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在合作抗疫中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抗击新冠疫情与中非合作”国际视频会议综述
刘鸿武 徐薇 张利萍 等[1]
【内容提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非相互支持,紧密合作,体现了患难与共的情谊。中非智库合作举办“抗击新冠疫情与中非合作”国际视频会议,会聚了中非15国28家智库60位学者、智库领袖和媒体代表开展研讨,为中非合作抗疫建言献策,形成五大共识,为共克时艰、进一步提升疫情治理能力、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智力支持。
【关键词】合作抗疫;智库;中非命运共同体;疫情治理能力
【作者简介】刘鸿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博导;徐薇,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张利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博士生。(浙江金华,321004)
2020年4月17日,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南非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国家政策与战略研究所、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抗击新冠疫情与中非合作”国际视频会议暨六种语言的《中非紧密团结抗击新冠疫情联合倡议书》发布会举行。来自中国和南非、尼日利亚、埃及、肯尼亚、马里、坦桑尼亚、索马里、布基纳法索、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南苏丹、赞比亚、喀麦隆、突尼斯等14个非洲国家的近30家学术机构的60位中非知名学者、智库领袖和媒体代表出席了视频会议。
开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和南非非洲研究院院长谢丽尔·亨德里克斯共同主持。刘鸿武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回忆起自己三十年前到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留学时感染疟疾的经历,他感谢非洲医生的精心治疗和非洲朋友的悉心照顾,使他得以很快康复并顺利完成在非洲的学业。他指出,非洲是历史上不断经历各种疫情的大陆,非洲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就是在不断战胜疫情中发展成长起来的,非洲人民在这方面有很多智慧。在过去几十年,中国派出了大量医疗队到非洲各国,与当地医院和医生合作,治病救人,中非医疗合作有漫长的历史和坚实的基础。刘鸿武强调,今天中非又处在共同抗击疫情的历史阶段上、关键节点上,中非之间可以也应当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合作共同抗疫。中国和非洲的大学机构和智库学者有责任、有义务为抗疫贡献智慧与力量,这也是我们主办此次会议的主旨。
谢丽尔院长在致辞中强调,此次会议十分重要而及时,“非洲大陆长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社会动荡、埃博拉病毒、粮食安全、水资源和经济发展问题等。此次疫情,给非洲的经济、教育和社会等带来了挑战,显然非洲大陆非常需要进行国内的、非洲大陆内的和国际间的协商。非洲大陆青年人口数量较大,很多青年人感染了结核病、艾滋病和疟疾等,对人口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面对此次疫情,首先非盟国家要团结一致、携手抗疫;其次,中非关系在抗击疫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较早地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也较早地取得了抗疫胜利,中国可以向非洲国家分享抗疫经验,并提供一定的人道主义援助和经济支持”。她指出,非洲国家不能单独抗击疫情,而是要把非洲大陆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应对疫情。她希望与会专家积极分享经验、建议,共同探索应对疫情的方法。
开幕式上,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欧美司原代理副总司长格特·格罗布勒大使,代表会议主办方对此次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即由中非学者共同起草的中、英、法、阿拉伯、斯瓦希里、豪萨六种语言的《中非紧密团结抗击新冠疫情联合倡议书》的起草过程和内容作了简要介绍。他指出:“中国始终坚持自己是与非洲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患难与共的真朋友。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领导地位,并最终可能改变国际权力关系。中国向我们诠释了乌班图精神的真正含义,‘每个人都因他人的存在而存在’,中国不仅维护了本国公民的需求,还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全球领导者形象。世界不会忘记中国在紧急关头所提供的援助。”
会议以“提升疫情治理力,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分别由刘鸿武院长和谢丽尔院长主持,通过视频连线,近40位非洲和中国学者在线做了精彩的发言和对话,为中非合作战胜疫情建言献策。现将各方观点综合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是中非人民的共同威胁,战胜疫情是中非人民的共同目标与共同利益,目前非洲疫情形势日趋严峻,一方面暴露出非洲公共卫生体系与相关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及非洲国家治理能力低下与政府管理有效性不足的普遍挑战;另一方面也表明国际社会结构的极度不合理性及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性与长期性。非洲国家战胜疫情必须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必须有国内国际的统一协作,这将会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中非双方都要对非洲抗击疫情的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的预估与准备。
