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学研究(2019年第2期/总第2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武汉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打造长江文明枢纽城市

研究武汉城市发展未来,必须回望过去,追溯城市繁荣兴旺之根脉,找准引导城市发展的大规律、大逻辑和主路径。考证研究表明,武汉在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中,始终居于长江文明传承发展的中枢地位。

(一)从世界大河文明中心演进规律看,武汉在长江文明形成发展中发挥了核心承载作用

从世界大河文明中心演进规律看,大河文明中心地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转移,大体趋势是:大河支流的丘陵地带—大河主脉流域平原地区—河海交汇区域(三角洲地区)。

中华文明的中心也遵循世界大河文明中心演进规律。在青铜时代之前,人类社会受制于生产力水平不高、改造自然环境能力低下等原因,最佳繁衍生息地主要集中在北纬30°左右、依山傍水的丘陵地带。这些地区既易获得生命所必需的充沛淡水资源,也易于在汛期登高避险,适合文明的孕育。青铜时代之后,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中华民族先辈们的栖息地逐渐拓展到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带及附近冲积平原,中华文明中心也随之转移到这些区域孕育成长,长江文明由此繁荣兴盛。

我国宏观地理格局为中华文明中心转移提供了宏大的时空舞台。在我国,东西走向三大山系分别是:“天山—祁连山—阴山—燕山”北线山系、“昆仑山—秦岭—武当山(大洪山)—大别山”中线山系、南岭南线山系,它们构成了中国高原、盆地、平原地形轮廓的骨架。东西走向的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则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脉。相合相依的三大山系和三大水脉共同构筑了中华山水地脉总体格局。其中,“昆仑山—秦岭—武当山(大洪山)—大别山”中线山系构成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北侧是黄河流域,拥有西安、洛阳和开封等历史悠久的城市;南侧则是长江流域,在其上游有成都、重庆,在其中下游有武汉、南京、杭州和上海,皆是商贾辐辏、人文荟萃之地。

武汉西北—东南走向的龟蛇绵延山系上接武当,下衔庐山,依偎汉江,横断长江,处于江汉平原与大别山余脉交会区域,恰好位于中国山水宏观地理格局的关键节点(如图1所示),成为中华民族先人在长江流域最早繁衍生息地区。汉江在武汉注入长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在两汉兴起、汉民族和汉文化发祥中发挥了支撑作用。此后随着历史发展,黄河生态环境恶化,巴蜀和中原等大批民众相继迁入等,以武汉为中枢的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区域承接了中华文明中心的功能,成为连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最早地区之一,南北文化在武汉交汇,长江上中下游文化在武汉融合。此后历次文明嬗变,武汉均以全国经济、交通、文化重镇地位成为传承长江文明精神要义之典范城市,始终领衔长江文明发展。未来,武汉必将凭借坐拥长江黄金水道的通江达海优势、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继续发挥文明中心之集聚辐射引领作用。

图1 武汉在中华地脉文脉格局图上的位置

(二)从长江文明四维时间标准看,武汉处于长江文明形成发展的最佳承载区域

武汉与长江的地理、文化渊源最为深厚,客观上居于长江文明传承发展的枢纽位置,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同时吻合长江文明形成发展四维时间标准的地区。

1.从天文时间来看

世界上几乎所有古老文明都诞生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20°—40°)地区,武汉位于北纬29°58′—31°22′,处在人类文明生存的黄金线上。长江流域得大自然眷顾,亚洲大陆中部崛起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季风的水汽,因此这里水热资源丰富。武汉所处的北温带南部,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年降水量为同纬度地区数倍甚至数十倍(见表1),最适宜人类生存发展,是中国乃至世界自然禀赋优越、经济文化潜能巨大的地域。

