况,然后根据大气环境资源来优化产业布局。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尽可能地利用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大气环境的资源优势,规避资源劣势。

2.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目标

大气污染程度实际上是由大气环境资源的消耗程度决定的。对于大气环境管理部门来说,大气污染控制目标应该与本地大气环境资源状况结合起来。不同区域空气质量的差异只是表面现象,空气质量差的地方排放并不一定高,反之,排放高的地方空气质量也不一定差。在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大气环境的承受能力,而不是现有的排放强度。不同区域之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较,应该以大气环境资源为依据,参照空气质量数据进行,而不是只比较排放的绝对量。换句话说,大气环境资源匮乏的地区,想要获得相同的空气质量,与大气环境资源丰富的地区相比,其排放总量本身就要小。因此,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定,不能以历史排放为依据,而要以大气环境资源为依据。

大气自然净化能力指数和大气环境容量指数分位数统计,为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客观的数据参考。如果将污染物排放强度控制在50%分位数以下,则意味着全年有一半的时间污染物排放强度超过大气自然净化能力,而有一半的时间污染物排放强度低于大气自然净化能力,将污染物排放控制在这个水平上,至少可以保障全年的空气质量不至于太差,处于能接受的范围。也就是说,全年有一半的时间大气中的污染物有减少的趋势,另外一半的时间处于增加的趋势,只要大气自然净化能力不是连续处于较低状态,就不会出现较重的污染。在这种排放强度下,大气环境会处于一个污染的临界状态,也就是说,该状态下,大气环境整体处于一个在污染边缘波动的状态。在本报告第二章中,我们利用分位数这一规律,对大气污染防治进行了战略分级,并在不同的战略等级下,对不同区域的大气环境资源进行了排序。

同时,利用污染物平衡排放强度EE指标,可以给出不同地区大气污染物平衡排放强度的警戒线参考值。实际工作中,污染源清单能够估算出污染物的大致排放强度,当污染物排放强度超过平衡排放强度的警戒线时,就应该引起注意。相应的,将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至平衡排放强度警戒线参考值以下,也是那些重污染地区首先要完成的阶段性目标。因此,在本报告第二章,我们也给出了2018年中国2200多个县级单位的大气污染物平衡排放警戒线参考值。

3.污染物排放的时间调控

本报告列出了全国地市级以上区域的大气自然净化能力指数和大气环境容量指数波形图,该图大致反映了本地区大气自然净化能力的时间分布。在本地排放总量不能有效减少的情况下,根据大气自然净化能力的时间分布来进行调控,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降低污染程度。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对大气自然净化能力的波动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大致统计不同地区全年中经历24小时以上超低净化的次数。超低净化能力持续时长,是产生重污染天气的核心要素。一般天气条件下,大气的自然净化能力处于波动状态,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般不会出现持续较高或持续较低的状态,这时候,只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是太高,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也会出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状态,整体处于低位波动的状态。然而,一旦天气条件发生变化,大气自然净化能力长时间处于较低状态时,即使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是很大,污染物也会在大气环境中慢慢积累,最终产生重污染。这种情况下,解决重污染天气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等到大气自然净化能力上升,走出超低净化状态。目前,对于中国大部分区域来说,污染物排放强度基本上高于大气自然净化能力的超低状态,这意味着,中国的大部分区域,只要经历一次超常时段的持续超低净化过程,就有发生重污染天气的风险。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即使在空气质量整体较好的城市,全年也有发生那么一两次重污染的现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全年超低净化时段统计,对于一个地区应对重污染天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超低净化时段的多少,决定了不同区域全年遭受重污染天气的次数。现实中,那些全年经历多次重污染天气的城市与那些经历较少次数重污染天气的城市相比,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一定是污染物排放强度,更多的是气候特征决定的超低净化时长。

4.实际排放强度的估算

本报告列出了全国2200多个县级以上区域的大气自然净化能力指数等五项指标的年均值和各分位数值,结合本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可以大致估算本地的实际排放强度。

另外,根据各地污染物平衡排放强度警戒线参考值,可以计算各地的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理论上讲,不同地区的污染物平衡排放强度警戒线是一个实时控制目标,如果将污染物排放过程看作一个小幅波动的过程,则污染物平衡排放强度警戒线的简单加总就是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考虑到大气活动的规律性,不同地区在制定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时,客观上应该以大气环境资源(大气自然净化能力的周期性变化)为基础进行核算,而不能以污染物排放的历史数据为依据。

5.产业中长期规划

产业中长期规划应该考虑大气环境的保护问题,大气环境资源数据可以作为非常重要的参考。一方面,大气环境资源数据明确了本区域大气环境资源禀赋,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可以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大气环境资源管理政策;另一方面,产业升级过程中,可以根据大气环境资源数据对污染物排放增减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以便明确产业变化带来的大气环境效应。

6.其他

本报告对全国大气环境资源的研究还不够细致,想要具体掌握某个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资源状况,则需要进行至少一个周期以上的大气环境资源监测,这里不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