尼日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伊费姆·恩卡姆·乌比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非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都受到了严峻考验。统计数据显示,非洲经济疲弱,仅占全球GDP的3%,GDP增长率为3.7%。非洲国家主要面临六方面的挑战:(1)没有实现自给自足,依赖其他国家;(2)深陷“商品陷阱”危机;(3)农业技术依然落后;(4)失业率高;(5)卫生系统薄弱;(6)政府治理能力差。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东非区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和丹博士指出,当前非洲大陆正面临历史上最大的挑战之一,这次挑战甚至比几十年来非洲大陆遭遇的内战、自然灾害、疾病和饥荒等更具破坏性。与其他正在努力抗击疫情的发达国家相比,非洲的医疗水平相当落后,前景堪忧。疫情出现在非洲推进《2063议程》的关键时期,给非洲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首先,尽管目前非洲国家公布的病毒感染人数相对较少,但事实上,非洲大陆的检测水平依然很差,比如索马里,只能对出现症状的人进行检测;其次,非洲大多数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多无症状感染者依然像往常一样生活和工作,加速了疫情蔓延;最后,如果非洲疫情失控,世界也将面临极大威胁。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语言系主任哈桑·拉格布·哈桑教授指出,新冠病毒仍在非洲传播,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目前非洲大陆发现的感染病例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非洲还没有进行全面的大规模检测”,数据上的“少”并不是真正的少。病毒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密切关注非洲疫情,积极向非盟和非洲国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组织专家视频会议交流经验;中国企业和民间机构也向非洲国家伸出援手。非洲赞赏中国在抗疫方面取得的成就,赞赏中国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做出的贡献。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教授着重分析了疫情对非洲经济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最初疫情主要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传播,随着时间推移,病毒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蔓延。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非洲大陆将面临25年来最大的经济衰退,失业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可能引发动乱和其他前所未有的危机,最终可能引发社会危机和灾难。面对这些挑战,非洲国家必须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寻求安全高效的办法,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应对,统一行动,守好防线,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危机。她建议在国际层面,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非洲发展银行等能够采取相关行动来帮助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快速应对疫情,如提供援助资金等;国际金融组织要提供资金帮助非洲国家快速应对疫情。区域经济组织也可以采取一些行动,非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非盟要加强与世卫组织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中非合作应对疫情,建议促进中非贸易特别是与疫情相关的物资出口;采取措施稳定当地的投资项目,和当地员工一起渡过难关。
索马里国家经济委员会执行主任、霍恩经济和社会政策研究院常务院长阿里·伊萨·阿布迪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非洲之角国家的影响。由于非洲国家公共卫生系统欠发达、贫困率高、医疗资源缺乏,新冠肺炎疫情给非洲国家造成极大的威胁。对大多数非洲之角国家而言,最主要的问题是粮食危机与缺乏有效的社会安全网,亚洲与西方国家采取的很多防疫措施在非洲并不适用。疫情将导致非洲之角经济发展长期停滞,进一步加剧国家财政收支问题。当前最紧要的措施就是防控疫情,遏制其对健康和经济的进一步影响,时刻保持对人民健康与福祉的洞察力。
尼日利亚乔斯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非洲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瓦利苏·艾利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非洲社会基础设施的脆弱和不足,特别是在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方面。中国通过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在与非洲进行基础设施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而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公共卫生与健康的中心地位及对这些关键部门的需求。疫情为进一步巩固中非合作提供了新的机会。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阿德昆勒·奥西迪普博士指出,非洲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持续增加,死亡率也处于上升趋势。疫情对非洲大陆的社会、经济和教育也带来了巨大影响。非洲和中国患难与共,疫情为双方巩固已有成果、制定疫情应对措施及进一步加强中非可持续合作提供了机遇。
第二,当下中国和非洲处在疫情演化的不同阶段上,面对的挑战与困难有同有异,但中非在医疗卫生领域有丰富的合作经验与交往传统,有良好的政治互信与经贸合作作为支撑。中国疫情暴发初期,非洲国家给予了坚定的支持,随着疫情在非洲的蔓延,中国又加大了援助非洲的力度,提供了大量抗疫物资与技术,与非洲共享知识。目前中非双方需要充分发挥好各自优势,进一步加强协同沟通,拓展合作渠道,建立全方位的政府、民间、企业的有效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携手合作,就一定能打赢这场合作抗疫战争。