表1 与武汉同纬度城市年降水量一览

2.从地质时间来看

武汉“地当天下之中”,集中国传统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人口地理三大中心于一体,兼为国家梯度发展、长江带际发展等战略中心。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4个直辖市和大多数省会城市皆在圆圈内侧。同时,武汉市内湖泊星罗棋布,人均淡水拥有量居世界各大城市前列。这样的地质水文条件,堪称北纬30°线上的“奇迹”,决定了武汉具有文化集聚辐射引领的地缘条件。

3.从历史时间来看

武汉“市龄”高达3500岁。盘龙城始建于殷商时代初中期,连续使用100—200年。距今约2100年(西汉)肇始,武汉地区成为县、郡治所。三国以后,武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贾往来、市民聚居的通都大邑。明朝中后期,武汉以工商业闻名于世,跻身全国“四大镇”“四大聚”之列。从1861年汉口开埠始,武汉曾为全国政治中心、世界十大城市之一,经济实力长期位列全国第二,“驾乎津门,直逼沪上”,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新中国成立后,武汉一直是国家重要战略城市。2017年,武汉入选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规划序列。

4.从人文时间来看

武汉有着清晰连贯的长江文明传承发展脉络(如图2所示)。早在公元前8000—前6000年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盘龙城到知音故里,从223年的黄鹄矶到明清时代的汉口镇,从近代工商业文明发祥到新中国成立后红钢城建立,再到20世纪90年代设立中国光谷以及“山水”

图2 武汉长江文明传承发展主要脉络

大学城,武汉在农业、工业、信息业等人类文明类型转换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以青铜文化、知音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诗词文化、商贸文化、工业文化、革命(英雄)文化、科教文化、创新文化等为代表的长江文明传承印记,在相当程度上集约了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三)从历史遗存文化谱系看,武汉长江文明资源禀赋积淀深厚

城市是文化容器,是文化汇聚和沉淀的场所。武汉市内东西走向山脉及连带湖泊水系,与南北走向长江主轴垂直交叉,共同构成“十字交叉”形状,标识出中国地理版图中武汉所处的“天元”位置。龟山、蛇山隔江对峙,在城市中心形成“龟蛇锁大江”的世界罕见景观。武汉市内保存有大量遗存遗迹,在地图上正好分布在东西走向山脉及连带湖泊水系一线及附近,构成了一幅武汉长江文明传承发展资源谱系图(如图3所示)。

图3 武汉长江文明传承发展资源谱系

资料来源:“武汉打造长江文明枢纽城市”联合课题组制。

图3几乎涵盖了每个朝代和重要历史年代的标志性遗存遗迹,如上古时期的禹功矶,商代的盘龙城、中分卫遗址,周代的鲁台山古墓群、熊家岭楚墓,春秋战国时期的行吟阁、清河桥古桥遗址,汉代的五谷城遗址,三国时期的黄鹄矶、却月城,东晋的临嶂古城遗址,南北朝时期的宝通寺、嵩阳寺,唐代的北洋桥,五代的斧头湖窑址、湖泗窑址群,宋代的古琴台,明代的龙泉山、楚王陵、龙王庙,清代的两湖书院、保寿桥、归元寺等。近代以来,武汉作为全国性工业、科教、文化、商贸中心,拥有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东湖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法生态城等资源。

在文明早期,中华民族的先辈就已在武汉地区栖息繁衍,这里具有积淀深厚的长江文明资源禀赋,是中华山水文脉的交汇形胜之地。将武汉打造为传承发展长江文明的枢纽城市,意义深远。一是推动世界文明交融共生的战略考量。通过传承发展长江文明,推动在全球治理框架下展示传播中华文明,实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重塑世界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提供路径。二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武汉被赋予“传承长江文明,加强流域文化交流合作,引领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任务,有责任有义务以长江文明为纽带,引领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长江全流域文化发展。三是促进城市价值凝练升华的必然要求。长江文明是有很强稀缺性、排他性的战略资源。要加快“三化”大武汉建设、实现大武汉全面复兴,必须在长江流域抢抓长江文明这一战略资源,尽快将长江文明打造为武汉的城市符号、内化为城市精神,助推武汉走向世界舞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