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史:泡沫、战争与股票市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回 纸币是中国的发明

有文献记载,中国在大约公元前13世纪开始,就将子安贝视为珍宝用于进贡送礼。4其实在此之前,子安贝早已在商朝的中国、印度甚至非洲等地作为货币使用,是最原始的货币之一。柳田国男在其著作《海上之路》中指出,冲绳地区盛产子安贝,吸引了中国南海地区的居民前来采集,在此过程中中国南海地区的居民将水稻传入了日本列岛。此外,马尔代夫出产的子安贝不仅在印度洋周边地区广泛使用,而且早就传入了非洲内陆地区。更令人意外的是,子安贝结束其作为货币的历史,距今并不久远。

中国出现硬币的时间略早于吕底亚的史塔特币。公元前8世纪,中国人就铸造了青铜币。青铜币的制作方法不是用铁锤敲击印刻,而是将熔化为液态的青铜注入黏土模具中铸造而成。因此,中国的制币场所应为“铸币厂”,而西方采用敲击印刻方法制币的地方才是“造币厂”。

中国最初铸造的钱币并不是圆形的,而是似农具的铲状或刀状的,还有在金属货币问世之前使用的子安贝的形状。由于注入模具即可成形,因此可以随意设计货币的形状。

由于黏土模具为手工制作,所以浇铸而成的每枚硬币形状虽相同,质量却有细微的差异。可以说,中国的青铜币与吕底亚的史塔特币性质不同,并不体现金银等原材料的本身价值。吕底亚的史塔特币即使熔化铸成铸锭后,依然具有材料的价值。而中国的硬币为青铜制,一旦熔化,其价值便微不足道了。因此,当时的统治者必须强制赋予货币以权威性的价值,使民众对货币的价值形成共识(共同的幻想)。

东西方出现了浇铸和敲击印刻这两种不同的硬币制造方法。其原因虽然与货币材料有一定关系,但两者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统治者权力的差异——一方是统治者对于广阔地域拥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另一方是分散在各地、相对弱小而不稳定的权力。民众对于货币的认知差异,正体现了统治者在权威上的差距。

千年之后的13世纪,从意大利前往元朝拜访忽必烈大汗的马可·波罗,在云南地区发现,当地仍将子安贝作为货币使用,颇感惊讶。然而更令其震惊的是,在首都大都(今北京),桑树皮制成的纸币竟然是市面流通的货币。在马可·波罗之后到达中国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惊叹道:“在市场上就算拿出第纳尔金币和迪拉姆银币,也无人接受,必须先兑换成纸币。”纸币竟然比金币、银币更有价值,这是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人们难以理解的现象。中国的纸币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区区纸片竟然能够购买各种商品,而且绝不会被拒收。

中国在元朝之前的宋朝,已经具有了开放的“自由市场”,因而商业发达,并推动了汇款、信用交易、汇票等事物的发展。这些票据作为货币的替代品流通,促进了纸币的普及。平安时代末期[1],日本武将平清盛[2]曾将宋朝的货币引入日本,成为日本金融史上的一大事件。这与中国普及纸币后放宽了严格的货币(硬币)出口限制密切相关。

虽然当时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发达的信用体系,甚至可以实现纸币的流通,后来连官吏工资也开始使用纸币支付,然而,随着政权势力不断衰落,白银逐渐取代了纸币。清朝末年,在太平洋地区广泛使用的墨西哥银币成为基准货币,在中国流通开来。

著名的环球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带入中国的第纳尔金币,可以说是迪纳厄斯银币的“后代”。迪纳厄斯银币是罗马人在公元前269年模仿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打制而成的。第纳尔金币当时在伊斯兰国家广泛流通,至今仍有一些国家沿用此名称作为货币单位。

[1] 平安时代(794—1192年),相当于我国唐朝至南宋时代。——译者注

[2] 平清盛(1118—1181年),平安时代后期日本的一位实际统治者。——译者注