中非如何携手合作共抗疫情,是此次会议上讨论得最为热烈的话题。
南非全球对话研究所执行所长菲拉内·姆特姆布教授就中国和非洲在抗击疫情方面的合作提出建议:一是发挥抗疫中非洲组织的作用,发挥非洲次区域组织作用,借鉴非洲以往抗击埃博拉等传染病的经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二是加强全球合作,中国和非洲已经向世界展示了合作的意义,此次疫情将重构全球秩序,全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加强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在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斗争中,中国对非洲给予了巨大支持,完善了非洲国家公共健康领域的软硬件设施;四是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促进经济发展,建议支持非洲国家的一些倡议,比如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等。
中国政府前非洲事务特别代表、中国驻南非前大使刘贵今分享了两个要点:(1)中非要加强疫情防控经验交流。在过去三个多月,中国基本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抗疫经验值得向世界分享。目前,中国已经通过视频会议、线上专家交流等分享中国抗疫经验。然而,中非在整体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是不同的,非洲国家不能完全照搬中国经验,要考虑非洲国家现实情况。(2)智库、专家和学者要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作用。新冠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然而目前的国际合作并不理想。国际社会需要合作,不要分裂。要共同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寻找替罪羊。中非合作有历史根基,为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加强中非合作,增进互信,营造良好环境,我们才能从中获益,为世界抗疫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疫情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基本控制,但在中国街头,人们依然戴着口罩,非常小心。第一波疫情主要集中在中国和韩国,第二波疫情集中在欧美国家,第三波疫情或将在南亚和非洲。所以,非洲朋友要注意防护。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但没有帮助任何国家,也没有解决好自己的问题,甚至不断发出批评的声音,责备世界卫生组织,责备中国、日本等国家,其行为让人失望。美国应该停止批评,关注人类健康。世界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经济下滑很快,甚至可能演变成为近年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建议中非团结应对疫情,团结应对批评声音,分享经验,相互支持;关注未来,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克楚克乌·奥努奈朱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的大暴发,唤起了全球人民对命运共同体的关注。中非在此次疫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冠病毒暴露了世界卫生健康体系存在的短板,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政府治理能力。习近平主席将疫情防控称为“人民战”,中国政府组织医疗队前往武汉支援,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非洲国家要提高应对危机的治理能力,此次疫情并不是最后的危机,要对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疫情让我们知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国际社会要加强经验交流,应对共同的敌人。中非相互合作,共同应对了很多非传统领域的挑战,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向非洲派遣医疗队,中非在卫生领域的合作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后疫情时代面临恢复经济的挑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合作,所有国家应该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当中。非洲在此次疫情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疫情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国际社会要加强沟通,分享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武汉疫情最为严重。在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非洲朋友给予了中方有力支持。非盟和非洲国家的领导人都向中国表达慰问和支持,所有中国人都非常感谢非洲朋友们对中国给予的支持。第二阶段,中国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现在疫情开始在非洲国家蔓延,中国政府和人民也立刻施以援手,向非洲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以及帮助培训和分享防控防治措施与经验。为了赢得抗击疫情的胜利,我们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控制疫情蔓延;(2)如何为病人提供救治。中非要相互支持,未来要更加重视医疗卫生合作、人文交流等,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南苏丹基础教育指导部次长、朱巴大学助理教授库尤克·阿波尔·库尤克认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毁灭性破坏。截至目前,全球共有200多万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4万人死亡。