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本期与大家见面,比预定时间晚了不少。
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家首先都能想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尽管为疫情所迫,我们大力开发和使用诸如腾讯会议、慕课等线上系统,充分体会到数字技术带来的快捷便利和乐趣,但虚拟毕竟是虚拟,开会、上课说到底还是别离云端、线下直面的好,更为真实、直接、生动、丰满。疫情给我们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又何止于此。它也给国际体系和全球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冲击。国际问题研究的主题是更形复杂多样了,但基调和底色却更加严肃沉郁起来。
其实,疫情倒是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区域国别及其研究的价值。在现实层面,疫情使全球化退潮,来了个“黄河大拐弯”,大国合作和全球治理陷于困顿,但全球化不会终止,全球治理更不该消歇,就像抗疫一样,全球通力合作是彻底战胜疫病的根本出路。与此同时,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也必然出现碎片化、区域化的态势,地区大国砥柱中流、不同国家互信合作就显得尤为突出重要。对于一些弱小国家而言,他助不如自主,不论是支持还是压力,外部世界、国际社会的影响都必须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动,才能真正发挥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之功效。因而,凝聚共识、确定方向、强化国家治理能力,是维护主权和稳定、实现发展和进步的必经之途。在学理层面,全球化、全球治理呼唤全球国际关系学,然而全球观照和比较却越发凸显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必要和必然。拉长放大时空的尺度,我们终于发现,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差多样、复合多元,其实是很难运用同一的概念和理论范式加以框定、进行分析的,而正是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积淀和现实运动,为全球国际关系学的突破和创新提供了扎实丰厚而又别具一格的“本土化”“地区化”的经验材料和案例样本。传统的所谓宏大理论范式、研究纲领反显局限甚至悖谬,至少是不大够用的。
可以说,本期所辑七篇文章从问题领域、区域国别和理论方法的不同进路,对以上现实的需要、理论的诉求做出了各别而独特的回应。第一板块的三篇文章聚焦非洲安全这一专题,分别讨论了美国对非洲安全援助的演变、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进展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非国家冲突,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非洲及其次区域的安全态势、挑战以及解决问题的出路进行了梳理、剖析和探究,其主题、主线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非洲问题非洲解决”。而第二板块的三篇文章则重在关注缅甸和菲律宾,尤其是缅甸的政治转型之路,“从军人政权走向混合政体”当会成为今后缅甸政治转型的一个重大现实和理论命题。菲律宾天主教会对其家庭计划的干预和影响看似止于历史钩沉,其实不乏深切的现实关怀。而剖析缅甸政治研究之西方话语,不妨把它作为一个研究之研究的样本看待,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普遍和象征意义。
最后,《东亚对于国际关系理论深意何在?》是一篇译作,但却是扎实、严谨而规范的名家之作。很显然,对于我们在中国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它提出的问题更为切近、更可体察和把握,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补正错漏、更新观念、打开思路,提升我们研究的境界和使命。别的不论,就是东亚的抗疫“作业”思路和模式,尽管各国各地有别,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整体的、类属的样貌,反映的是东亚地区历史、制度和文化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地区合作整合的紧要议程和深远意义。
疫情已在过去,疫情终将过去,疫后的国际关系和全球社会能否变得更加安全而美好?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有所期待,也取决于我们的共同努力。
本刊编辑部
2020年9月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