大多数非洲国家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缺乏应对能力。中非合作为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机会。首先,鉴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西方金融机构不愿意向非洲国家提供有利的金融贷款,建议中国政府为非洲国家制订一项激励计划。其次,中非要加强医学和卫生方面的合作,这是抗击疾病的核心。再次,疫情导致大部分学校关闭。在撒哈拉以南,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为了缓解这种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采用远程和在线教育方法,希望中国的大学能够支持非洲的线上教育。最后,疫情引发了针对中国人和非洲人的排外现象,这种排外是无知造成的,对中非良好关系构成了威胁,中非专家要联合打击。病毒的大流行表明,世界各国息息相关,必须齐心协力应对疫情。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罗建波教授提出中非联合抗疫的“三个必要”和“两个平衡”:(1)中国和非洲一直以来患难与共、守望相助;(2)只有非洲战胜疫情了,世界才能战胜疫情;(3)帮助非洲就是帮助中国自己。应对疫情的过程中,要保持疫情的防控和人民的生活之间的平衡,以及公共卫生设施和公共卫生管理经验交流之间的平衡。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马里籍特聘专家迪亚拉·布巴卡博士从自身专业领域出发,指出中非合作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如今中非合作进入新的领域。中国在此次疫情中取得胜利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政府的领导,二是中医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非洲可以向中国学习中医,加强中医方面的合作。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首席外交记者、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理事李理建议:首先,建立中国医院。中国向非洲派遣医疗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对于中国而言,要改革援非医疗体制,把派驻援非医疗队向建立“中国医院”转型。其次,加强中医的合作。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加强非洲和中国都应用广泛的传统草药领域的合作。中非合作是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要守望相助。
第三,抗击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是疫情战,也是舆情战,只有中非双方的人民都动员起来、联合起来,形成中非抗疫的合力,既打赢疫情战,也打赢舆情战,才能赢得这场战争。在此方面,中非双方民意的良好沟通、舆情的健康维护、媒体的有效互动都事关重大。为此,中非双方的智库、学者、媒体,都应该紧急行动起来,在合作抗疫中发挥特殊的作用,通过积极有效的话语建构与公共外交,做好疏通民情民意、引领舆情舆论、配合双方共同行动的复杂工作。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科研管理与国际合作部副主任邢玉堂认为:中非智库应更加积极地参与疫情防控,为中非合作抗疫提供智力支持。中非智库应围绕中非领导人提出的倡议主张和中非合作抗疫等热点话题,加强研究,积极发声,更好地凝聚中非双方合作抗疫的共识。中非智库应秉持科学精神、求实态度,以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发出客观理性的声音。灾难面前,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谣言,比新冠病毒更毒的是“政治病毒”。在全球面临共同威胁时,智库应该发出客观、理性、科学的声音,呼吁各国摒弃歧见,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守望相助;呼吁为医疗卫生体系较为薄弱、医护物资缺乏、防疫形势严峻的非洲国家积极发声,加强对非洲抗疫的支持;呼吁坚持多边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促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反对污名化、将抗疫国际合作和国际援助政治化,或者将疫情作为政治攻击、政治算计和谋求个人私利的工具;反对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恐慌情绪、转嫁矛盾、无端指责等不具有建设性的做法。中非智库应主动就抗疫等事关中非切身利益的议题开展合作研究,加强对话交流和知识分享。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发展进步日新月异,智库研究也不断面临新的课题,应利用自身优势,就“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疫情对国家治理的冲击”“中非扶贫减贫合作”等议题开展合作研究,相互借鉴,汇聚智慧,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决策提供政策参考。通过分享经验,交流研讨,共同抗疫,中非智库合作将更加紧密,友谊将不断升华,也将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同时,要携手打造全球智库交流合作和成果共享平台,更好协调交流合作、传播经验成果及相关知识经验,让成果更好更多更广泛地惠及各国人民。
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吴绮敏认为,我们应反思如何加强中国人和非洲人之间的和谐与友好。目前,在武汉的非洲人总体上是安全的,湖北的3000多名非洲学生中,只有一人感染了病毒且很快就被治愈了。在病毒大流行期间,每个人都有可能感染病毒,携手应对疫情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尤为重要。习近平主席在20国集团峰会上提出要“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20国集团成员国一致同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和疫情最严重国家。中非友好合作让我们战胜了很多挑战。比如2014年埃博拉病毒暴发,以及过去半个多世纪,2万多名中国医疗队队员治愈了3亿多名非洲人。中国会继续加强与非洲在卫生方面的合作。中非友谊历经考验,中非合作会引领我们战胜疫情,共享美好未来。
中地海外市场开发部经理陈立博士提出,一要因地制宜,建立自己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卫生社区治理能力,充分发挥传统医药的优势;二要急人所需,提供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援助物资;三是科研机构与智库之间要分享经验,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戴维·孟耶教授认为,中非在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做出了巨大努力,接下来更加应该团结一致,对于和人民密切相关的问题发出一致的声音,希望在国际和非洲媒体上听到更多中国学者的声音。刘贵今大使也呼吁智库学者在世界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四,中非合作抗疫,既必须立足当下,又应该着眼长远,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借助本次合作抗疫的特殊努力而标本兼治,进一步强化、拓展、提升中非双方的全方位合作,尤其应该更加重视中非双方在科技、教育、医疗、环境、生物、民生、健康等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更加重视中非双方在国际卫生组织、全球环境安全、植物动物保护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同时要大力推进中非民间往来,创新人文交流模式,扩大中非知识共享,从而在后疫情时代推进中非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戴维·孟耶教授提出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并提出了他的看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怎样的世界?疫情之后,国际社会将发生什么变化?我们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中国和非洲如何应对挑战?一个新的世界正在出现,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疫情带来诸多挑战。首先是西方世界和全球北方国家削弱了治理能力,新冠病毒导致全球机构陷入混乱。同时,中美贸易战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疫情时代,一要中非加强科技合作。科技对于非洲国家特别重要,尤其是医疗卫生相关的科技合作。二要加强中非人文交流。我们注意到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尤其是媒体领域,网络平台充斥着谣言、假消息和责备的声音。
针对与病毒同样可怕的谣言和虚假信息,CGTN英语频道记者沈诗伟强调了社交媒体中甚嚣尘上的谣言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目前非洲民众中有一些不科学、不理性的谣言,比如只有上层富人才会感染病毒等。媒体要向公众分享正确的信息,学者智库要提醒政府、社区,共同寻求解决办法,给出合理建议。
中国传媒大学龙小农教授指出中非之间要加强交流互鉴,共建中非联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机制,要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媒体、个人层面的合作机制。政府要起关键领导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共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和丹博士建议重新审视和建构中国对非援助模式:一是关注软件和高科技方面的合作;二是提高非洲政府的管理能力;三是提高非洲国家的自主生产能力。
马里巴马科人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资深院长莫迪博·巴赫·科内教授指出,中非合作对抗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带一路”哲学的最好印证。全球化浪潮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国家与单边主义国家常常表现得自私自利。但中非合作从未停止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价值观。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紧密交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寻求共同发展。随着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国已经展示出对这一新的全球挑战进行实时管理的能力以及为受灾国提供帮助的能力。中国领导人的理念和智慧可以为基于共同命运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合作范式铺平道路,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新举措。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美馨教授用“多元、对话、互鉴”来概括疫情之下的中非交流。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凸显了各国文化传统、社会体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疫情防控,再次提出了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对话、互鉴、合作的话题。她以浙师大为例阐述了中非政府、学界、民间都有很好的实践与研究,来探索中非如何在深入了解对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开展对话,打破边界,互鉴互学。菲拉内·姆特姆布教授也建议加强人文交流,促进中非人民间的沟通和理解。
“面对病毒,人类要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所谓分裂导致脆弱、团结带来力量!”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非洲影视中心秘书长大灵·罗德里格博士掷地有声地说,中非团结可激励国际社会取得战“疫”胜利。人类要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非合作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树立楷模。
会议最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约罗·迪亚洛饱含深情地回忆起儿时母亲病重,是中国派驻马里的医疗队医生把他母亲治好了,后来母亲再次患病,但当时中国医疗队已回国,母亲很失望,三个月后病逝……约罗强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重新审视国际合作的机会,一些西方领导者借着疫情大做文章,攻击中国,制造恐慌。中国以务实的态度应对挑战,中非合作让中非双方都更强大。面对新冠疫情以及时代的挑战,中非要更加重视双方之间的医疗卫生合作,加强双方的相互理解,巩固中非合作的社会根基,通过实际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本次“抗击新冠疫情与中非合作”国际视频会议的召开正逢其时、意义重大,会上发布的中非学者共同起草的《中非紧密合作抗击新冠疫情的倡议书》代表了中非智库学者的共同声音,目前已经有多家非洲媒体、智库、网络平台发布了多语种的会议信息及倡议书,对中非合作抗击疫情营造了积极的舆论环境与民意引导空间。与会学者高度评价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多年来在搭建中非学术合作平台、推进中非学术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认为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正是非洲研究院多年来坚持“五位一体”建设理念的一个成功案例。众多与会非洲智库和专家学者表达了推进与中方合作的意愿,并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在非洲蔓延以来,在一些别有用心、刻意抹黑的不正确观点和言论诱导下,引发了一系列不良舆情。在此形势下,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组织召开此次国际视频会议,十分必要、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向国际社会传递了积极正面的信号,展示了中非合作抗疫的决心。会议筹备时间短、任务重,但得到中非学者大力支持和拥护,办得很成功。会议联合中国和非洲14国近30家智库的60位学者发布了中、英、法、阿拉伯、斯瓦希里、豪萨六种语言的《中非紧密团结抗击新冠疫情联合倡议书》,号召中非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应对与解决疫情蔓延给人类带来的生存与发展危机,极大地鼓舞了中非人民的抗疫信心和士气。
倡议书一经发布,国内《光明日报》客户端即予以全文刊发,中非多家媒体用多语种转发或报道,现已在中国、南非、马里、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布基纳法索等国家广泛传播,有效传递了正能量。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在非学者格特、约罗、和丹、迈克、罗德里格、刘钊轶和该院在非洲的合作智库学者哈桑、乌比等多位专家学者的推动下,倡议书还在非洲各国继续传播推广,影响日趋扩大,已有中外多位学者要求加入联合倡议。马里巴马科人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资深院长莫迪博·巴赫·科内、埃及本哈大学前校长阿里·沙姆斯·艾尔·丁、尼日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伊费姆·恩卡姆·乌比等非洲学者在会后专门来函祝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对主办方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精心的组织工作表示赞赏,希望日后加强交流与合作。
在媒体报道方面,此次会议以中文、英语、法语、阿拉伯语四大语言在国内外主流媒体报道,呈现出立体交互的国际语言传播模式。在非洲,布基纳法索Tinganews连续报道会议和延伸讨论10余次、塞内加尔Seneweb法语媒体关注报道会议4次、尼日利亚News Investigators英语报道1次;在国内,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与会非洲代表发言画面3次,央视新闻频道、CGTN法语频道专题报道各1次,人民日报要闻版、人民网、光明网、环球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文汇快讯等国内主流媒体实时报道会议近20次,腾讯、新浪、凤凰网、搜狐等门户网站广泛在首页头条转载;同时,国内媒体英语播报4次,法语1次,阿拉伯语1次。中非合作论坛网、非洲司官微“直通非洲”关注、转发本次会议报道8次。中国驻南苏丹使馆、驻埃塞俄比亚使馆、驻马里使馆等前方大使馆通过脸书、推特、朋友圈等各种方式快速转发了会议信息,直接向非洲、向世界传递信息,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会议在引导国际舆论、助力公共外交、传递正能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达到了预期目标。事实上,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起,刘鸿武院长就带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团队积极发挥智库作用,迅速组织中非学者开展专题研究,向相关部门提交政策咨询报告20余篇,多篇次被中办信息、新华社参考清样、教育部人文交流专报、《咨询研究》、《公共政策参考》等平台采纳,得到副省级领导批示4次。刘鸿武院长多次在线上做指导讲座,助力复工复产,促进中非合作,仅“非洲经贸投资的机遇与风险管理”就有13万人收听,社会影响广泛。团队在媒体、会议和活动中积极发声,格特大使在南非、约罗参赞在马里多个会议上力挺中国抗疫工作。王珩、和丹、迈克、罗德里格、刘钊轶等中非学者在《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从爱国精神到博爱情怀:中国战“疫”为世界提供典范》《中非团结才能战胜新冠肺炎》《在齐心抗疫中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等20余篇文章,李坤等多次接受CNN、CGTN等国际国内媒体采访,讲述中国战疫故事,传播中国抗疫经验,反驳部分媒体对中国防控工作、中非合作的抹黑,引导国际社会舆论,呼吁中非加强疫情防控合作,产生较大反响和重要意义。中非硕士生、博士生爱德、培德、于桂章、王嵘婷等纷纷发表文章支持中非合作抗疫。中非师生齐发声、促团结,有成效、有意义,充分体现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是一个“敢担当、能作为、有影响、可信赖”的高端智库。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将继续秉承“全球视野、非洲情怀、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建一流学科,创一流智库,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珩
[1]执笔:刘鸿武、徐薇、张利萍、杨文佳、王珩、单敏、赖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